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梁思成婚姻的导演——梁启超(3)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18
林徽因梁思成婚姻的导演——梁启超(3)
伊北
  ◆ 伊北

  运筹帷幄,玉汝于成

  1926年的秋天,对林徽因来说,一定是难熬的,内心的纠结苦闷,无人诉说。她想知道远在北京的徐志摩的消息,可是,人在美国,跟梁思成交谈这事肯定不合适,写信给梁启超、梁思顺,还是写给她的母亲?似乎都不合适。林徽因焦灼着。1925年至1926年,很可能是林徽因情感生活中最困惑的一年。旧的已经离去,新的还没到来,她站在十字路口,张望,带着忧伤。她知道,思成爱着她。尽管在美国的日子,她和思成,因为性格上的差异,产生了不少摩擦,而且在情感上,此时的梁思成也谈不上多成熟,但他的确是一个合乎理想的结婚对象——性格平易,年纪相仿,志同道合,家世通明显赫,她没有理由不跟他结婚。可是,林徽因还有个未了的心结。

  1927年,胡适赴美。胡到美国不久,就收到了林徽因的来信。她邀请他去费城彭校教育会演讲。显然只是幌子。林徽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在胡适那里,得到一些国内的消息。她是直性子,也不藏着掖着,直白写道:“我这两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残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意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胡适去了,跟她谈了很多,也谈了徐志摩,谈了徐志摩的新婚妻子,名媛陆小曼。当年为了她而离婚,苦苦追求她的徐志摩,而今也结婚了。林徽因的心情复杂而微妙。胡适走后,林徽因想了很多。她给胡适写信,倾诉自己的心路:“那天所谈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全都忘不了的尤其是‘人事’。一切的事情我从前不明白现在已清楚了许多,就还有要说要问的也就让他们去不说不问了。‘让过去的算过去的’,这是志摩的一句现成话。”她又写:“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也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过去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段话有伤感,有淡淡的哀怨,又强作洒脱。

  迎娶陆小曼,让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关系,一下子变得明朗化。很快,学业有成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便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了。梁启超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十年,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的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林徽因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精心安排,父爱殷殷

  尽管梁启超此时重病在身,事务繁忙,但长子结婚,他还是慎之又慎,礼数周全。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的。结婚前,准备工作都由梁启超代为完成。他请朋友给两个孩子算八字,找出两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以及上三代的名字。然后走仪式,先是行文定礼,特别庄重,早晨起来谒祖告聘,然后是男女两家用全帖拜见长亲,中午是大宴宾客,晚上是家族宴会。尽管新郎新娘不在现场,但大家喜乐如常。两方的聘礼都是玉,梁家给的是两方玉佩,一红一绿,林家原本想给玉印,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好工匠雕刻,所以暂时不刻,直接送璞玉。

  聘礼的事,让梁启超忙得不亦乐乎,精神上十分愉快。他好像一个老农,种了点庄稼,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的结婚,梁启超还是放心不下,一定要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代为请客,帮着张罗才放心。他还叮嘱他们,婚礼不要太奢侈,庄严就好,一切等回国补办。梁启超在回信道贺之余,还不忘提道:“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连儿子媳妇结婚后“生理上的变化”他都考虑到,心思细密可见一斑。 

  婚礼过后是蜜月。梁启超全程指导,盘算好了一切。新婚夫妻打算来个欧洲行,梁启超早早给他们安排好了行程,且推荐理由十分充分:“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够供此游,次则北欧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英文书回来讲给我听听)。”他始终为孩子的提高和日后发展进步着想,用心良苦。 

  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在欧洲游赏,梁启超又开始为他们的工作操心。他给梁思成夫妇写信,梁思成回信没提。梁启超有些不悦,写信给女儿梁思顺,抱怨思成不上心、“胡闹”。不过梁启超还是安排好了一切,在是去清华大学还是去东北大学这道选择题中,梁启超替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主,选择了东北大学。他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那边建筑事业前途极有希望,到彼后便可组织公司,从小规模办起,徐图扩充……”林徽因和梁思成回京了。他们打算拜谒完父母,然后再图北上,去沈阳发展他们的事业。梁启超看到儿子又黑又瘦,头筋胀起,很是有几分不高兴,但当他看到媳妇林徽因,他又开心了。她是他理想中的儿媳——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没有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堪称完美。

  纪念爷爷,取名“再冰”

  梁启超是一位呕心沥血、循循善诱的父亲,他以一种惊人的洞察力和强韧的包容力,一手打造了几个出色的孩子。遗憾的是,命运从来变化多端。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不是父母们的续集,不是孩子们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们的号外。 

  梁启超恐怕想不到,即便他如此耗尽心神地安排、设计林梁这样一对优雅、聪慧的伉俪,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还是无力抵抗时代的洪流,于颠沛流离中,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梁启超的良苦用心,却没有白费——正是在那样一种苦痛的消磨当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散发出来的巨大人格光芒,坚忍,乐观,不屈向前,恰恰显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风骨。与梁任公一脉相承。他们身上都有种民国气质。传统中国的士大夫气质与西方民主、自由气质两相融合,营造出前所未有的一代。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然后,在战火中洗礼,成长,而后升华。林徽因在李庄的一张相片最能代表这种气质:一件长衫,一身清癯,笑对苦难。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但他们的人生观,坚若磐石。 

  婆婆李蕙仙是不懂林徽因的。家庭是李蕙仙的全部,但对林徽因来说,家庭从来都是重要的,但绝非全部,在文艺社交圈,她的风头要比梁思成大得多。但她有尺度,中西合璧的尺度。毕竟,在爱这件事上,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自己,林徽因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李蕙仙逝后,被葬在北平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她的丈夫梁启超与她同眠。他们的墓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设计的,高两米八,宽一米七,庄重素朴,上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这是林徽因的第一件建筑作品,献给婆婆。 

  梁启超逝世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生了个女儿。他们为她取名为“再冰”,用来怀念她那个曾叫“饮冰室主人”的爷爷——梁启超先生。    摘自2012年第11期《名人传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