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性肝癌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针对继发性肝癌而言。指发生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仅决于胃癌和食管癌,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其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我国部分城市中自1982年开始肝癌成为第2位癌症,部分县中自1990年肝癌成为第1位癌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侵犯中壮年,以40--49 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1-5:1。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中晚期主要临床特征为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腹水、恶液质等,可伴发多种并发症。 .
  中医学并无肝癌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医书中的描述,大概属肝积、肝壅、肥气、痞气、积气、积聚、鼓胀、胁痛、黄疸等范畴。如《难经》载:“脾之积,名日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及,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诸病源候论.积聚候论》云:“诊得肝疾,脉弦而细,两胁下痛”;《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中描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01,台秘要。温白丸》条下:“心腹积聚瘕癖,块大如盆碗,黄疸,支满上气,时时时腹胀”;《圣济总录》谓:“积气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与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表现近似,对肝癌进展迅速、晚期有恶病质、预后较差等都作了较细致的观察。《医学心悟》则提出肝癌的治疗原则:、‘治积聚者,当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若积聚日之,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未治,即住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导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此先攻后补之法也。”阐明了肝癌及其他所有恶性肿瘤治疗中攻与补的辨证关系,指出在治疗肝癌时既要注意抗癌,又要注意保肝;既要攻邪,又勿忘补虚,攻与补应视疾病发展阶段以及正邪虚实而定夺。这在当今肝癌的临床治疗中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肝癌为临床最常见而又难治的恶性肿瘤,大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错过了手术机会,现代综合治疗方法为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而放、化疗毒副反应极大,使其适应范围受到限制,疗效亦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在本病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尤其对中晚期患者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从而改善其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故目前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积极做好中医药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由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疫疬,饮食不洁或失调,脏腑虚损、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气、血、湿、热、瘀、毒互结而成肝癌。与体内正气不足和外来的邪气滞留有关。
  1.情志久郁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一身之气机畅达与否主要责之于肝。.若情志久郁,疏泄不及,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是肝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
  2.脾虚湿聚 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气血化源告竭,后天不充,致使脏腑气血虚亏。脾虚则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而变为痰浊,痰阻气滞,肝脉阻塞,痰血互结,形成肝癌。《卫生宝鉴》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医宗必读》也说: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3。湿热结毒 情志不遂,气滞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火郁成毒;肝郁乘脾,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湿热结毒,郁阻胆道,形成肝积,多伴胆汁外溢而并见黄疽。《诸病源候论.癖黄候》曰:“气水饮停滞积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正是此说。
  4.肝阴亏虚 热毒之邪阻于肝胆,久之耗伤肝阴,肝血暗耗,导致气阴两虚,邪毒内蕴,此为本虚标实。 ;
  总之,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胆、胃密切相关。其病机复杂,统而言之为正虚于内,邪毒凝结,故病证危重,防治棘手。其病理基础为脾虚气滞,脾虚是癌变的关键。在肝癌的癌前病变时,已有脾虚存在,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成肝癌。在整个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脾虚也贯穿其始终。而且,由于脾虚日久,可以合并出现气滞、血瘀、湿、热以至于阴虚。病理过程在早期多表现为湿阻和气滞的症状与脾虚体质;中期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后期则常见阴虚津亏之候,并可出现肺、肝、肾诸内脏受损的征象。但其中“本”即脾虚仍在起主导作用。简单地说,、肝癌的癌在肝(西医的肝),但它的本在脾(中医的脾)。
