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疟疾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疟 疾
   疟疾是人体感染疟原虫后所引起的传染病.由按蚊传播,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以阵发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为特征.恶性疟并有侵犯内脏,引起严重合并症而致凶险发作的倾向。疟疾属于中医学疟症范围,尽管中医学所论疟证除疟疾之外.还包括一些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主要表现的其他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疟疾感染后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变化很大.取决于疟原虫的种和株,感染强度和宿主的免疫状态.间日疟和恶性疟通常为10---15天.但亦可延长,有些病人甚至可达数月。三日C-的潜伏期平均为28天.由于输血引起疟疾者一般为7",-14天。发病多为急骤,尤其是复发者。初发时可有低热.畏寒.乏力、头痛.背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疟状..豳床表现视其发们:情况:臼所差异,分述于下.
     1.典型发作
  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是疟疾临床的特点.典型发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发冷期:怕冷,寒战,皮肤呈鸡皮样,虽盖多层衣被.仍觉寒冷发抖,历时15分钟至1小时.此阶段常伴有恶心, 呕吐、头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2)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热型呈尖峰,常达40。C或更高.可持续4—8小时。此期常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剧烈头痛、口渴引饮,甚至烦躁谵妄、呕吐,抽搐.
  (3)出汗期;高热后病人突然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持续2—3小时;当时除疲倦外,顿觉舒坦让快.常安然入睡,此期结束为发作的终止。整个发作期间.一般为6一10小时。发作后鼻唇部常有单纯疱疹出现,多次发作后脾明显肿大.可有压痛.肝常同时肿大并有轻压痛.间日疟,每隔一日发作一次.数次发作后可自行中止,但常易引起复发.少数可逐渐自愈。三日疟,每隔两天发作一次,一般症状较间日疟轻,易复发,且复发时限较长。间日疟与三日疟又称为良性疟。
  2。非典型发作
  良性疟疾发作虽大都为典型发作,但也有非典型发作的。非典型发作者,其热型可不规则,且无明显的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这主要是由于:
  (1)同种疟原虫的二重或三重感染(以间日疟多见)。
  (2)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放出裂殖子不规律,或提前,或延缓;以及不同种类疟原虫的混合感染.
  (3)疟疾后期免疫力的增强.
  (4)抗疟药物治疗不彻底。
    3.恶性疟与凶险发作
  恶性疟发作,临床症状较复杂而多样化.发冷、发热、出汗三期不明显,无明显间歇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热型往往不规则.以弛张型多见。有的每天发高热1—2次,如同败血症;有的发热时间长.有持续36小时或更长者,易引起衰竭.贫血及脾肿大也明显,治愈后不易复发。
  凶险发作,多由恶性疟引起,亦有由间日疟所致者,是临床上一种严重而危急的疟病。患者可于起病时即出现凶险症状,但多数在反复、多次发作后始出现。凶险发作最为多见的是;
  (1)脑型;谵妄与昏迷为主要症状,并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抽搐等.少数可有精神错乱,躁狂等.神经系体征中以脑膜刺激症、失语,瘫痪、反射亢进等为多见。多数患者伴有高热.少数体温在常温以下而呈休克状态.
  (2)过高热型;非常类似中暑,体温在40。C以上.皮肤干燥无汗,烦躁不安、思睡或有昏迷(于体温下降至正常时.迅即清醒).
  (3)胃肠型:多类似霍乱.出现剧烈呕吐,伴腹痛、腹泻,呕吐物或粪便内可有血液,严重时有脱水.少数表现如急性菌痢.有脓血样大便,腹痛.里急后重,  (4)厥冷型;在某些方面类似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严重岗热或吐泻的过程中出现周围循环哀竭.血压下降以至于零,四肢厥冷,可伴惊厥,木僵、昏迷等。
  (5)黑尿热症:乃为急性血管内溶血状态,发生于长期感染恶性疟和抗疟治疗剂量不足者.主要表现为严重贫血,黄疸.发热.腰痛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有少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现象,可因尿毒症发生昏迷、抽搐等.病死率可高达30%,死亡多因尿闭和尿毒症所致.
  4.复发与慢性疟疾
