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指养生,绝对有价值!

 我_要认真学习 2013-01-20

  五指养生(你就收藏吧 绝对有价值!!)

  手指脚趾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

  常揉拇指健大脑,常揉食指胃肠好。

  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

  常揉小指壮双肾,十指对力强心脏。

  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

  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

  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松颈椎。

  甲角切切精神爽:

  大家一起动动手  做做手指操

  1.第一节

图片

  虎口平击36次

  说明:打击大肠经/合骨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颜面部位的疾病

  如视力模糊、鼻炎、口吃疼痛、头痛及预防感冒

  2.第二节

图片

  手掌侧击36次

  说明:打击小肠经/后溪穴

  主治:头顶强疼、放松颈项肌肉群及预防骨刺、骨头退化

  3.第三节

图片

  手腕互击36次

  说明:打击心经及包络经/大陵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心脏病、胸痛、胸闷,缓解紧张的情绪。

  4.第四节

图片

  虎口交叉互击

  说明:穴位是八邪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5.第五节

图片

  十指交叉互击36次

  说明:穴位是八邪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6.第六节

图片

  左拳击右掌心36次

  说明:经络是心经和心包络经/劳合穴

  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作用

  7.第七节

图片

  右拳击左掌心36次

  说明:经络是心经和心包络经/劳合穴

  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

  8.第八节

图片

  手背互相拍击36次

  说明:打击到的是三集经/阳池穴

  主治:调整内脏机能、预防及治疗糖尿病

  9.第九巧节

图片

  搓揉双耳36次

  说明:耳垂的穴位很多

  主治:眼点、颜面部及胸部位的循环

  10.第十节

图片

  手掌心互相摩擦6下至微热,轻盖双眼

  眼球左右转6圈,周而复始作6次

  说明:运用气功原理,调整眼睛的经气,预防近视、老花及视力模糊。

  五指养生速查

  健康的手指都一样:

  指甲粉红色,有光泽,厚薄适中,软硬适度,不易折断,表面光滑,指甲根部半月形(甲半月,又叫健康圈)呈白色。

  手部有6 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 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病。

  五指     对应经络      对应器官

  拇指     肺部经络      心脏和肺

  食指     大肠经络      胃、肠和消化器官

  中指     心包经络      五官、肝脏

  无名指    三焦经络      肺和呼吸系统

  小指     心、小肠经络    肾脏、循环系统

  不健康的手指各有不同:

  甲半月颜色

  灰色:可能精力弱,容易引起贫血、疲倦、乏力。

  粉红:可能脏腑功能下降,体力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糖尿病、甲亢等病症。

  紫色:容易引起心脑血管血液循环不良,供血供氧不足,易出现头晕、头痛、动脉硬化。

  黑色:多见于严重的心脏病、肿瘤或长期服药者。

  甲半月面积

  最好:面积占指甲1/5。

  小于1/5:表示精力不足,肠胃吸收能力差。如甲半月突然晦暗、缩小、消失,应早期预防一些消耗性的疾病、肿瘤、出血等。熬夜、性过多时,甲半月也会消失,很难再长出来。

  大于1/5:多为心肌肥大,易患心脑血管、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指甲状态

  色泽发暗,有多条竖线分布:这是体内水分不足的体现,并且该手指对应的体内器官和组织功能虚弱。

  色泽发暗,凸凹不平,有多条横线分布:这是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的体现,或者数月前曾身体不调。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

  随时随地健手健身

  运用五指健身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让冗长的会议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电脑前休息的十分钟有了内容、餐前等待上菜不再急躁……这一切的前景是,只要我们想,所有双手空下来的时间,都可以是健身时间。

  基本保健:五指按摩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

  按摩小指可缓解:肩痛、腰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失眠。

  按摩方法:

  1. 先按摩左手。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左手拇指的两侧,感觉疼时再坚持10 秒钟。

  2. 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上下夹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坚持3 秒钟。

