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败血症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败 血 症

  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而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病原菌在血循环中可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外毒素等.因此它既有菌血症,同时也有毒血症.临床上它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皮疹,肝脾肿大等,并易导致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起病急,变化快,多有寒战,发热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伤寒”、。温病。.特别是外科的。疗疮走黄.,。热毒内陷。,。脓毒流注”等病证范畴.
  败血症的死亡率高,预后不佳,据现代统计,各种败血症的病死率平均为30--40 9b。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病死率为lo一30%,低于国外报道的30-50%;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中绿脓杆菌所致者的病死率最高.可达50%上;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亦较高,达60%以上。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本病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1981年报道.有原发灶者为6 %,无原发灶者为17.9%.
      [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同样症状可见于其他急性感染或急性热病.除外伤性或手术后挤弄疮疗者,大多无明显潜伏期可查。发病大多急起、寒战高热、头痛骨楚、汗出、口渴引饮、胸闷烦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满,四肢无力.皮肢紫斑瘀点,或黄疸.或咳嗽气喘、胁痛。溲赤而短,大便秘结。
   有疮疡者,可见局部掀红,漫肿剧痛.舌红或绛.苔黄,脉洪数或滑数或弦数.甚至神昏谵语,动风惊厥、斑疹紫黑紧束。若津伤阳气欲脱,则汗出肢冷,神萎气怯、喘促,脉微细欲绝。 ‘”
  各种细菌所致的败血症虽大体相同,但各有特点,兹分述如下; ,
  革兰氏阳性菌;①起病急,发热,大多为弛张热.不规则热,稽留热,少数为低热或体温不升,多伴恶寒或寒战。②皮疹形态多样化,以荨麻疹最多见,其次皮肤粘膜出血点,脓疮疹,皮肤瘀斑.红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等。③多有关节痛症状,以大关节较多.是早期的重要症状之一.④迁徙性病灶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肺部迁徙损害最多见,其次为迁徙性软组织脓肿,化脓性心包炎,化脓性脑膜炎,多发性肝脓肿,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颅内海绵窦炎,脑脓肿.肾周围脓肿等。⑤少数病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革兰氏阴性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归纳有;①发病前有局部感染灶:胆道感染(黄疸.上腹痛,肝肿大压痛).泌尿道感染(尿道刺激症状,肾区叩击痛).肠道感染
(腹泻。大便常规异常等)。在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诊治中.耍注意寻找原发感染灶,以求得针对性治疗.②发热,多弛张热,双峰热,或伴缓脉酷似伤寒,伴恶寒或寒战。③早期即可发生休克,这是区别于革兰氏阳性菌败血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在发病后4一lO小时,血压急刷下降(收缩压<~90mmHg)神志模糊,呼吸,脉搏加快,冷汗.皮肤及四肢末端紫绀.合并休克.每易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衰,DIC,以及心、肝、消化道功能损害,即多脏器功能衰竭.
  厌氧菌败血症与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相似,但又有下列特点:①易有迁徙牲病灶(化脓性).以化脓性栓塞性静脉炎和多发性腹腔内脓肿最常见。②也易休克.③可见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平均3.8mg%,有黄疸.
     [诊断要点]
  ①有原发病或原发病灶,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物或广谱抗生素者,或临床各种检查治疗术后。
  ②发病急.有发热发冷,寒颤,出汗,脉搏快、头痛,全身痛等中毒症状,重者神昏或休克.皮肤粘膜可有瘀点,瘀斑及其他皮疹.肝,脾常肿大.
  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核左移明显,有中毒血象。年老体弱或机体反应低下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
  ④血、骨髓及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者可予确诊。
     [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感受外邪而致。引起正虚之因多端;饮食、起居不当、劳倦过度、素体不足、因病伤正.或用药欠当等等.均可伤及正气,无力抗邪,病邪侵入。他如严重烧伤,皮焦肉灼;或疡毒脓血.致气血津液损伤;或疗肿挤伤.局部气血功能障碍等,使正气受戕,都是促进病邪深入的致病基础。另外,阳盛之体,内有郁热.亦易仪邪入侵.而外邪入侵则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外邪或从口鼻入侵.犯肺入胃,累及胃肠肝胆.或从肌肤、疮15感受疮毒,邪毒循经入里.均可致热毒内盛,充斥表里。犯及气血.外窜经络,内攻脏腑,而致表里,三焦俱病。如脾胃素虚,湿邪内困,外界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也可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初期,正盛邪实,多见热盛之实证。病至后期则多为正虚邪恋,阴阳俱伤之虚证;亦有正气不支.阳气外脱之脱证。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治疗本病必须重视整体观念.以祛邪与扶正为两大原则。初起病势急骤,多邪盛正不衰,以祛邪为主.选药宜量大力猛,直折病势;若邪盛正虚,则应扶正祛邪;若邪衰正亏.则当扶正为要.本病祛邪重在清热解毒.初起邪在气分,宜清气分热;但一般以气营两燔为多,故须清气凉营:邪入血分,则急以清热凉血;还应根据脏腑病位、病邪性质选方用药。热毒邪盛,最易伤阴耗液,故顾护津液极为重要.多用清热养阴之法.前人力主甘寒,为临床常用。又由于热毒易结于胃肠,故通下泻热,排出毒素,在治疗上应予重视。若阴损及阳,阴竭阳脱,当益阴回阳,救逆固脱。败血症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根据其不同的表现,辨证施治.其常用治法如下:
      1.急性期 
  败血症系全身感染性疾病,甚于一般温病,病势凶险,应及时给药。对因高热昏迷。不能进服中药的,可用鼻饲法,以注射器把中药分多次注入.病重者可1 - 2剂,分多次给药.
  (1)清热解毒法;本法适于热毒炽盛。证见壮热恶寒,头痛身痛,痈疡疮疔,红肿热痛,及其他化脓性感染,舌红口干.尿短赤.大便干结.脉洪数或弦数。
   常用方药为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也有报道运用五味消毒三黄汤(黄芩、黄连、栀子、银花藤、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效果亦佳。
   现代为了适应中医急症的需要,一些中药的针剂不断问世,如有不少清热解毒蓟物制成的针剂可以选月。可选用清气解毒针(鱼腥草、败酱草、虎杖、肿节风)、复方三黄注射液(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等肌注或静脉点滴。