  疟疾的复发,以间日疟与三日疟为常见.这是由于疟疾免疫力属于传染免疫,一旦体内疟原虫完全消失.免疫力于短期内亦消失。各种疟原虫之间并不产生交叉免疫力.而且疟疾的免疫力不能影响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一旦免疫力因各种原因而减低时, 如疲劳。受寒.曝晒等,肝内的潜隐小体即入血运而感染红细胞,这是良性疟主要的复发方式。恶性疟以及输血疟并无红细胞外期存在,故复发较少见。偶有出现,是由于初发后血液中仍有少数疟原虫未被歼灭,成为潜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时.疟原虫迅速繁殖而引起复发。复发常在初发后1--3月或更迟出现,症状与初发相似.起病亦多急骤,一般较轻,或呈不规则的发热。未经根治的问日疟病人,约半数有一次或多次复发。三日疟的复发率高,复发持续时间亦长。疟疾的多次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疟疾。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显著贫血,脾大质硬,且可导致巨脾和脾功能亢进.儿童患者可引起发育迟缓.
   H诊断要点]
  ①阵发性(常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②脾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
  ③谵妄、昏迷、惊厥,胃肠道证状和黄疸.
  ④厚或薄血片上红细胞内可找到疟原虫.
    [病机分析]
  疟疾的发生,是由于感受疟邪所致。因邪毒轻重,深浅不同,或伴随疟邪感人之外邪风.寒、暑、湿性质各异,以及患者体质有别,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疟疾的典型发作多属正疟范围,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之后.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恶寒,出与阳争则发热;热蒸肌表,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随汗出而退,营卫复和.正邪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争.则寒热发作停止。邪在阳分病浅,则发作日早;邪陷阴分病深.则发作日迟.故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的不同.而疟疾的非典型发作.多属温疟、寒疟与湿疟,是由于兼感风、寒、暑,热、湿外邪的不同,或人体体质强弱各异所致.素体阳盛兼感暑热.则发为温疟;兼感暑湿.则为湿疟;素体阳虚兼冒风寒则为寒疟。恶性疟及凶险发作。多属瘴疟范围。若邪正激争.阳热亢盛,则发为热瘴,脑型与过高热型疟属此范围;若湿热交结,蕴郁熏蒸,则为湿热瘴,黑尿热型属此范围;若寒湿瘴毒壅遏,虚阳被阻,则发为冷瘴.厥冷型属此陀围;若湿热瘴毒内迫胃肠,升降逆乱,则为吐泻瘴,胃肠型多属此范围.复发与慢性疟疾则属劳疟、疟母的范围.若久疟不愈,反复发作.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遇劳即发,则成劳疟;久疟不已.血瘀痰凝,蕴结胁下.形成疟母.
     U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疟疾因感染疟原虫种株,感染强度和宿主免疫状态的不同.临床上有典型发作、非典型发作.恶性疟与凶险发作.复发与慢性疟疾几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并相应显示为一定的中医证候类型。
  1.典型与非典型发作
  良性疟大都典型发作.部分非典型发作。典型发作多属正疟证,非典型发作,多表现为温疟或湿疟证,少数由于体质较弱或兼感风寒而发为寒疟证.治疗以截疟祛邪为原则,在施以截疟法的同时,并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辨证用方.治疗原则;截疟祛邪.
  (1)截疟法:疟疾诊断一经成立.即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列截疟方法。
   青蒿素类新型抗疟药:可选用青蒿素栓剂直肠给药,或青蒿琥酯片、蒿甲醚胶囊、还原素片之一种口服.使用方法参见后述恶性疟与凶险发作之截疟法.
   青蒿素类新型抗疟药是迄今最有效的截疟药物,宜首选。
  汤方:常山饮(常山、良姜、乌梅,知母、草果、甘草) 或截疟七宝饮(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水煎2次.混合二次煎液分三等份.于发作前4、2,1小时各温服一次;或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连服3天.
  单方与验方
   ①常山或蜀漆10-,12克.
   ②绣球花叶6----10克.
   ③马鞭草或徐长卿30--60克.
   ④毛叶轮环藤(又名银不换)45克。
   ⑤过山龙30克、黄皮叶i5克.
   ⑥水蜈蚣(又名三夹草)15克、倒扣草30克。
   ⑦马鞭草30克,苍耳草30克。以上各方用量均以干品计。水煎二次.混合二次煎液分三次,于发作前4,2.1小时各服一次.亦可连服3天。
    或用以下二方,鲜青蒿一握,捣汁,在发作前4、 2. 1小时各温服(勿煮沸)一次;
     鸦胆子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用胶囊或桂圆肉,馒头皮包裹,每次饭后吞服10--~15粒.每日三次,连服七天.
    上述中草药,对半免疫力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而对无免疫力患者.则疗效较差或无效.

