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 皮 病
硬皮病是结缔组织病变,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后者除皮损外,并已累及内脏器官。与 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皮痹”五硬”近似。 此病病因尚未明了。 目前多认为感染细菌 或病毒的可能性最大。因临床上不少患者往往 呈均…陆的硬化。 [临床表现] 硬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岁左右 多见。女性发病数高于男性三倍。本病分局限
性和系统性两种。 . 1.局限性 局限性有点状、片状、带状不同之损害. 点状损害多发生于胸部、颈部、臂部和股部。 损害为大小不一的坚硬白色斑点,表面光滑发 亮。周围绕以淡红色或紫红色晕环。损害多聚 集分布或排列成线状。片状损害发生于面部和 胸部为多.初起损害为园形、卵园形或不规则 形紫红色片状水肿.经数周后,皮损逐渐扩大 而硬化,颜色变成象牙色或淡黄色,周围常绕 以紫红色晕环。表面干燥平滑。局部无毛发. 也不出汗。数年后,逐渐出现白色萎缩性疤 痕。有的出现带状损害,常沿肢体或胁间呈带 状分布,但亦可发生于头皮或额部。经过和片 状损害相似,唯皮损有显著凹陷。有时伴有颜 面偏侧萎缩。 2.系统性 本型患者在起病前多有指端动脉痉挛现 象,表现为间歇指(趾)端苍白、青紫、疼痛 阵作。皮损常先发于四肢远端和面部,严重者 往往累及全身皮肤。根据皮损变化的不同一般 将其分为三期:浮肿期、硬化期、萎缩期。在 浮肿期,皮肤水肿,呈正常色或苍白色,经数 周即进入硬化期,皮肤发硬光滑而萎黄,或呈 棕褐色。发硬的皮肤还易折皱或捏起.严重 时.皮下组织及肌肉均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 于骨骼,形成木板样硬片.活动受限,如面部 缺乏表情、开口困难,关节强直等。有时指 (趾)端皮肤硬化,血供不足而形成营养性溃 疡.经数月或数年后逐步过度到萎缩期。此时 表现为皮肤变薄如羊皮纸样,同时合并有毛发 脱落和出汗减少等现象。 大多数患者均有低热,个别者也有高热。 此外,尚有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关节疼痛等 症.由于食管, 胃和肠的肌层及粘膜下层的纤 维性变,从而消化道发生运动机能的障碍,致 使粘膜出现发炎、出血,溃疡和萎缩.因此. 患者常有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症。心肌受损(纤维性变或萎缩)时,可发 生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也有发生 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肺部广泛性纤维变时可 致肺机能不全,从而出现气短咳喘,呼吸困 难。晚期可累及肾脏,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哀 竭。其他如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肾上腺等内分 泌腺可有功能紊乱, 系统性硬皮病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大多只 有手部和面部的变化。其他脏器的病变较为少 见。 大多数病人呈慢性经过。局限性者可自停 发展,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属暴发型,预后严 重。系统性者往往逐渐发展.可持续多年.症 状时轻时重. [诊断要点] l。诊断要点, 本病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一皮肤硬化.即 可确诊。组织病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 值. 2.鉴别诊断要点: (工)局限性硬皮病需与下列病鉴别: ①斑萎缩:早期损害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 不规则形淡红色斑片.