     (二)西医学认识
  1。病因 肝癌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澄清,大量事实表明,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多突变等多种内外环境综合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1)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感染是本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尤其是乙型和丙型。HBV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有据可查的世界各地共有70多个,所有报道无一例外认为HBV与肝癌有较强的联系。我国HBV和HCV的相对危险度相差2倍,归因危险度则要相差4倍多,相比之下,我国HBV与肝癌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肝炎后肝硬化可以因肝细胞损害引起再生或不典型增生,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发生肝细胞恶变。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作为肝癌的直接病因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肯定是促癌因素之。
  (2)黄曲霉毒素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黄曲霉毒素是人类致癌剂。动物实验中发现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肝癌高发区与进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花生和玉米有关,并且认为黄曲霉毒素与HBV、黄曲霉毒素与饮沟塘水有协同致癌作用。
  (3)饮用水污染 沟塘水中含致突变、致癌、促癌物和藻类毒素可致肝癌。肝癌高发地区饮塘水和塘边渗井水与饮深井水的居民肝癌死亡率有明显差别,饮地面水的发病率高。
  (4)微量元素缺乏 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与肝癌可能有关,如血清中铜高,硒和钼低。铁代谢紊乱之血色病同样可先引起肝硬化再导致肝癌。在血色病患者中,肝癌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00倍,其重要性与HBV感染相仿。
  (5)其他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质;肝小胆管中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为导致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具有家族肝癌史亦是肝癌的危险因素;酗酒可引起肝硬化而与肝癌的发生有关;而吸烟则与HB~Ag阴性肝癌有关;其他如贫困、营养不良和精神因素等社会、心理因素,与肝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2.病理 肝癌可以是单中心发生,也可以是多中心发生,由此涉及对治疗和预后的估计。单中心发生者切除复发灶或转移灶是有意义的,预后可能较好;多中心发生者则影响手术治愈率,应强调消除致癌因素。阻断细胞癌变的重要性。
  (1)肝癌组织类型 ①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并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我国肝癌中此型约占90%;②胆管细胞癌,癌细胞来自胆管上皮细胞,此型少见,约占5%;③混合型:上述两型同时存在,或呈过渡形态,即不完全像肝细胞,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此型亦约占5%。
  (2)大体形态分型 ①块状形:此型最多见。癌肿直径在5cm以上,大于10cm者称巨块型,92.3%为异倍体,术后1年生存率为37.5%,<10era的则为63.2%。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易发生坏死而致肝破裂。②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可呈单结节、融合结节或多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多数在肝右叶,常伴有肝硬化。③弥漫型:此型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不易与肝硬化区别,肝大不明显,甚至反而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死亡。④小癌型:指单个癌结节直径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rn者,66。7%主要为二倍体,包膜多完整,癌细胞异型程度轻,瘤栓形成少,手术切除可能性大,切除率达80%,术后生存率也高,5年生存率可达70%一80%,10年生存率为53%。小肝癌是肝癌中的特殊类型,属于早期癌范围,一般在普查中,尤其在高危人群检查中,由血清AFP检测、超声显像、CT、血管造影等手段发现,约80%无临床症状,手术切除后血清AFP迅速转阴,又称为亚临床肝癌。其重大意义在于抓到了早诊早治的机会,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从中进一步推动了肝癌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并有助于深化病理研究,了解肝癌的发生、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形成的关系等诸多问题。⑤纤维板层型:是近年发现的另一种特殊类型的肝癌,其特点有:多见于青年,、少见HBV感染背景,少伴肝硬化,AFP常阴性,肿瘤常为单个,生长缓慢,手术切除率高。不论切除与否预后均较好,中位生存期普通肝癌为6月,而该型为32—68月;获切除者普通肝癌为22月,该型达50月。因此,对个别生存期长病人做出治疗评价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3.转移途径 肝癌细胞生长活跃,侵袭性大,加上周围血窦丰富,极容易浸润包膜和血管,导致肿瘤种植,故常出现肝内和域肝外转移。肝内转移更为常见,多通过门脉瘤栓转移至肝脏其他部位,大多数病例早期即有肝内转移。肝外转移亦不少见,而且转移部位较广,几乎可达身体各个器官,其中以肺、淋巴结和骨的转移更为常见。影响肝癌转移的因素颇多:年轻患者(<30岁)肿瘤转移早且较广泛。一般说来,分化差的肝癌转移率高,合并肝硬变的肝癌往往转移率较低,约为60%,无肝硬变者达80%。