  针刺。取穴首选大椎。陶道、足三里.大椎可与陶道轮换选用,足三里左右轮换选用。亦可配合内关、间使、后溪,合谷等穴.每日早晨(或于发作前2、3小时)针一次,用捻转、提插.中等刺激手法,间断行针5--10分钟后拔针,连针3—4天.钎刺截疟.对长期居住疟区的当地人,有多次疟疾病史,免疫力较好,则疗效较高;对免疫力差或无免疫力的疫区外来人员,则疗效甚低或无效。

  贴敷法
   ①小辣椒2—3个,捣烂,放在脐中和大椎穴上(陶道,身柱穴均可),用胶布或膏药贴封.两小时后除去(时间过长也无妨害)。每天早上贴一次,连续3----4天。贴后5--,1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为好。亦可把辣椒截断后,在穴位上反复用力摩擦,使局部产生灼痛感也能生效.
   ②桃叶7张、胡椒7粒,共研捻成团(或单用桃叶lO克).在疟发前三小时将药闭敷于单侧寸口(挠动脉搏动处)约一柱香之久。男欤左侧寸口.女敷右侧寸口。
   ③鲜桃叶3—5片,生大蒜半办,共捣烂,以纱布包裹塞于鼻孔内,或左或右,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塞入.
   ④山大蒜.番薯各适量.共捣烂,于疟发前三小时敷寸口.
   ⑤白胡椒一粒,捣碎.于疾发前2—3小时以针刺陶道穴,稍见血,用胶布或膏药贴之。
   ⑥白胡椒15粒。研细末,置于胶布中央,贴大椎穴上,敷贴一周.症状消失后再更换.贴七日.

  压椎法:90铀以上的现症疟疾病人,在1---,8胸椎段,可查到一或数椎棘突有压痛,尤以3,-v6胸椎为常见,选择其中较痛的棘突,以拇指(或食指)作旋转或左右滑动地用力压.以压痛难忍为度(但指头不与病人反肤发生磨擦,以免磨损皮肤),连续压15-~-20分钟。每天早晨一次,连续3----4天。有数个压痛点者,可轮流选用。压后局部皮肤潮红,停压数分钟后,可见受压处由明显指压凹陷而变为轻度肿起.以上贴敌与压椎法之疗效与针刺法相仿.

  (2)辨证用方;在施用截疟法的同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候,配合对证汤药服用.若予汤方或单方、验方截疟,则可依病情轻重,或证候的适宜与否,在辨证用方与截疟方之间酌情选择其一.

  正疟:发作初时肢体酸楚,呵欠乏力,继则毛孔栗起,寒战鼓颌.寒罢则遍体灼热,头痛剧烈,面赤,口渴引饮。数小时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诸症消失,唯觉头晕神疲。舌红.苔薄白或黄,脉象多弦,寒战时弦紧,壮热时弦滑而数.多为间日一发,少数三日一发或一日一发。寒热休止时状若常人。
   治宜截疟和解达邪,予治疟饮(广州中医学院疟疾研究室):
   常山(酒炒)10—12克,草果6克,槟榔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青皮6克,甘草6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留渣再煎1次服.如是日服3次.可减少主药常山引起呕吐的副作用,并能维持它在血中的有效浓度(因常山排泄速度快).
   方中主药常山为治疟良药,据临床观察.常山治疗间日疟甚至恶性疟,对有免疫力和无免疫力患者均有效。草果、槟榔亦为截疟的常用药物.但对疟原虫并无直接毒杀作用.临床用于疟区有免疫力的患者收到一定的疗效,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消灭原虫的。与常山配伍,可加强抗疟作用.柴胡、黄芩清热,和解少阳半表半里.半夏、甘草和胃止呕.可对抗常山的副作用。青皮行气健胃,协同草果,能促进食欲.有利身体恢复。
    加减;
    表实汗少而恶寒重者,加桂枝、羌活、防风;
    口渴欲饮,加葛根,石斛、花粉。

