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兴安书馆 2013-01-19


(2010-11-18 21:25:35)

歌诀六(9)

[正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校勘]

“意气君来骨肉臣”[刘本](《太极拳架与推手》刘晚苍、刘石樵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年1月)作“意气均来骨肉沉”。

[诠释]

  “体用”,“体”即本质、本体,基础;“用”即运用、应用、使用。原指事物的性质与作用。这里借指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关系。“君、臣”与“体、用”只是同一意思之两种比喻。若问体用两者那一样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准则呢?自当以内在之精神“意气”为主宰(君),而以外在之形体“骨肉”为辅佐(臣)。前后二句一问一答。沈寿老师指出,或许为了反封建,有拳家将“意气君来骨肉臣”改为“意气均来骨肉沉”,一改之下,答非所问,且词义牵强。若连古籍上以“君、臣”作比喻的都要改掉,那真是改不胜改了。这种改法显然是不足为训的。

   孟乃昌先生指出,此处之“意气用事”绝非贬义,“意气为君”之说,应是太极拳理论早期的提法,太极拳等内家拳一向强调“意气”,以有别于外家拳。清初薄松龄《聊斋誌异·武技》有:“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作为与少林较量一方,在此“意气”已作贬义而用。而后又曷可以为君?故必先此有“意气为君”之说,而不在此后。适至清中叶以后,提出“心为令,气为旗”,“心在先”,以取代“意气君来”之说。由此可以断言,持“意气君来”之十三势歌,及其歌中后文“益寿延年不老春”之提法,并非是近代武器或火器引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日益式微之后提出来的,而较此要早数百年。故近人张士一等认为此歌作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前。而唐豪则认为“十三势之后学于黄河之南,复得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益以已作十三势功歌,此舞阳盐店谱之内容也。”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即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为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