以后逐渐萎缩.呈皮色或 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皱,触之柔软。 ②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皮损为淡紫色发亮 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 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出水疱. 在病变过程中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2)系统性硬皮病应与下列病鉴别: ①成人硬肿病:国内报道极少,据1989年 4月苑勰等对60例硬肿病临床分析,认为该病 首先出现皮肤肿硬,皮肤改变近心部位重.远 心端轻,硬化区与正常皮肤间无明显界限,手 足受损率少,程度轻.不但有皮肤改变.且可 出现内脏症状,严重可影响生命。并认为本病 与硬皮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理组织的改变;即 胶原纤维束排列规则与纤维束间隙的存在以及 胶原纤维基本不发生匀质化等三点作为鉴别的 主要依据。而文献中强调A Lcian蓝染色阳性 来区别硬皮病是不妥的。对本病疗效与。自愈” 也应以组织学改变来判定。 成人硬肿病在电镜下发现.胶原纤维呈 大、中束排列、纤维直径一致.与硬皮病的胶 原纤维粗细不等。排列紊乱有明显区别,此与 光镜观察一致。 ②皮肌炎:眼眶周围有水肿性淡紫红色斑 片,或呈蝶形,逐渐蔓近到其他部位的皮肤。 并伴有明显的肌肉无力、疼痛和触痛.24小时 尿中肌酸量显著增高. [病机分析] 硬病病初期属于中医痹症中的。皮痹”.内 因气血两虚,脾肾阳气亏损。卫外温煦气力不
足。外因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于经络肌表血 脉之间,气血痹阻,运行不利,营卫失和,而 致皮腠肿硬如革,关节厢伸不利。手足僵硬, 甚则状如尸蜡. 若邪气客久,阳气受损,气血阴阳脏腑俱 可受侵,出现虚损诸症。肺主皮毛,若肺之气 阴亏损.失却.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故皮肤 失去柔润,而呈僵硬如革,久则治节失司,出 现气短、咳喘,呼吸困难等。脾主肌肉、四 肢,邪气袭脾,脾气亏虚,失其健运,不能转 化精微,气血衰少,饮食不能为肌肤,故肌肉 萎缩而四肢活动困难,或见吐泻腹痛等症。心 卞血脉,主神明。气血久亏,心失濡养,故可 发生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肾主 骨,司伎巧,肾阴阳俱损,故骨质受害,引起 肾功能衰竭等。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硬皮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初起按中医 “皮痹”用温阳散寒活血软坚等法治疗。后期发 展力系统性者, 则应以患者全身症状为主,结 合皮损表现和病机,按中医的“虚损”病进行辨 证治疗。 临床按急性发作期和缓慢进展期进行辨证 治疗。 1.急性发作期 一般从发病开始,半年内为急性发作期。 多见一厂浮肿期及硬化的早期。 肺卫不宣:凡局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或弥漫 性发硬,具腊样光泽,毛发脱落,关节活动障 碍,张口困难,兼见低热恶寒、身痛肌痛,或 有咳嗽痰稀, 口不渴,舌淡红,脉沉细。治宜 疏风解表。活血软坚。约如羌独活、蝉衣、牛 蒡子、地肤子、地龙、桃仁、红花、桂枝、三 棱,莪术。 如表解后,余症皮肤发硬,上方可去蝉 衣。牛蒡子。酌加鹿角胶,白芥子,补骨脂之 类。 局部兼用下方熏洗:透骨草15克,刘寄奴15 克,祁艾30克,伸筋草60克,防风15克,羌活 15克。用水5斤煎20分钟后侵洗患处.一日二 次,注意避风。 经过妥当及时治疗,月余皮肤变软,硬结 可基本消退。 久治不愈,寒邪郁久化热,或见指(趾)端 发生湿性或干性坏死,发热;齿衄,舌红脉 数,:宜先祛邪后扶正.祛邪可用普济消毒饮加 减。