  (1)血行转移 为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占所有转移的52.8%。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在肝外转移中,转移至肺的几达半数,其次为肾上腺、骨、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肾、脑。
  (2)淋巴转移 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多,也可至胰、脾、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3)种植转移 较少见,从肝脱落的癌细胞可直接播散种植在腹膜、膈、胸腔、盆腔等处。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
  1.舌象变化与肝癌 自童氏等发现原发性肝癌舌诊特征一一肝瘿线后,有关舌诊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唐氏等分析了100例肝癌舌质与临床的联系时发现,舌质正常者多见于肝癌早期,肝功能相对稳定,肿瘤范围较小,合并肝硬化程度较轻,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红瘀舌情况正相反。曹氏等的观察亦支持上述观点。李氏观察到早期肝癌有出现光剥无苔的红舌,认为对肝内小肿物良恶性之鉴别,特别是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舌下络脉研究亦有报道,发现肝癌患者舌下多见静脉曲张,或见紫黑瘀点。陈氏等对1 12例肝癌舌象观察结果发现,其中青紫舌56例(占50%),舌脉粗壮者33例(占29.5%),认为舌脉粗壮对肝癌的诊断有辅助作用。胡氏等进而指出,青紫舌在Ⅱ期肝癌者多见,合并中度以上肝硬化的比例也明显增高,发生青紫舌的病理因素可能与门静脉瘀血,血浆粘度增高或微循环瘀滞等有关。刘氏对103例原发性肝癌的舌象观察表明,舌苔以白腻为多,黄腻次之,薄白更次之,薄黄较少。舌质以红绛为多,淡白次之,淡红更次之,深红较少。并根据舌象,拟定治则,判断病情,评
定预后。随后李氏对肝癌患者舌象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舌边两侧(即舌诊属肝胆区)青紫和绛紫舌居多,并结合舌之瘀斑瘀点,条纹线隆起物及静脉迂曲色变的多少和轻重,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的病变程度。青紫舌或绛紫舌者,肝脏肿瘤多数>5cm且易在肝内播散,手术切除率和切除后AFP转阴率低,易在短期内再发或常致死亡;舌色淡红或仅舌边红赤者,肿瘤多数<5cm,一般无肝内播散,手术切除及术后AFP转阴率高,术后再发时间较长,且2次或3次手术机会亦多,其预后也较好。
  2.脉象变化与肝癌 脉象用于诊断肝癌亦见报道。刘氏分析了100例肝癌患者的脉象,发现弦脉(包括弦滑、弦细、虚弦、弦滑数)65例,数脉(包括滑数、弦数)24例,滑脉(包括细滑)7例,细脉(包括濡细,沉细)4例。表明肝癌患者的脉象以弦脉、数脉为多,且单见者较少,兼见者居多。资料还分析了脉象与病情之关系,认为脉弦或滑而有力,若一般情况尚好属早、中期者,常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法,脉弦数或滑数,若一般情况较差属中、晚期者,应攻补兼施,酌情补气活血、滋阴活血、养血活血等法。脉弦细、濡细或沉细,若一般情况极差属晚期者,应随证选用养阴、温阳、补气、益血、调理等法。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尚可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
  3.耳穴诊断研究 吴氏通过探测耳穴诊断肝癌,发现肝癌患者有7个耳穴敏感点(正特异、背特异区、肾上腺、皮质下、左肝大区、松肌点、右肝大区),检查疑诊肝癌636例,并与西医现有的肝癌诊断方法相对照,符合率达70%。何氏等对49例肝癌患者的耳穴进行观察,发现耳穴有增生隆起现象35例,其中33例出现在耳穴肝区,占总数的67%。宋氏等用耳廓视诊发现肝癌患者耳廓肝区呈结节状隆起、边缘不清、质硬、压痛明显;少数患者呈菜花状或点片状暗灰色。耳廓特异区工 (耳轮边缘中上段)呈点片状、暗灰色、压之退色称之阳性反应。耳廓特异区Ⅱ(耳垂扁桃体穴3—4)呈一条线阳性反应。但耳廓“肝区”阳性反应和形态上的改变可以不完全一致,特异区Ⅱ、出现结节和压痛,在早、中期癌症较为明显,晚期癌症较差,特异区工在晚期癌症病人暗灰色更为显著。
   4.经络诊断研究 吴氏等用经络测定器对32例术前肝癌患者的肝区体表进行了测试,发现都能测到数目不等的异常穴位点(暂名“启穴”)。术后将肝癌病灶与启穴部位相比较,发现启穴的位置常位于肿瘤的外围,巨块型肝癌病灶中央相应体表很少出现启穴,而2—5cm癌结附近常有多个启穴。鉴于巨块型病灶中央多属坏死组织,新生组织多位于边缘,推测启穴的产生与癌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关。活跃的代射过程,改变了体表的导电性。需要提出的是,即使病灶大小达0.6×0.8cm的肝癌患者,体表亦测得启穴。
      [临床表现]
  (一)症状 …
  1.肝区疼痛 中晚期肝癌以肝区痛为首发症状者占绝大多数,约为57.8%,常因肿瘤迅速增大累及肝包膜所致。疼痛多半位于剑突下或右胁肋部,多呈持续性。早期多为隐痛不适,中晚期常表现为胀痛、刺痛或剧痛,可时重时轻或短期自行缓解,甚至短期消失;疼痛夜间或劳累时加重,休息或药物难以控制,有时需用镇痛剂;左侧卧位常较其他体位疼痛明显;右肝癌以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为主,癌肿若位于右叶膈顶部则疼痛亦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左肝癌贝。较早出现中上腹胀痛,癌肿位于肝实质深部者,一般反而甚少有疼痛,少数肝癌结节破裂可以突然发生肝区剧痛或腹膜刺激症状,伴血性腹水及休克。
  2.消化道症状 主要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多见。消化道症状常与肿瘤增大压迫或累及胃部或肝功能损害导致肠胃功能失调有关。腹胀多与肿瘤巨大、胃肠胀气或腹水有关。腹泻常系消化功能紊乱,机体抵抗力减退并发肠道感染以及腹水引起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所致。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伴有高张力腹水征,常是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导致门脉高压和肠功能紊乱所致。
  3。发热 肝癌的发热多半在37.5~38"C左右,少数可达39℃,热型不规则,大多不伴寒战。发热可因肿瘤坏死或肿瘤代谢产物引起。