  3. 换右手按摩,方法相同。

  指尖疼痛

  五指的指尖各有经穴,分别对应不同的内脏。从小手指开始,将指甲根部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如果指尖感到特别疼痛,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脏器可能有问题。

  小指痛:可能心脏或小肠有问题。靠近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以缓解病情;少泽是关联小肠的经穴,消化不良时,可用力按压此部位。

  无名指痛:可能是喉痛或头痛。在无名指上有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可缓解症状。

  中指疼痛:可能心血管出现不适。中指上有中冲穴,因疾病不适使心脏受不了时,这里会感到疼痛。

  食指疼痛:可能大肠有问题。食指上有商阳穴,便秘时压这个手指感觉很疼。

  拇指疼痛:呼吸系统有问题。拇指上的少商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患压这个部位时,可能会疼得跳起来。

  针对个案 拿捏关节

  对应不适问题拿捏相关的手指,可以缓解病痛。每次操作3 分钟,每天1 - 2 次。

  肝病:捏右手拇指的两个关节。

  耳鸣:捏双手无名指的三个关节。

  糖尿病:捏左手拇指的两个关节。

  高血压:按左手小指的根部。

  心脏病:捏左手小指三个关节的内侧。

  痛经:捏双手食指的三个关节。

  眼睛疲劳:捏右手中指的三个关节。

  升级维护:灵活健指操

  既然身体的健康在手上反映,手的健康也就不容忽视了。我们经常敲击键盘、发手机短信,“鼠标手”、“键盘手”、“短信手”可不是手的荣誉称号。一些针对手指灵活度、指关节韧性的练习不可不做,下面这些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甩手:双手在胸前激烈地甩动手腕约10 秒钟。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

  抛球:将双手握拳在胸前,设想手中有一小球。用力紧握,默数5声,张开十指尽力抛开。可以强健手掌和手腕,使手指灵活。

  弹指:双手十指模拟弹钢琴,从大拇指开始一个个弹向掌心。重复20 次。可以锻炼手部的控制能力和活动能力。

  压指:将十根手指分开,指腹相对,用力对压。直到指关节酸胀痛为止。重复10 次。可以锻炼指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

  推掌:双手在胸前合掌,左手腕用力推向右边,保持手掌对合,然后转向左边。可以强健手腕,增强手腕或手掌的灵活度。

  揉指:用拇指与食指夹揉按摩手指,从指根到指尖。可以促进手指血液循环。

  拉指:右手握住左手拇指转一转,再用力向外拉直,依次拉每一根手指,换另一只手重复同样的动作。可以帮助手指血液循环畅通,强健韧带。

  换指:依次将双手的手指进行交换对指运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大脑反应、协调能力。

  放松:让悬垂手臂,随意晃动,再用力摇摆,直到手部彻底轻松为止。

  有关按摩的若干件事

  按摩的力道

  对多数穴位和反射区来说,不痛不会有效果,所以需要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但用力也不可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按摩时,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到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按摩的顺序

  按摩时男性先左手,后右手;女性相反,先右手,后左手。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要按摩一只手上的穴位就可以了。

  小心穴位疲劳

  按摩多日多次后,病情好转,穴位的压痛随之减轻,是疾病好转的迹象。如果病情没有好转,而压痛明显迟钝,这就是穴位疲劳。左右手穴位相同,可以轮流按摩左右手的穴位。

  按摩注意

  1 按摩前休息片刻。

  2 暴饮、饱餐、洗澡后1 小时内及过度疲劳时不宜做手部按摩。

  3 初次按揉后局部如果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过大的缘故,应减轻力度。

  4 手穴部位比较小,按摩时,有些穴位可用一些器械操作,如以钢笔、圆珠笔等尾部(必须光滑圆润)按压穴位。

  5 按摩中切记自然呼吸,不要屏气。

 