扶正用增液汤加味,酌加首乌、鹿角胶、 银花、当归等。 风湿阻络:凡患者出现局限性皮肤顽硬, 形如制革,关节届伸不利,手僵足挺,重则状 如尸腊。甚至肢末发绀,舌淡红,苔薄白腻, 脉沉或沉细。属风湿:之气客于肌腠,气血痹 阻,营卫不活所致.治宜祛风除湿,通络和 营。用独活寄生汤化裁.常用药如羌独活、桑 寄生、秦艽、防风,川芎、当归、赤芍、丹 参、红花、怀牛膝、伸筋草、桑枝、地骨皮。 如阳虚畏寒明显,酌加附子,肉桂;若肢 端紫绀发凉,重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巴戟天, 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若关节痛明显者加 乌稍蛇、细辛;若形成溃疡,疼痛明显者,加 延胡或乳香,没药。有结代脉者加炙甘草、桂 枝、紫石英。若后期病情稳定,或现萎缩,治 宜补气活血,温经通络。上方加太子参,生黄 芪、桂枝,阿胶、鹿角胶等。 兼用薰洗方:桂枝30-60克,松节30克, 赤芍15克,细辛10克,桑枝30—60克,加水5000 毫升,煎至2000毫升.趁热浸渍患处,一日二 次,每次30分钟。 阳虚寒乘:素体畏寒肢冷,关节疼痛,食 少便溏,腰膝酸痛,性欲减退,突然面部、眼 睑或手背有发紧、肿胀、坚硬表现,皮肤多呈 粉红色或黑白相间。舌体胖嫩,质淡暗,苔白 或灰,脉沉细。多为脾肾阳虚,卫外了:困,腠 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而入,阻丁皮肤肌肉, 以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隔而致。宜 温补肾脾,温经通络为法。常用阳和汤加味, 药如熟地、鹿角胶、炒白芥子、肉桂、干姜、 炙麻黄、炙甘草、桂枝。鸡血藤、苍白术。 加减:便溏,加赤石脂、草蔻、五味子、 倍白术。若局部皮肤坚硬作痛者,倍桂枝加制 川乌.煅牡蛎、醋鳖甲. 艾灸:有人采用隔药饼(由附子、川草 乌、细辛、桂枝、乳香、没药等组成)间接灸 为主的方法治疗硬皮病。方法是,根据益气通 阳,活血化瘀的治则选取穴位,分成四组:① 大椎,.肾俞;②命门,脾俞,③气海,血海; ④肺俞,膈俞。轮流灸治.每周四次,艾壮如 花生半大,每穴3—5壮。有一定疗效。 如果患者表现为局限性硬皮病.在隔药灸 的基础上,在病变的局部,还可加用刺络拨罐
的方法, 目的是为了改善局部血循环。 新生儿硬皮病:多见于早产儿和先天性禀 赋不足的体弱儿.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所含未 饱和脂肪酸甚少,熔点较高,易于凝固。所以 在先天阳气不足情况下,受寒冷侵袭后,经络 淤滞,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发生硬块。证见皮 肤呈弥漫性发硬,两面颊及臀部尤且明显,表 面平坦。压之不出现凹陷。体温不升,嗜睡,厌 食,呼吸慢而表浅,心音弱。偶有紫绀,黄疸。 急宜温中散寒,助阳通络,方用附子理中汤加 味.药如红人参,附片、炒白术、干姜、炙甘 草。水煎两次,浓缩至50毫升,用滴管滴入口 中,每次5毫升,每4—6小时一次,连服5日. 同时注意保暧,或母亲抱在怀里,或用温水袋 和温箱中保暧. 2.缓慢进展期 当病邪进一步入侵,可出现五脏痹。从临 床表现看,属中医的虚损证候.此时,形气, 病气俱不足,当。扶正达邪。。在治疗中主要贯 穿两大治疗法则;补益脾肾和化瘀通络. , 补益脾肾:综观历代医家治疗经验,调补 脾肾是治疗虚损的关键。因脾为气血生化之 源,人身之根蒂。肾为先天之本,精气之源, 寓真阴真阳。脾主肌肉,肾司寒水,脾肾阳 虚,皮肤却温煦,寒凝血滞,则皮腠硬结。故 补益脾肾,温养阳气是治疗硬皮病的根本所 在。方选培本治硬汤(经验方):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 鹿角胶6克(烊化),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2E, 山药30克,仙茅loE,仙灵脾12克,淡昆布15 克,醋鳖甲15克。根据精气互根,脾肾互滋的 原理而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脾 气;山萸肉.