  4.消瘦与乏力 消瘦、乏力系肝癌致机体的消耗性表现,早期多不明显,常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
  临床表现,但亦有少数以乏力或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而起病者。可能是肿瘤代谢产物引起机体生化代谢改变,加之进食减少所致,严重时可出现恶病质。
  5.呕血、黑便 较为常见。以呕血为主者,主要由肝癌伴有的肝硬变门脉高压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或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以黑便为主者,则多由门脉高压性胃病或消化性溃疡引起。单纯由于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导致消化道出血者少见。
  6.出血倾向 鼻衄、齿衄、皮下瘀斑是肝癌伴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常因肝癌体积不断增大,有功能的肝组织逐渐减少导致肝功能失代偿之故。
  7。转移灶症状 肝癌可转移至肺、骨、淋巴结、胸膜、脑等引起相应的症状。有时患者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而就诊。如转移至肺,咯血可为首发症状;胸膜转移时可出现胸痛、血性胸水,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等。
  8.旁癌综合征 常见有: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钙血症等等。罕见有:皮肤卟啉症、肥大性骨关节炎、甲状腺病变、性早熟、类癌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变等。肝癌旁癌综合征是由于肝癌组织本身制造或分泌某种影响机体代谢的异位激素或生理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甲状腺素、性激素等引起的特殊征群。这些特殊表现有时可先于肝癌症状之前成为首发症状出现,故认识这些旁癌综合征群,有助于肝癌的及时诊断。同时,对这些症状的处理,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肝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体征
  1。肝肿大 肝肿大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体征,肝脏多呈进行性肿大,质地硬,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肝癌突出在右肋下或剑突下时,上腹部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显著增大时,亦可平脐或更大。位于右叶上部的肝癌可使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固定,肝浊音界上升,而肝下缘可不肿大。若发生坏死液化或瘤内出血,则肿块有时质地变软甚至呈囊性感。部分患者是自己偶然触及上腹部肿块而来就诊的。

  2.黄疸 黄疸一般出现于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疽。前者常因癌肿压迫或侵入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压迫总胆管造成阻塞所致;后者可由于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并存的肝硬变或慢性活动性肝炎引起。
  3.腹水 腹水为晚期肝癌的体征,常为黄色渗出液,血性腹水常系腹膜被浸润或癌结节破裂出血所致。有时腹部甚胀,腹水急剧增长伴腹痛,叩诊以鼓音为主,称之高张力腹水,常因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所致。
  4.肝区血管杂音 肝区血管杂音是肝癌的特征性体征,于肝区肿瘤相应的部位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多见于巨大肝癌,可因肿瘤巨大压迫或扭曲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所致。
  5.肝硬变征象 肝癌伴有肝硬变门脉高压或癌肿侵犯门静脉时可出现脾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此外,还可有肝掌、蜘蛛痣、皮下出血、男性乳房发育、下肢浮肿等征象。
  6.Budd—chiari综合征 肝癌累及门静脉及肝静脉时,.可形成癌栓,后者又可导致肝静脉阻塞,引起肝窦高度扩张及出血性坏死,可有肝肿大、腹水及下肢水肿等表现,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其为亚急性过程,故等不到胸腹壁形成侧支循环,病人多已死亡。
  7.转移灶体征 肝外转移以肺、淋巴结、骨、脑为最常见。此外,尚可有胰腺、.肾上腺、膀胱、皮肤、腹直肌、副鼻窦和蝶鞍旁区、上颌骨、齿龈等罕见部位的转移,引起相应体征。
  (1)肺转移 最为常见,发生率占转移总数49.2%。早期肺转移并无特殊症状,咳嗽、痰中带血继之咯血、胸闷和气急常已为晚期。肺部X线表现为单个孤立结节阴影或多个弥散圆形病灶,亦有粟粒样表现或酷似肺梗死或肺炎样改变。
  (2)淋巴结转移 肝癌转移至肝门淋巴结多见,其次为胰周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在很少情况下,肿瘤可以由肝左叶浅层淋巴管和左右两叶的部分深层淋巴管穿过膈肌转移至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
  (3)骨转移 肝癌的骨转移亦不少见,常见部位为脊椎骨、肋骨、胸骨、髂骨和股骨等,头颅骨和上颌骨转移亦有个例报道。疼痛、局部肿胀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亦可见病理性骨折。
    [并发症]
  1.肝性脑病 常为终末期的并发症,占死亡原因的]乃。
  2.上消化道出血 约占死亡原因的15%,常因合并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而发生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晚期患者也可因胃肠粘膜糜烂、凝血机制障碍等而致广泛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发生率约9%一14%。肝癌组织坏死、液化或肿瘤增大可致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若限于包膜下可有急骤疼痛,肝脏迅速增大;若破人腹腔可引起急腹痛和腹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或死亡,轻者经数天出血停止,疼痛逐渐减轻。
