(四)云门桩 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低桩。此式一名“抱云桩”,盖因曲膝蹲身似崇山雄峙,双手环抱若浮云轻雾,舒卷浑如岭上云,故名。又名“浑元桩”(狭义的)。是古今拳家养生家常练的养气桩式。它与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有著明显的渊源关系;并早已被“气功疗法”所吸收,成为近世最风行的气功养生桩式了。(照片四) [谱诀]:立身如山若金汤,云幻雾影共苍茫; [方法]:如照(四) 立马步,曲膝下蹲,足掌缘踏实,重心放在两腿之间,足心涵空,全身松沉,头虚顶,裆提落,松静挺拔如崇山雄峙,壮伟沉雄。立身安舒,神不外溢,意不外露。神志松紧自如,蓄意深憨雄浑。两臂圆环,合抱于胸前,掌心与乳心遥遥相对,中间约相隔一横拳半距离。两腕塌沉,掌心涵虚,彷佛使两掌心之气遥向感应。两手臂轻柔,犹如一片云烟。“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任凭云遮雾迷,我自巍然不动。“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纯纯,形圆而不败”。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用意处静,恍若泛于苍茫烟水间。渐渐至超凡脱俗,“身心两忘”纯任自然的境界。 其身躯和两臂的相对位置如俯视图(1):以本人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一线为中心线(即轴心线),而置两手与前臂于圆周线上。以其两膊近身置于圆周线上,肘略低于腕。腋窝涵空,而两胁相对护实。两腋窝虚,则臂部弹性充足(掤劲足),伸缩余地较大;而两胁实则边门不易受侵。但腋窝虚胁实是结合两臂两肘的相对位置来说的。两臂既要用意外撑,又要用意里裹,是有意识的锻炼两臂的掤撑之劲,乃是寓防御,伺机反击,攻击之攻守意识。若一旦化静为动,守则上举可护头面、中护心窝、胃脘、胁腋与腰侧;落手下则可护小腹、裆部、膝部等要害部位。因之,两手心与乳心之间的距离为一横拳半。两臂与胸之间的空隙呈半月(圆)形,与背后的半圆合起来形成正圆。如俯视圆(1)。而不是两手胸前抱成正圆的。因不明就里,近世流行的养生保健“抱云桩”即“浑元桩”,则多是将“双臂圆抱”理解成双臂抱成正圆。如俯视图(2)所示。 这时圆心(轴心)已从原来的百会(会阴)位置平移至双臂之间。从技击角度讲,防守的范围扩大,正门大开,易为人所乘。再因圆心向前平移,当然身体重心亦随之前移,力矩加大,即不利于保持稳定,保持平衡,保持平静,不利于入静养心、养性、定神。亦易为人牵动,因失重心而倒地。所以这种“抱云”法于健身、技击皆为不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认真克服的。 云门桩用意采用“以无所守而无不为守”的方法。即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由内心言,寂然若合体于虚无,而脑海常自爽朗清明,举体自尔和顺。意识不专守于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运用自能随意随心。也就无谓守攻,守即是攻,攻即是守了。 |
|
来自: 兴安书馆 > 《内家八桩传真5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