  温疟;其发病经过与正疟证相似.唯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或兼胸闷,或兼恶心呕吐.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截疟清热达郁,以白虎力口桂枝汤加减为基本方;
   石膏30,-~45克(先煎).知母12,-.--..15克.甘草5克,桂枝6一10克,常山10~v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竹茹10克。
    方用石膏、知母,甘草,取白虎汤义:配合黄芩。清气分实热:桂枝解表调和营卫;柴胡、常山截疟和解达邪;竹茹清热和胃止呕.并制约常山的副作用.
    加减;
     大便秘洁加大黄、枳壳;
     胸闷、恶心呕吐加黄连、滑石、法半夏;
     痰多加海浮石、陈皮、法半夏;
     但热不寒、口渴引饮,无骨节烦痛者,去桂枝,加沙参,麦冬,玉竹、生地;
     热势不甚,惟邪恋阴亏。消瘦,舌光红少苔者.去黄芩,桂枝.加鳖甲、生地,丹皮,麦冬、玄参.
     本证亦可选用治正疟主治疟饮加石膏、知母等为治。

  湿疟:其发病经过与正疟相似,惟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身重痛,肢节烦疼.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舌质淡红,苔黄白厚腻.脉洪数或弦数。
    治宜截疟祛暑化湿,以柴平散加减为基本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常山10—12克.甘草6克,生姜lo克,苍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6克.藿香12克,佩兰20克,滑石30克(先煎)。
    方用柴胡、常山截疟和解表里.黄芩、滑石、甘草清热除湿.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且制常山致呕的副作用.厚朴燥湿除满,苍术燥湿健脾,藿香.佩兰芳香辟秽除暑湿。
    加减:
     暑热盛而发热较高者.去生姜、苍术.加黄连、香薷;
     暑湿伤气,神疲少气烦冤者,去滑石加太子参或西洋参。
      本证也可选用治疟饮加滑石、 佩兰,藿香、苍术治之。

  寒疟:发病经过与正疟证相似,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胁痞满,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或弦迟。
    治宜截疟温化达邪.以柴胡桂姜汤加减为基本方:
      柴胡10克,常山10克,桂枝10—15克.干姜10克,瓜蒌根12克,牡蛎20克(先煎),甘草6克,草果6克,青皮6克,黄芩10克。
       方用柴胡、常山、草果截疟和解达邪,桂枝调和营卫、疏透内伏之寒邪,再加干姜以增加散寒之力,青皮、甘草理气健胃化湿,黄芩,瓜蒌根、牡蛎清夹杂之邪热。
     加减:
      若阻寒不热.神疲怠倦嗜卧,去黄芩,瓜蒌根、牡蛎,加附子、党参(或人参)、白术;
      若夹食积痰湿,而见胸脘痞闷.去黄芩、瓜蒌根,加槟榔、厚朴、陈皮。

    本证也可用治疟饮加桂枝、牡蛎、防风、细辛等治之。

   以上是根据正、温、湿、寒疟不同证候辨证用方,紧扣截疟祛邪的治疗总则。虽对证列举厂各自的常用方剂,但实质上均可视为治正疟证之。治疟饮”的衍化方,根据兼夹邪气寒、热、暑、湿之不同,而进行的加减.