  4.继发感染 因癌肿长期消耗,抵抗力减弱,尤其在放射、化学治疗后白细胞减少时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真菌感染等。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显像(US) 超声检查为非侵人性检查,分辨力高,可检出1—2Cm的占位,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US对人体组织无损伤,可反复应用,设备价格低廉,检查费用低,是肝癌定位诊断中首选的与必备的影像学检查。US检查有助于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结节性肝硬化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并能确定肝癌在肝内的位置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了解肝癌在肝内及邻近组织器官的播散与浸润,以及门静脉和肝静脉有否癌栓及其范围,这对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法及指导手术极为重要。此外,超声导引下尚可作穿刺活检、瘤内,无水酒精或化疗药注射等。而且,术中超声影像有其特殊的价值:可检出术前漏检的癌结节;准确提示癌结节与周围重要血管的关系以指导手术;提示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较小分支内是否有癌栓;指导作亚肝段切除;术中在超声导引下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超声还可供术中液氮冷冻治疗深度的监测。近年彩色超声(DCFI)的问世可进一步弄清肝脏实质性占位的性质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可以用于肝血管瘤、腺瘤性结节增生等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当然,检
查者的经验可以影响检查的结果,以及少数肝癌在声像图上呈等回声、在膈顶部与肋骨下较小的肿瘤容易漏检是US检查的不足之处。
  (2)C7检查 C7检查可显示肝癌病灶的数量、大小、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尚可显示门静脉癌栓、肝门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肝脏附近组织或器官癌的浸润或转移,可以较全面地反映肝癌发展的情况,并可显示肝脏的外形、脾脏肿大的情况及有否腹水等,对判断是否伴随肝硬化、肝萎缩、代偿性增生及门脉高压等极有帮助。CT扫描对肝癌与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脓肿、肝包囊虫病、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亦极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尚有提示病情与预后的意义。此外,在肝动脉显影的同
时做CT扫描(C了A)或在门静脉显影时做CT扫描(CTAP),对显示<2cm的肝癌病灶极有价值,其中CTAP甚至可以检出5—10mm的微小病灶,提高了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3)磁共振显像(MRl)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优于CT,因此对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较佳,故对肝癌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但对微小病灶的检出方面并不见长,检出率似不及C丁。通常检出下限约1.O一1.5cm,而且MRI设备昂贵,检查费高,所以不需将MRI列为肝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4)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在显示小病灶方面已落后于US、CT、MRI,目前已较少使用。近年采用肝胆显像剂,。Tc一吡哆醛一5一甲基色氨酸可检出的最小病灶仅lcm,通常为2cm,并有辅助定性诊断及发现肝细胞癌在体内的远处转移的价值。以放射性核素标记AFP单抗或抗人肝癌单抗进行放射免疫显像,开辟了另一条肝癌阳性显像的途径。
  (5)肝血管造影术 在各种非侵人性检查技术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肝血管造影用于诊断肝癌的适应症已不多。尚可考虑选择使用的有:高度疑似肝癌,而各种非侵人性的定位检查方法未获阳性结果;治疗中需要了解肝癌的肝动脉与门静脉供血情况;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者需进一步了解肝癌在肝内的分布情况;为提高其他影像检查的分辨率而进行肝动脉c02超声造影、CTA、CTAP等。
  2。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肝癌的定性诊断最有价值。取得肝癌组织的方,法为肝穿刺,多在腹腔镜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但终属侵人性检查,而且带有并发出血或肿瘤播散的危险,故仅在非侵人性检查无法定性时才考虑实施。必要时剖腹探查。
  3.肝癌标志物检查 肝癌标志物检查为非侵人性检查,可以反复进行以观察其动态变化,对肝癌的定性诊断极有价值,也是肝癌定性诊断的主要手段。
  (1)甲胎蛋白(AFP) AFP在肝癌标志物中对肝癌诊断价值最高。如能达400Fg/L以上,持续存在4周以上并能排除个别假阳性情况的,即可诊断为肝癌。AFP在肝癌的早期,甚至在肝癌的症状, 出现之前8个月,便可出现阳性结果。所以,AFP对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肝癌的鉴别诊断,包括对于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早期诊断。
  (2)其他肝癌标志物 尽管AFP对诊断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但AFP在肝癌中的阳性率仅有60%一70%,因此需要其他一些肝癌标志物协助诊断,.如丁一谷氨酰转肽酶(丁一GT,GGT)、脱羧凝血酶原(DCP)、。一L一岩藻糖苷酶(AFU)等数十种。需注意其他肝癌标志物应与AFP联合检测方可提高阳性率。
    [诊断要点]
  1.有症状肝癌的诊断 ①肝区疼痛、上腹肿块、纳差、乏力、消瘦,不明原因发热、腹泻或右肩痛,肝大、结节感或右膈抬高;②来自肝癌高发区,中年,男性多于女性,有家族肝癌史;③有肝炎或肝硬化背景或证据;④少数以癌结节破裂急腹症、远处转移(肺、骨、脑、淋巴结等)为首发症状:⑤晚期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⑥门静脉主干癌栓常有脐周痛、腹胀、腹水、腹泻等;⑦AFP~400Fg/L,持续4周而能排除假阳性者;⑧右膈局限隆起,活动受限;⑨无黄疸而丁一GT、ALP明显升高;⑩