中医诊断学
  • 中医诊断学01
  • 中医诊断学02
  • 中医诊断学03
  • 中医诊断学04
  • 中医诊断学05
  • 中医诊断学06
  • 中医诊断学07
  • 中医诊断学08
  • 中医诊断学09
  • 中医诊断学10
  • 中医诊断学11
  • 中医诊断学12
  • 中医诊断学13
  • 中医诊断学14
  • 中医诊断学15
  • 中医诊断学16
  • 中医诊断学17
  • 中医诊断学18
  • 中医诊断学19
  • 中医诊断学20
  • 中医诊断学21
  • 中医诊断学22
  • 中医诊断学23
  • 中医诊断学24
  • 中医诊断学25
  • 中医诊断学26
  • 中医诊断学27
  • 中医诊断学28
  • 中医诊断学29
  • 中医诊断学30
  • 中医诊断学31
  • 中医诊断学32
  • 中医诊断学33
  • 中医诊断学34
  • 中医诊断学35
  • 中医诊断学36
  • 中医诊断学37
  • 中医诊断学38
  • 中医诊断学39
  • 中医诊断学40
  • 中医诊断学41
  • 中医诊断学42
  • 中医诊断学43
  • 中医诊断学44
  • 中医诊断学45
  • 中医诊断学46
  • 中医诊断学47
  • 中医诊断学48
  • 中医诊断学49
  • 中医诊断学50
  • 中医诊断学51
  • 中医诊断学52
  • 中医诊断学53
  • 中医诊断学54
  • 中医诊断学55
  • 中医诊断学56
  • 中医诊断学57
  • 中医诊断学58
  • 中医诊断学59
  • 中医诊断学60
  • 中医诊断学61
  • 中医诊断学62
  • 中医诊断学63
  • 中医诊断学64
  • 中医诊断学65
  • 中医诊断学66
  • 中医诊断学67
  • 中医诊断学68
  • 中医诊断学69
  • 中医诊断学70
  • 中医诊断学71
  • 中医诊断学72
  • 中医诊断学73
  • 中医诊断学74
  • 中医诊断学75
  • 中医诊断学76
  • 中医诊断学77
  • 中医诊断学78
  • 中医诊断学79
  • 中医诊断学80
  • 中医诊断学81
  • 中医诊断学82
  • 中医诊断学83
  • 中医诊断学84
  • 中医诊断学85
  • 中医诊断学86
  • 中医诊断学87
  • 中医诊断学88
  • 中医诊断学89
  • 中医诊断学90
  • 中医诊断学91
  • 中医诊断学92
  • 中医诊断学93
  • 中医诊断学94
  • 中医诊断学95
  • 中医诊断学96
  • 中医诊断学97
  • 中医诊断学98
  • 中医诊断学99
  • 中医诊断学100
  • 中医诊断学101
  • 中医诊断学102
  • 中医诊断学103
  • 中医诊断学104
  • 中医诊断学105
  • 中医诊断学106
  • 中医诊断学107
  • 中医诊断学108
  • 中医诊断学109
  • 中医诊断学110
  • 中医诊断学111
  • 中医诊断学112
  • 中医诊断学113
  • 中医诊断学114
  • 中医诊断学115
  • 中医诊断学116
  • 中医诊断学117
  • 中医诊断学118
  • 中医诊断学119
  • 中医诊断学120
  • 中医诊断学121
  • 中医诊断学122
  • 中医诊断学123
  • 中医诊断学124
  • 中医诊断学125
  • 中医诊断学126
  • 中医诊断学127
  • 中医诊断学128
  • 中医诊断学129
  • 中医诊断学130
  • 中医诊断学131
  • 中医诊断学132
  • 中医诊断学133
  • 中医诊断学134
  • 中医诊断学135
  • 中医诊断学136
  • 中医诊断学137
  • 中医诊断学138
  • 中医诊断学139
  • 中医诊断学140
  • 中医诊断学141
  • 中医诊断学142
  • 中医诊断学143
  • 中医诊断学144
  • 中医诊断学145
  • 中医诊断学146
  • 中医诊断学147
  • 中医诊断学148
  • 中医诊断学149
  • 中医诊断学15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