  2.恶性疟与凶险发作
  恶性疟与凶险发作属于瘴疟范围, 因临床类型的不同.又有热瘴、冷瘴、湿热瘴、吐泻瘴之分.
   治疗原则;截疟,解瘴毒,辟秽化浊.
   (i)急救截疟:由于瘴疟病情急骤,病势凶险.易危及病员生命.必须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截疟手段,以及配合各种对症急救措施,必要时结合西医药急救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各类型青蒿素制剂的研制.剂型的更新与疗法的改进, 以及其他中药急救剂型的改良,为中医治疗恶性疟与疟疾的凶险发作.开创了新的前景。
  青蒿素类型抗疟药的应用(广州中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李国桥,郭兴伯等)。青蒿素栓剂,直肠给药,首剂600毫克,6小时后600毫克。第2至第5天,每It给药2次,每次400毫克。总剂量4400毫克.
  青蒿琥酯注射液:每瓶60毫克.使用前.用所附的5 9sb碳酸氢钠注射液1毫升溶解后.加入595萄萄糖或5呖萄萄糖盐水5"--,6毫升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首剂60毫克,6小后60毫克。第2至第5天,每日注射一次.每次60毫克。总剂量360毫克。 ,青蒿琥酯片(每片2d毫克);口服,首剂80毫克.6小时后40毫克。第2至第5天.每日服1次,每次80毫克.总剂量440毫克。蒿甲醚注射液(每支80毫克)。肌肉注射.首剂80毫克. 6小时后80毫克.第2至第5天,每日肌注一次.每次80毫克。总剂量480毫克.
  蒿甲醚胶囊(每囊40毫克);口服,首剂80毫克,6小时后80毫克。第2至第5天.每天服一次,每次80毫克。总剂量480毫克.
还原青蒿素片(每片60毫克):IEl服,首剂60毫克,6小时后60毫克。第2至第5天,每天服1次,每次60毫克。总剂量360毫克。以上各种青蒿制剂均为杀灭无性体(控制临床症状)药物.临床任选一种即能取效,疗效基本一致。上述所用剂量均为15岁以上成人晕.小儿剂量,皆可按以下折算:11"--15岁,用成人剂量的3/4;7"--10岁,用成人剂量的1/2;3—6岁,用成人剂量的3/8;小于2岁,用成人剂量的1/4.
  由于少数凶险发作因间日疟引起,容易复发;而恶性疟亦偶有复发.且恶性疟及其凶险发作被控制之后,部分患者血液中存在有性体(配子体),虽不会引起症状,但可传染他人.故均须在用青蒿素制剂的同时.或于发作控制之后予以杀灭有性体之物伯氨喹啉(用法见后述之复发与慢性疟疾).
  (2)对症救治:在应用青蒿素类制剂的同时,根据患者出现的各种严重并发症,除结合常规应用西医药救治之外.可考虑应用以下
    中医药救治方法
  高热、昏迷,抽搐而有脑水肿征象者,可考虑选用:
    ①清开灵(Ⅱ)滴鼻液,成人每4 小时滴鼻1次.每次2—4滴;或口服每次 滴.服2次.
    ②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水适量调成稠浆状,用消毒棉签蘸点患者舌尖,频点至清醒为止.
    ③清开灵(工)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制剂)肌注,成人每次2一毫升.每日2次。
    ④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制剂).成人每次 4毫升,每日 次.肌注或用高渗葡萄糖20毫升稀释后静脉注射。

  气短喘息有呼吸衰竭表现者可用:
   来苏精(中药蟾酥提取物)注射液,成人每次毫克,以高渗萄葡糖20毫升稀释后静脉注射.作用可持续l一2小时,必要时可反复应用。同时,可结合针刺人中,合谷、内关、涌泉、会阴等穴.

  心悸.心率显著加快而有急性心衰表现者可用:
   黄夹甙(又称强心灵,为黄花夹竹桃果仁提取物),每次0.25毫克,凡lO-%葡萄糖20毫升稀释后.于 分钟内静脉缓慢注入.必要时可在4—1小时后重复注射,但一日内不宜超过 次,一般1—4天有效.可持续用至1 天(限用于一周内未用过洋地黄类制剂或其他强心药者).并可结合针刺内关(或间使),心俞(或厥阴俞),频频捻转,中等刺激.亦可用维生素Bl在上述穴位注射.每穴注1—2毫升。