. 有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⑩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或肝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2。亚临床肝癌和小肝癌的诊断 主要依赖AFP与超声显像等定位诊断的联合分析,其要点有:①AFP≥200ug/L,即应警惕肝癌,尤其不伴明显肝病活动证据者;②AFP>400弘g几持续1月,无妊娠、生殖腺胚胎癌和肝病活动证据者基本可确诊;③对AFT疑似或基本上诊断为肝癌者首先作US检查,若无阳性发现,应作C丁检查,如仍属阴性考虑做C了A、CTAP或lipiodol CT检查;④对A17P阴性而US示典型肝癌占位者宜进一步做CT或MR或PM了核素扫描检查证实;⑤若AFP<400btg/L,US及C7检查皆未发现明确的占位性病变者,则应分析AFP与ALT升降的相关性或作AFP的异质体检查,并结合CTA、CTAP或lipiodol等检查确定;⑥若无禁忌症,可在超声引导下作细针穿刺取细胞涂片或以肝穿刺针取少量可疑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1.AFP阳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AFP阳性肝癌的鉴别诊断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在于鉴别几种AFP假阳性的情况。
  (1)妊娠妇女可有AFP增高,但一般不会超过400t~g/L,16周后浓度降低,分娩后1月即恢复正常。育龄期妇女如AFP增高需注意有此可能,则不难鉴别。但分娩后AFP仍持续上升者应警惕同时存在肝癌。
  (2)生殖腺胚胎性肿瘤通过妇科或男科医师仔细检查应不难鉴别。
  (3)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胰腺癌,尤其伴肝转移者不易鉴别,常见A17P增高,个别甚至>400,~g/L。通常胃、胰腺癌转移至肝多见,且多无肝病背景,而肝癌转移至胃、胰腺少见。若AFP增高而肝内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时,应注意胃肠道和胰腺检查,仔细的超声显像当不难排除胰癌;胃肠钡餐或胃镜有助于鉴别胃癌,若在胃肠道查到原发病灶,诊断即可明确。影像学所见肝内呈现大小相似的多个占位性病变常提示为转移性肝癌。 ,
 (4)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伴活动性肝炎时血清AFP常见增高,是AFP阳性肝癌的最主要鉴别对象,尤其是不伴明显肝功能异常的低中浓度AFP升高者。由于肝癌常发生在慢活肝、肝硬化的基础上,所以鉴别常有困难。以下方面有助鉴别:有明显肝功能障碍而无明确肝内占位者;AFP与ALT绝对值、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尤其是二者为相随者;AFP异质体、AFP单抗、异常凝血酶原等测定;US与CT检查皆有必要进行,若两者检查结果都为阴性,则应做C7A、CTAP、Lipiodol CT等检查。
  2.AFP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AFP阴性肝癌约占肝癌的30%一50%,由于影像学诊断的发展,这个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而且,需与AFP阴性肝癌鉴别的疾病很多,临床上即使经过十分细致的鉴别诊断步骤,常常仍难做出明确结论,故必须十分谨慎。其鉴别步骤为:①鉴别肝内或肝外病变,仔细的超声显像常可解决;②如属肝内则鉴别实质性抑液性,超声显像亦多可明确;③如属肝内实质性占位,则鉴别恶性抑良性,尤其是肝血管瘤及肝腺瘤,重点是C7增强,血池扫描和99myc—PMT扫描;④如为恶性则需鉴别原发抑继发;⑤如属原发则鉴别肝癌抑肉瘤。
  (1)肝海绵状血管瘤 是最常见的需与APP阴性肝癌鉴别的疾病。肝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症状,肝脏质软,无肝病背景。直径<2cm的血管瘤在US检查时多呈高密度影,与较小肝癌的低密度影迥异。直径在2cm以上血管瘤应做C丁增强扫描。如见到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填充并在病灶内滞留者,诊断为肝血管瘤多无问题。
  (2)肝囊肿 一般无症状,无肝病背景。US检查呈现液性暗区已能诊断。必要时可加做C了增强扫描,造影剂绝不进入病灶是其特点。
  (3)肝包囊虫病 仅流行于牧区,发病于密切接触犬类者。一般亦无症状及肝病背景。US检查呈现多囊性液性暗区,仔细观察并可见有子囊孕于母囊中之现象。包囊虫病抗原皮肤试验多呈阳性,不难鉴别。
  (4)肝脓肿 多有发热,肝区叩痛,白细胞计数和中性分类增高等炎症征象。可能有阿米巴痢疾、败血症、胆道感染等病史。US检查可见液性暗区,但其四周多有较厚的炎症反应区,CT检查亦有类似发现。以氯化喹宁与甲硝唑等作试验性治疗,若为阿米巴肝脓肿多有显效。最好的鉴别诊断方法是做肝穿刺抽吸,若获脓液,诊断即明。
  (5)转移性肝癌 大多来自胃肠道,原发病灶一般不难发现,转移性肝癌一般皆无肝病基础,US或CT检查可见肝内有大小相仿的多数癌结节为其特征。 .
  (6)慢性肝炎、肝硬化 因无占位性病变发现,一般不会与AFP阴性肝癌发生鉴别诊断的问题。偶有较大的肝硬化结节发生占位性病变的假象。MBI检查能显示肝癌的假包膜及纤维间隔,对鉴别肝硬化结节与肝癌有较大的价值。不过近年注意到在肝硬化的腺瘤样增生结节中常已隐匿有小的肝癌结节。故对此种病例最好能争取做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以资鉴别。、
  (7)肝腺瘤 较少见,近年似略增,甚难鉴别。以下可能有帮助:女性多于男性,常有口服避孕药多年历史,多无肝病背景,HBV与HCV常阴性,””Tc—PMT扫描常呈强阳性显像,唯独此点可能有助与肝癌鉴别。
  (8)肝肉瘤 颇难确切鉴别。肝肉瘤无肝病背景,HBV与H(:V常阴性,影像学所示常为较均匀的实质性占位。
. (9)肝外病变与肝毗邻的肝外组织器官的肿瘤 有时亦需与AFP阴性肝癌鉴别,这些病变大多为在右上腹部形成肿块的疾病,如右肾上腺肿瘤、右肾肿瘤或囊肿、胰头及壶腹部周围肿瘤、肿大的胆囊或胆囊肿瘤、结肠肝曲癌、腹腔结核、腹腔或腹壁炎性肿块等。由于在肝外,如做仔细的体格检查,或借助于US检查当不难区别。这些病例多无肝病背景,肝癌标志物亦多阴性。但癌胚抗原(CEA)却可能阳性。此外,肾癌可能有血尿,肠癌可能有便血,皆可据以之与肝癌做出鉴别。
    [防治方法]
  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肝癌方法丰富多样,颇具特色,适用于各型各期肝癌,尤其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具有单纯西医治疗不可比拟的优势。应注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中西医并重,内外合治,防治结合,并充分发挥中医食疗的特色和作用。 .
