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庄子“三言”

 破篱堂 2013-01-20

    庄子之文“多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著书十万余言,人物天地,皆空无事实”。
    庄子行文,变幻无穷,难以解读。其因出于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汪洋自恣以适己”,“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淸,林云铭語)
  庄子明言其行文之法曰:“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又云“三言”之运用:“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以寓言为广,在逍遥游一文中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表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表现出庄子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深思。庄子又以蜩与学鸠、斥的两则寓言,以拟人之笔,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同样刻画得活灵活现。蜩与学鸠“决起而飞”,冲到榆树檀木之上,随即掉落于地。斥自得其乐,“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它们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予以嘲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这两则寓言,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的。
  “大鸟一飞半朝,枪榆枋而上。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按照郭象的说法,“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构成奇文。
 所谓“以重言为真”,即虚构假托前人言行,求实寻真。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的思想精深博大,在这“沉浊”之世,无法以庄重严正的文辞表达思想,只能以虚拟假托的“重言”出之。庄子笔下,“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即战国中期思想家宋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即战国郑哲学家列御寇),已被庄子改造重塑失其本真。宋荣子的“犹然笑之”,列子的“御风而行”,完全出于庄子的拟托想像。庄子文中,即令那些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人物,“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置于这种“云气空”的氛围中,也被庄子涂抹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了。
 庄子 “以卮言为曼衍”。庄子以形象寓理,其“卮言”含蓄隐晦,内容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对庄子“卮言”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庄子主张“大道无言”“道不可言”。“道”,是超越的无限的,“言”,是世俗的有限的。无限的世界不能用有限的言辞解释清楚。或许在庄子的心目中,本来就无意以有限的“言”说清玄妙的“道”。因此,庄子的“卮言”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
  簡言之,“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卮言”是议论。

  “庄子”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庄子之文风,比喻奇特,联想丰富,意象变幻,文字跳跃,妙笔纵横,别具一格。所以鲁迅先生“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一评判,诚为至言。

   余以为,以庄子思想核心为纲,以“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为目,那么“庄子”就不难解读了。
  追求自由的心态是以放弃对别人的偏见和欲望为前提。在三千多年前,庄子的境界是宇宙的境界,人世永无绝对自由,人会永远因的某种意识和欲望受到压抑而感到不自由。文明以探索灵魂奥秘,追求心灵的自由为尺度。归根到底,,地球之上,宇宙之下,是一片空虚. 停止思考,或许痛苦便会消失,但是形同枯槁心如死灰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世间真相虽难以知晓,自欺与欺人者却永无自由。“庄子三言”从过去到现代,到将来永远,永远是智慧人生的明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