  面白,肢冷。脉微欲绝.休克者,
   可随证选用参麦针(人参、麦冬)或生脉针(人参、麦冬、五味子),每次4—10毫升,加入l 96葡萄糖20毫升静脉注射2—3次后.再以毫升,加入1 95葡萄糖 毫升中静滴,直至休克症状改善,血压稳定为止,适用于亡 阴者。
   参附针(人参,附子).每次 毫升,加入109b葡萄糖 毫升中静滴,每日2次,维持用药1—7天。或人参针(人参)每次 4毫升,肌注, 日 2次,也可用高渗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适用于亡阳者。
   并可结合针刺涌泉、足三里或素体.反复捻转,强刺激,待血压回升至80毫米汞枉以上时留针。留针期间亦耍间歇加强刺激,使血压维持稳定。亦可用人参针于上述穴位注射,每次每穴0.5-'--2毫升, 日l一2次。

   黄疸、尿少,肾功能不良:
   以黄疸为主,可用茵栀黄针(茵陈、山栀、黄芩)10--..20毫升,用i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静脉滴注,症情缓解后改肌注.每次2-----4毫升,日2次;
   或用清肝利胆注射液(茵陈.金银花、防己、栀子、厚朴)2---4毫升, 日2次。
   以尿少肾功能不良为主者.可予大承气汤口服(不能口服者鼻饲
给药)与保留灌肠同时进行;或用大黄30克,崩大碗30克,紫苏15克煎水代大承气汤。
   同时,在肾区附近用B,,B。等进行穴位注射。此时.青蒿素类药应继续使用.不必停药。

    (3)辨证用方
  热瘴
  乍寒乍热,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汗大出,汗后身凉.汗止又热,热无定时。常伴肢体烦痛,面红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呕吐,便秘尿赤,或声哑不能言,甚则突然神昏谵涪,躁狂不宁,痉厥,抽搐,舌质红绛,苔黄厚焦:卜或黑垢,脉洪数或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辟秽/匕浊。可用清瘴汤加减力基本方;
   柴胡12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陈皮6克,半夏10克,黄芩15克,黄连12克.枳实10克,常山12克,竹茹10克,滑石30克先煎,石膏30克先煎,甘草6克。
    原方并有青蒿、朱砂,因青蒿经高温煎后则失其治疟效能,朱砂易损伤肾功能,故去之,而加入石膏.方用黄芩、黄连、知母、石膏清热解毒.常山,柴胡和解截疟,茯苓、滑石、甘草除湿化浊.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辟秽化浊和中.
   加减:
    热盛伤津,舌绛少苔者,去半夏、陈皮、茯苓、滑石,加生地、玄参、石斛、麦冬等;
    大便于结.去茯苓、滑石加大黄、玄明粉;
    呕吐剧烈,急服玉枢丹;壮热神昏,急用紫雪丹,不能口服者.可予舌尖点服鼻饲。

  冷瘴
   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但寒不热,面色苍白不华,四肢厥冷,神疲倦怠,嗜卧,舌质淡暗,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缓无力.
   治宜温寒解毒,辟秽比浊。可以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力基本方:
   常山l0克.柴胡lO克.厚朴lO克,苍术12克,陈皮6克,甘草5克.藿香]o克。佩兰10克,草果lO克,半夏lO克.槟榔10克,菖蒲lO克。
    方用常山、柴胡、草果,槟榔截疟,藿香,佩兰、菖蒲芳香辟秽化浊.厚朴.苍术、半夏,陈皮 甘草驱寒燥湿和中.
   加减:
    痰湿蒙闭心窍.神志昏迷.舌淡、苔厚腻者,加服苏合香丸,
    不能口服予舌尖点服或鼻饲;面白、肢冷、脉微欲绝,亡阳者,先急煎独参汤.或参附汤、四逆汤之类,
     待亡阳证候改善之后再予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湿热瘴:
  寒战壮热,交替往来,汗出热不解,身目发黄,色鲜明或苍黄,口干不欲多欲,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身肢沉重.精神疲怠,小便色如浓茶,严重者尿少或尿闭,舌淡红,苔黄浊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宜清热利湿.辟秽化浊。可以茵陈蒿汤加味为基本方:
   茵陈15—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后下,柴胡]0克,常山10克,草果6克.石菖蒲10克.藿香10克,木通,蔻仁10克。
   方用茵陈、栀子、大黄、木通清热利湿,柴胡、常山、草果和解截疟,菖蒲.藿香、蔻仁芳香辟秽比浊。
   加减:
   身目苍黄,色不明润.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栀子加白术、茯苓、泽泻、猪苓;
   尿少者,宜去草果、蔻仁,加车前草、猪苓、泽泻、凤尾草.