二仙、鹿角胶温补肾阳,生熟 地、山药、鳖甲,鹿胶滋补精血,鳖甲合昆布 又有软坚之功,共奏培补脾肾之本,精气互生 之用,以治诸脏虚损,皮腠硬结之证。 如畏寒肢冷,便溏者,酌加温经散寒之附 子、肉桂;如见阳虚血瘀畏寒舌紫暗或有瘀斑 者,加巴戟天,当归、红花、桂枝之类:如关 节痛明显者,加祛风止痛之桑寄生,秦艽,乌 稍蛇等。 化瘀通络法:患病经年累月,“久病入络”. 伤及血分血络。血瘀见证明显者,均可使用本 法。由于久病多虚,应用化瘀通络法时.必须 结合每个人的具体体质情况,并区分气滞血 瘀,气虚血瘀,脾虚血瘀、肾虚血瘀等不同情 况进行施治。 气滞血瘀,证见胸胁胀痛,情绪易于激 动,或终日抑郁不乐,局部皮肤发硬,发紫或 灼热.关节失灵,张口困难,皮肤暗褐,舌质暗 红,舌下静脉怒张,脉弦。宜舒肝理气,通络 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药如丹皮,焦栀 子、当归、赤芍、柴胡、茯苓、白术、炙甘 草.生姜、红花、丹参. 气虚血瘀者,证见食少乏力,头昏心慌, 气短,肢体麻木,皮损或轻或重,颜色瘀暗, 舌淡胖质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弱。选用补阳还 五汤,方中黄芪用量可偏大。 脾虚血瘀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病在上 身加银花、姜黄:病在下身加牛膝、红花、附 片;病在四肢,加红花、桂枝;多处病者,加 麻黄、桂枝、红花、鹿角胶等。 肾虚血瘀者,表现有腰酸膝软.畏寒肢冷, 阳萎早泄或月经不调,舌质瘀斑点,脉象沉迟而 涩。应补肾阳通血络,用自拟经验方三仙桃红 汤。仙茅10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鹿 角胶10克,当归尾30克,苏木15克,熟地60 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威灵仙 12克,鳖甲15克。方中仙茅。仙灵脾,鹿角 胶、肉苁蓉皆助阳柔剂,不仅能温补肾命之阳 气,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桃仁、红花、当 归、川芎、熟地,苏木是养血活血通络之妙 品,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管障碍,而威灵 仙辛温不仅能导药力于十二经,散寒温经止 痛,又有软坚散结之能。本方有温肾,通络, 软坚之功。服后若有纳呆便溏之弊者,少加砂 仁即可。 该病不补肾则病必难愈,不通络则疾亦难 除。然瘀有新久轻重,虚有阴阳气血,补虚化 瘀,贵在灵活,切勿胶柱鼓瑟,顾此失彼。又 因其缠绵难愈,疗效缓慢,故必须坚持服用. 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胃气,用药不可过 重、过猛、过腻,俾胃气健旺,则恢复亦快。正 如叶天士所说;。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如皮肤坚硬绷紧者,酌加三棱、莪术,牡蛎软 坚之品,如气短自汗,极度疲乏者。加人参、 黄芪等益气之品;如盗汗咽干,舌红少苔者, 加龟板胶、枸杞子、地骨皮,青蒿、生麦芽等 滋阴清热;如痰热内盛、咳喘痰黄,咽痛红肿 者,宜暂停用该方,待热退痰清时再用。
局部可用熏浴治疗。方用。透骨草3。克。 祁艾3。克,刘寄奴i5克.自然铜30克.三棱1b 克.莪术15克,威灵仙3。克,川草乌各l 5克, 桂枝i。克。 取水适量,煎30分钟后置容器中趁热一边 熏浴患处.一边进行局部按摩。避风,一日二 次。一剂药连洗三日。坚持薰浴,直至病愈。 推拿疗法:遵《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 之”之旨,采用补肾阳,和营卫,温经脉.散 寒邪的治疗原则。手法采用按、压,推,摩、 点、拔、滚等。取穴位以“肺主皮毛、司开合” 为据,选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选中府、列缺、经渠、风池,五俞穴等,并可 根据不同症状.灵活加减。每曰一次.30次为 一.疗程。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