  据现代药理研究,大多数的清热解毒药都有一定程度抗病原体作用,能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内外毒素及其他一切毒物毒素作用。如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鱼腥草、黄连、知母等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抗菌菹围和抗菌能力强度各不相同,临床应用时.也可针对性的选药。
  另外有些清热解毒药理研究的抗菌作用与临床不相一致的.如穿心莲的水溶性黄酮部分抗菌作用较强,但临床效果不好;而其内酯部分没有抗菌作用,但对菌痢却有良好的效果,因此临床选药时应注意这一点,并需进一步研究。

  (2)清气凉营,解毒开窍法:本法适用于热入气营、热毒炽盛、气营两燔。证见壮热口渴,烦躁神昏.斑疹吐衄,舌红而干,苔黄燥,脉细数。
   方用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皮、鲜竹叶)加减。  本方汇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之力,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强。白虎汤清气泄热,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共奏气营两清、热除血宁之效.以直折病势.并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或配用牛黄醒脑静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或用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淌注。

  (3)通里攻下法。适于热毒内壅, 积滞肠腑,气机不通.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舌苔黄燥,脉沉买有力。
   方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减急下存阴,
   本法非单纯通大便泻下,而是祛除病邪,畅通气机的积极方法,可使滞留在肠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机体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起通腑护脏功能,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当病变过程中.如有腑实证候当尽早选用本法.即。温病下不厌早”。在用本法时可加用滋阴生津的药物.
   可选用北京友谊医院的。泻热汤”(大黄,芒硝、玄参,甘草).效果亦佳。