  一、一般措施
  (1)一级预防是控制肝癌的关键,“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仍是我国当前肝癌预防的主要内容。改水可明显降低肝癌死亡率,而且远较防肝炎见效快;在肝癌高发区应重视管粮防霉去毒,减少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之类食品的摄人;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肝炎,从而使预防肝癌成为癌症预防中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2)积极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阻断其癌变。
  (3)培养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提倡少饮酒、戒烟,宜饮用绿茶,现已发现绿茶可降低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物诱发肝癌作用。另外,增加微量元素硒的摄人有使肝癌高发区发病率下降的趋势,以及减少亚硝胺的摄人。
  (4)情志波动对肝病的影响很大,因此需加强情志调理。应针对病人的各种思想包袱和顾虑,做好耐心细致的宽慰开导工做,使病人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其急躁、紧张、畏惧、绝望的心理反应,解除精神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5)术前1周可用中药扶正调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康复。
  (6)对放、化疗患者需观察治疗中可能性产生的毒副反应,如脱发、血压下降、胃肠道反应、血尿、发热、放射性皮炎等,争取早期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饮食以多给益气养阴的食品为宜,因化疗常引起贫血,还应多给补血之品,必要时经静脉补充营养。
    二、饮食调护
  1。饮食原则
  (1)由于肝癌消耗极大,而肝脏本身又是人体代谢的重要脏器,故应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一般以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及脂肪为宜。如食欲尚好,其营养供应应为正常人的1.5倍。
  (2)肝癌患者肝的解毒功能明显减退,故应绝对禁止烟酒和辛辣刺激,宜多选用保肝食品,如甲鱼、蓟菜、香菇、金针菜、刀豆等,有腹水时应限制盐的摄人,黄疽时应禁油腻食物。
  (3)宜多选用具有“软坚散结”及增强免疫功能的食品,以抑制肿瘤过快生长。
  (4)务必保持大便通畅,故应保证食物中的纤维素成分,每餐应有新鲜蔬菜或水果。但肝癌病人绝大部分都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为防止出血,食物不宜粗糙,忌用坚硬、带刺和过烫的食品。
  (5)肝癌时机体凝血功能下降,故应选用具有补血止血作用的食品,宜适当增加含维生素K及维生素C的食物:如乌梅、慈菇、蚌、马兰头及富尔康、血宝、沙棘等大自然口服液。
  (6)辨证施食 肝脾肿大可选用海带、海龟、泥鳅、米仁;腹水可选用赤小豆、李子、鹌鹑蛋、海带、坛紫菜、青蟹、哈蜊、黄姑鱼、黑鱼、鲤鱼、鲫鱼、白鸭肉、狗肉;黄疸可用中国鲎、花点缸、甘薯、薄菜、茭白、荸荠、鲤鱼、.鲮鱼、泥鳅、蟹、蛤蜊、田螺、金针菜、桔饼、金柑;胀痛可用金柑、桔饼、佛手、杨梅、山楂、慈姑、黄瓜;肝昏迷可用刀豆、河蚌肉、海马、米仁、牛蒡菜、白花蛇、蚯蚓肉。
    2.食疗方
  (1)团鱼300g,山楂60g。水煮熟食,.每3日工剂,可长期服用。适用于各期肝癌及术后患者。
  (2)西洋参lOg,鸡内金20g。水煮熟食,隔日1剂。用于肝癌术后。
  (3)鲜猕猴桃根lOOg,瘦猪肉200g。煮熟,吃肉喝汤,隔日工剂。适用于肝癌术后、化疗后。
   (4)鲜鲤鱼1条,赤小豆30g,冬瓜50g。鲤鱼去鳞及内脏,与赤小豆加水煮,至半熟时加入冬瓜,煮熟后分次食用,不加食盐及其他调味品。适用于中、晚期肝癌伴腹水、下胶水肿者。
  (5)茵陈15g、红糖30g。共煎水代茶。用于中、晚期肝癌伴黄疸者。 ’ .
  (6)鸡骨草30g,蜜枣7—8枚,瘦猪肉lOOg。加水适量煎煮,加盐少许调味,去药渣,饮汤食肉。亦用于中、晚期肝癌伴黄疸者。
  (7)败酱草500g,鲜鸡蛋2个。先将败酱草加水适量制成败酱卤,取败酱卤300n~放人鸡蛋煮熟后,喝汤吃蛋,每日1次。适用于巨块型肝癌伴发热者。
  (8)郁金(醋制研末)5—10g,炙甘草5g,绿茶2g,蜂蜜25g。加水同煎,煮沸10分钟。少量多次,徐徐饮之,每日1剂,用于肝癌肝区疼痛者。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肝郁脾虚
  主症:右胁胀痛或右胁下肿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胸闷泛酸,纳呆嗳气,腹胀腹泻,膨胀足肿。舌淡胖,苔薄腻,脉弦或濡。
  治法:健脾化湿,疏肝活血。
  方药: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党参、丹参、大腹皮各15g,白术、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陈皮、柴胡、当归、泽泻各10g,生甘草5g。方中党参、白术、苡仁、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化湿,柴胡、大腹皮、陈皮、丹参、当归疏肝理气活血,白花蛇舌草抗癌解毒利湿,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胁痛甚可加香附、郁金;嗳气反酸加法夏、竹茹;胁下肿块坚硬加鳖甲。
     2.气滞血瘀
  主症:胁下症块刺痛或胀痛,推之不移,拒按,甚或胁痛引背,入夜更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嗳气呕逆,纳呆食少,大便不调,或溏或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症。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当归、桃仁、川芎各10g,瓜蒌根、炮山甲、陈皮、白术各15g,红花、大黄、广虫、甘草各6g。方中当归、桃仁、川芎、瓜蒌根、山甲、红花、廑虫活血化瘀,消症软坚;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陈皮、白术疏肝理气健脾,‘使攻伐不致伤正,甘草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若疼痛较甚者,酌加三七末、郁金、乳香、没药;若气滞较甚,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以助行气;腹胀甚加大腹皮、厚朴。
    3.湿热蕴结 .
