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降低血压,并且防止脑中风(包括西医的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出现。切记不可骤然停用所有药物。从以下方案中,选择4—5种手法操作,时间可以灵活掌握,随时做,有时间多做,做了就有效。持之以恒的去做,血压下降后逐渐减少降压药的用量,直至停药。坚持按摩,预防复发。 1. 降压穴:属于经验穴。降压穴在第六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对于严重高血压,一定先点按降压穴,再做其他治疗,更安全。点按5—10分钟,可以降低20—30mmHg。 2.拿揉后颈部:一侧手掌四指指腹搓揉颈后部位,有热感为宜,再换另一侧搓揉,每侧2分钟。可以扩张椎动脉,放松颈部肌肉,增加大脑血供以缓解头晕、眼花等症状。 3.拿揉或敲打丰厚的肌肉:例如背部、臀部、大腿或小腿。按摩时切记,肌肉属筋,喜柔不喜刚,每天1—3次,每次1--2分钟,以肌肉有酸胀感为宜。通过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促进中枢线路过多的血液向外周分布,以缓解压力。 4.揉腹或摩腹:每次10—20分钟。揉腹或摩腹应该至腹部发热。按摩后,腹部供血增加5—7倍,缓解了主动脉的过大压力,导致血压下降。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腹腔内急性炎症及妇女妊娠期间及经期不宜用此法。 注意事项:捏脊尽量不要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肾病以及肺病等,不可行此捏法;如果背上皮肤有破损或患有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结核等,需待痊愈后再捏;月经期或妊娠期女性则要慎“捏”或不“捏”。 6.擦涌泉:300次—500次。此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快速取穴:五指用力弯曲,中央凹处。腿浴毕后翘腿,用左手小鱼际擦右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再换右手小鱼际擦左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有热感为度,共4分钟。可以引火下行,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促进血液向外周流动,缓解头昏眼花、烦躁、踩棉感,适合在睡前操作。 备注:此穴是人体长寿大穴。属肾经,中医喻其为“水之源头”,可以补肾安神,降逆通络,生发壮骨。常按摩,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 7.点按穴位:合谷、足三里和阳陵泉,每个穴位点按3次,每次30—60秒,有酸胀感为宜,一侧做完,再做对侧。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边。快速取穴:拇指,食指并拢,肌肉最高点。具有疏风止痛,清泻阳明,调理肠胃,通络开窍之效; 足三里为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络之功;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有清肝利胆,清泻湿热,舒筋活络之效。 备注: 现代医学证实,按摩足三里后可以增强白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并双向调节血压(高血压的血压下降,低血压的上升)、血糖(高血糖下降,低血糖升高)和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多的减少,少的增多至正常)和胃肠蠕动(便秘者胃肠蠕动变快,腹泻者胃肠蠕动减缓);阳陵泉,可以使胆囊收缩,治疗胆囊炎;改善脑供血,预防治疗脑中风。合谷,保健要穴,刺激后双向调节血压,胃酸分泌,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8.扫桥弓:桥弓,是指颈部翳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从上往下斜推,每侧1分钟,可以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有效降低血压。切记,不可两侧同时扫,避免血压极度下降(血压骤降会造成昏迷)。颈动脉重度狭窄禁用。 9. 推角孙:角孙,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操作时 10.深呼吸: 参考文献: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