  (4)清热化湿解毒法;适用于湿热蕴结、阻闭于里。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右黄疽,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
   方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合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猪苓,茯苓皮、大腹皮、白豆蔻仁、通草)加减.
   常用药,绵茵陈、山栀子,黄芩、滑石,薏苡仁、金钱草,车前草、泽泻、柴胡、郁金,枳壳。
   热重于湿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湿重者合三仁汤(杏仁,半夏、滑石、薏苡仁、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加减, 或选加藿香,佩兰等;
   暑湿合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连翘、金银花、鲜扁豆花)加减;
   腹泻合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加诚。

  (5)清热益气法:本法适于热毒炽盛,伤津耗气。证见壮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面赤恶热,脉大无力。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
   白虎汤直折热势以祛邪,人参益气生津以扶正。方中石膏用于本证须重用,否则杯水车薪,不解燃眉之急。
   有记载名医李中梓治伏热,石膏用至3斤,水煎分三次服.病人通身发汗而愈。
  现代药理研究:石膏解热作用快而维持时间短,而知母解热作用慢而持久,和石膏配伍,疗效较好.石膏对大肠杆菌、金葡菌抑制作用较强。

  (6)益气扶正托毒法:适用于气血两虚,正虚无力抗邪,邪毒内陷。多见于患疮疡疔毒之人。证见身无热或体温反低,气怯神疲,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细弱。局部表现,疮色暗淡,肿势塌陷.脓水稀薄,不知疼痛。
   方用透脓散(黄芪、川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
   或托里消毒散(人参.川芎、白芍,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金银花、白芷、甘草、桔梗、皂角刺)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山药,白术、银花、黄芩、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穿山甲。
    自汗肢冷可加用人参、附子(人参另煎冲服.附子先煎半小时).
    疮疡处用活血消炎散(乳香,没药、 大黄,青黛.王不留行、菖蒲)等分为末,鸡蛋清调敷。

  (7)益气生津,回阳固脱法:本法适用于热邪伤阴,阴损及阳,阴竭阳脱之趋势者.证见汗出肢冷,气短懒言,口干渴,脉微细而弱。
   方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合生脉散(麦冬、人参、五味子)或用参附龙牡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加五味广、沙参、麦冬。

  本法所治证型相当于败血症休克期,可配合针灸治疗.过去认为休克属虚证.以灸百会、涌泉穴为主,兼刺人中穴兴奋呼吸。近年来多用电针或针刺治疗.中山医学院报道用电针取穴合谷,足三里,有显著的升压抗休克作用,并认为此二穴感应较强,升压快.病人痛苦少。如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则可再加涌泉穴.并通过对比发现电针和针刺升压的效果不同,电针比针刺的效果更好.有报道用生脉注射液(每10 毫升含生药红参1克.麦冬3。12克,北五味子1.56克),首剂给lo一20毫升,加入5一10 9b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稀释后推注,后改为静滴。治疗24例病人观察,发现在稳定及回升血压、促进病情好转、改善全身机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2。恢复期
  (1)甘温除热法;适用于败血症后期出现持续高热。证见发热不退,自汗,纳差便溏.面色少华.少气懒言.神疲肢倦.动则气短,舌质淡.舌体胖嫩.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濡软。
    本法温行中气,扶正祛邪.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加减治之。多用于败血症经治疗后,血培养转阴而发热不退。
  (2)益气养阴清热法:适用于败血症后期气阴两伤,余热不清.证见发热, 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烦不寐,口干纳呆,舌红,苔薄白,少苔,脉弦细数。
   方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厶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加减。
    如阴虚热甚.夜热早凉可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口干不欲食加天花粉、石斛;干咳无痰加麦冬.沙参.
  本病饮食护理也很重要.食物以清淡为宜.病趋恢复,胃气渐复.则逐渐增加荤食.认真加强口腔、皮肤等方面的护理.并防止受凉.再感外邪,引起反复.皮肤有疖肿者,切忌挤压;疮疡脓已形成者.应及时切开引流.清疮敷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