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王志远

 兴安书馆 2013-01-19
(2010-11-21 12:34:57)

《二十字诀》校注诠释(二)

    :《说文解字》:相着也。从黍,占声。

    1、沾也,染也,相着也,胶附曰黏。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黏接纸缝法》:“古法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之黏接纸缝,永不脱解。”

    2、具有黏性。如发黏,黏逼。白居易《朱藤谣》:“泥黏雪滑,足力不堪。”

    在太极拳中,黏为黏贴、黏逼。人施以刚直之劲,惟顺应其势,柔以承之。劲之柔者,随形而体,随神而应,随机而变,随势而化,使彼之劲落空,陷被动而至背势,而我之势得其中,得主动而至顺势,人背我顺,以顺黏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进退相随而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胶着物,是谓黏。能黏能走,走即是黏,黏即是走,黏走相生,走黏相乘,则应化无穷矣。此即《五字经诀》所谓:“黏粘不离宗。”

    :跟从,顺从,顺便,沿着,循。《仪礼·聘礼》:“使者入,及众介随入。”《易》:“随时之义大矣哉。”刘长卿《题灵祐和尚故居》诗:“风竹自吟遥入磬,雨花随泪共沾巾。”

在太极拳中,敌为主动,我为被动,即舍己从人。舍己从人者,随人而动,循其后而行,黏则相随,走则引化,进退相依,屈伸相随,循彼之劲,随彼之势,亦步亦趋。是谓“随”。即《五字经诀》所谓:“随进随退走。”

   

   1、捕捉,拘留,拘禁,不变通。《国策·赵策三》:“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

   2、拘束之谓也。《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

    3、限制。例:不拘多少。

在太极拳中,拘就是执拿的意思,即与敌进退周旋,实施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时,始终要保持似执非执和似拿非拿的拘拿之意,此即《五字经诀》所谓:“拘意莫放松。”拳谚说:“拘意一松,必露破绽。”说明拘意莫松是太极技法用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做到拘拿意气占先,神如水银泻地,随曲就伸,敌我一体,我顺彼背,就能拘拿引衡顺势借力拔其根。

   :《说文解字》:牵引也。从手,奴声。

   1、又同挐。纷乱。《淮南子·览冥训》:“美人拏首墨面而不容。”

   2、“拿”的异体字。①为握持。王之道《春雪和袁望回》诗:“老夫僵不扫,稚子走争拏。”②取,例:拿过来。③擒捉,逮捕。《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拏下。”

   太极拳的拿,是拿准控制管住敌劲的意思。故拳谚说:“拿人如入榫,一对准,二落实,三吃牢。”这是拿的三项基本原则。其由擒拿法的节拿抓闭发展而来,而又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所谓的擒拿法。即不再采用反骨背筋,抓筋,抓把,闭穴等毒手,而仅仅只采用无伤害性的节、拿两种。节,节制,俗称“节拿。”就是在粘黏的基础上,以我肢体的击发部位,掌控管制对方肢体易着力的发落点。拿,拿节,一般拿活节,就是拿住对方活动的关节部位。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以采拿为主体,采拿以拇、食、中指三指为主,其余二指为辅,钳制对方腕、肘、肩、踝、膝等活节向旁牵而引之,如选物者,先择而后取,转置他方之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从而演绎形成为独具太极特色的拿法。但一旦脱离了四正推手,形成散手或对方来势阴毒时,则不再局限于节拿,就可用抓闭的手法,也可以在对方身体的任何要害部位落手,箝制对方,或者叫他窒息,暂时失去攻击能力。此即《五字经诀》所谓:“拿闭敌血脉”。

   :《广韵·二十七删》:“扳,挽也。”

   1、拉,拨动。如:扳开关,扳网,扳枪机。

   2、扭转,挽救。如:扳回一局。

   3、援引,挽引,牵引。《公羊传·隐公元年》:“诸大夫扳隐(隐公)而立之。”何休注:“扳,引也。”

   4、抓住。冯梦龙《山歌》:“双手扳窗看日光。”

在太极拳中,以挽住敌人各部,顺势牵引反转以制敌为扳。如倒撵猴诀:“退步稳匀求轻灵,倒卷肱臂无滞病;若得坠身挽扳劲,闪赚腾挪退即进。”就充分显示了挽扳劲的特点。其要妙在于身桩稳定,坠身沉劲,挽扳才能得力。《五字经诀》:“扳挽顺势封”。则表示如我遭遇敌方扳挽手法时,要顺其来势,以封闭其来手,使不得逞之谓。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