  吐泻瘴:
   寒热时作.状如正疟.兼见呕吐频作.泄泻水样便.少数有呕吐咖啡样物(消化道出血所致),腹痛.偶有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者,形体瘦削。气短喘促,舌红,苔黄干或腻,脉弦细滑。
   治宜清利大肠湿热,辟秽化浊。可以柴芩煎为基本方:
   柴胡10克,常山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lO克,木通12克.赤芍12克,枳壳6克,半夏lO克,苍术10克,甘草4克。
   方用黄芩、栀子.泽泻、木通、枳先、甘草以清利湿热.柴胡、赤芍和解达邪,常山,草果辟秽除瘴.半夏、苍术燥湿降逆和中。
    加减:
     泄泻清稀,苔白腻者,去山栀、赤芍.加苍术、陈皮、石榴叶;
     呕吐频作者,去赤芍,常山,加蚕砂、藿香:
     呕吐咖啡样物者,去常山,草果加白芨,田七、仙鹤草;
     大便脓血者,去泽泻。苍术,加黄柏、白头翁.

   3.复发与慢性疟疾
  大多数良性疟,偶有恶性疟于初发后1—3个月或更迟出现复发.症状与初发相似,但一般较轻.起病亦急骤,其辨证论治与上述类同。为有效地防止疟疾的复发.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口服伯氨喹啉(为杀灭有性体即配子体药物),方法是于疟疾发作停止后,每日口服伯氨喹啉39.6毫克(即3片),1次服完.连服2天.恶性疟可与青蒿素制剂同时服.当疟疾多次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疟疾时,常表现有劳疟证.当发展为巨脾和脾功能亢进时,则表现为疟母证.以下介绍慢性疟疾的辨治。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1)截疟祛余邪:可根据患者寒热发作的情况,酌情选用典型与非典型发作所述之截疟法,惟其剂量宜适量减轻。
  (2)辨证用方:
  劳疟证:疟久不愈.反复发作,或小劳即发,寒热时作,面色萎黄或皖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目眩晕,舌淡白胖嫩,苔白,脉虚或细弱。
   治宜补益气血,可用河人饮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为基本方:
    何首乌25—30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陈皮6克.煨姜6克,熟地2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柴胡10克。
   方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白术、炙草补益五脏气血,柴胡升举清阳,陈皮.煨姜行气温中.
   加减:
    精神萎靡,少气乏力,气虚偏甚者,人参另炖兑服:
    畏寒肢冷而兼阳虚不足者,去柴胡加桂枝(或肉桂);
    面唇爪甲淡白,眩晕心悸,血虚偏甚者,去煨姜.柴胡,酌加白芍、枸杞、川芎,鸡血藤;
    消瘦潮热而兼阴亏不足者,去黄芪.陈皮.煨姜,加鳖甲、知母,白薇。生地。

  疟母证:除具备上述劳疟证多数的:临床表现之外,常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胁下癥.块.舌质可见瘀斑瘀点。脉涩。
   治宜扶正祛邪,予补益气血,软坚消痞;之法。
   用上述治劳疟之方药作汤剂口服.同时服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广虫、阿胶、蜂窝,赤硝。蜣螂,桃仁),水蜜丸每次3克.日;服2—3次;大蜜丸(每丸重3克),每次l"--2丸, 日服2—3次,温开水或上述中药汤送服。
   或用鳖甲丸(鳖甲.草果仁.六神曲、半夏,青皮,首乌,陈皮,黄芩、常山、莪术、厚朴、柴胡、麦芽,山楂、三棱,红枣。生姜),水丸(每10丸重约l克)每次6—9克,日服2---.3次;
   或人参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方重加人参),每次3克,日报3次,服法均同鳖甲煎丸。
   此外,亦可在补益气血方中,酌加鳖甲。龟板、牡蛎、海蛤壳等咸寒软坚之品,以及丹参,桃仁、红花,泽兰、王不留行、广虫、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益母草等活血祛瘀药,也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惟应注意的是部分脾功亢进的患者.在过量使用活血祛瘀药后,会使脾功亢进的症状加重。如血色素及红细胞减少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