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对根的思念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20
叶对根的思念
——《逝不去的彩云》书序从维熙
从维熙
  从维熙

  记得,初次见到孙晓玲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你长得真像你父亲”。

  后来读了她在“三联”出版的《我的布衣父亲孙犁》之后,女儿和父亲的肖像似乎合二为一了。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觉,因为晓玲写出了孙犁的人生全景,这不是任何评论家以及孙犁的文学后人,能够做到的。

  掩卷深思,我得出的结论是:孙犁是晓玲血缘之根脉,而晓玲是孙犁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因而叶片对根脉的依恋与思念,充满该书的字里行间。在女儿对父亲人生全景的追述中,有些场景是研究孙犁的人以及孙犁的文学后人无法知晓的。比如,文中写到孙犁在血腥的“文革”高潮时返回家乡后,人的尊严曾让他萌生过自我了断生命的意念。当我读到这些真实的描述,血涌心扉的同时,认知只有深谙孙犁生命曲线的血缘亲人,才能知道孙犁的人生经纬。

  从文学的视角去寻根,我也是孙犁这棵文学巨树的一片树叶。孙犁作品不仅诱发我在青年时代拿起笔来,而且在我历经冰霜雨雪之后,是继续激励我笔耕至今的一面旗帜。不止我一个人受其影响,而踏上了文学笔耕之路,仔细盘点一下,真是可以编成一个文学方阵了——这是老一代作家中罕见的生命奇迹。但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浆育出众多作家,但他从不以文坛的伯乐自居,这可谓是孙犁生命中的一声绝响,让后人永生高山仰止。

  古人云:大爱无声。孙犁的文学生命,就演绎了这句国学箴言。记得在孙犁重病期间,我和房树民从北京去天津医院去看望老师时,他在握住我和树民的手的同时,从他眼角默默流下的泪水,代替了他挚爱的叮咛。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大爱,致使中午陪同我俩进餐的孙犁之子孙晓达以及天津日报的宋曙光,都感到了心灵震撼。晓达说了句“我还没见到爸爸对探视者流泪,这是头一次”。我想,这是文学长者对文学后人的最后的关爱吧!

  因而,当晓玲怀念父亲新书《逝不去的彩云》即将出版之际,写此短文为其书序。因为孙犁不仅仅是其子女们心中的彩云,也是众多后起作家心中的永生的文魂。序文忌长,就此住笔。

  2013年1月12日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