  主症:右胁下积块增大较快,胁肋刺痛,心烦易怒,身目俱黄如桔色,发热,口干VI苦,食少厌油,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肝利胆,利湿退黄。 .
  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茵陈、金钱草、半枝莲、苡仁各30g,栀子、大黄、郁金、八月扎、川楝子各10g,鳖甲煎丸6g(分吞)。方中茵陈、金钱草、半枝莲、苡仁、大黄、栀子、八月扎清热利湿退黄,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鳖甲煎丸活血消症、软坚散结。发热甚者加犀黄丸;腹胀如鼓,腹水足肿加猪苓、车前子;恶心呕吐加竹茹、代赭石。
    4.肝肾阴虚
  主症:右胁下积块,胁肋隐痛,腹胀不适,消瘦,神疲乏力,头晕肢软,耳鸣目眩,五心烦热,低热盗汗,恶心呕吐,食少腹大,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凉血软坚。
  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鳖甲、龟板各30g,沙参、麦冬;枸杞子、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各15g,当归、川楝子各10g。方中生地、当归、沙参、麦冬、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加川楝子疏肝调肝,生鳖甲、生龟板、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凉血软坚。吐血、便血者加仙鹤草、蒲黄炭、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神识异常加鲜石菖蒲、郁金;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可急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连服1个月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郁氏等观察到,用各种单方中草药治疗肝癌,中期患者的1年生存率不到10%,无生存5年以上者;而按辨证原则施治者,二期患者的1年生存率在40%以上,5年生存率在10%以上。因此,在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全过程中,应强调以辨证治疗为主。
  由于研究者对肝癌辨治的认识不尽相同,故迄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肝癌基本证型和治疗法则。王氏辨证分析了117例肝癌患者,归纳出肝癌的临床四大证型为脾气虚型、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而以肝气郁结型和肝郁脾虚型为主,约占临床的98.29%。治法方面,陈氏分析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报道62篇及方剂76首,认为中晚期PHC的病机主要为瘀血蓄积、热毒内结、脾气亏虚,故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三法为主。管氏等综述了近20年中医药对本病的证治概况,总结了最常用的5种治法,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理气、滋阴养血及多法合用。
  (1)健脾理气 脾虚气滞的病机可解释肝癌的大多数临床症状,故郁仁存等认为,肝癌都可以按脾胃来辨证,因而治疗大法当以健脾理气为主。健脾理气法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多,实践证明疗效亦最好。健脾理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猪苓、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对实验肿瘤的抗癌效应并非细胞毒作用,而是提高了宿主自身的防御机制。临床与实验均表明,健脾理气药具有免疫调节、代谢调节、刺激骨髓造血、预防肿瘤以及调理胃肠功能等多重效应。
  (2)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法亦是肝癌的常用治法。肝癌的很多临床表现均与湿热内阻、蕴结脾胃、流注肝胆有关,尤其是肝癌晚期出现黄疸、腹水、发热时,湿热致病的征象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应用:清热解毒法更易获得疗效。提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栀子、蒲公英、大黄;而且剧毒品运用较多,占总方剂的38.6%,此类药物运用较多的是山慈菇、龙葵、冬凌草、喜树、藤黄、七叶一枝花等;此外,含有剧毒药较多的制剂有犀黄丸、安宫牛黄丸、华蟾素、龙葵注射液等。,药理研究提示,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芩、半枝莲、蚤休、苦参、金钱草、虎杖、龙胆草等在体外、体内均有较好的抗癌作用,、抑瘤率过30%一45%,并能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减少肺转移的形成,因此临床上亦常常将此类药物做为中药的抗癌药使用。其实,清热解毒药是通过调节机体的许多功能活动而表现出广泛的治疗和调理作用的。上述药物还有抗菌、抗病毒、降解内毒素、消炎、保肝、利胆、降酶、解热、清除自由基、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突变等效应,从而可退热、减轻肿瘤的炎症反

应、改善肝功能、消除黄疸,均有益于肝癌的治疗。
  (3)活血化瘀 肝癌患者临床常见各种瘀血症状如青紫舌、肝瘿线、舌下脉络迂曲、胁下肿块硬而刺痛,以及面色黎青、肌肤甲错、胸腹壁青筋赤缕;理化检查还可见血液流变学异常、外周微循环障碍等,因此,理论上应用活血化瘀治法有助于上述症状的消除或改善。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在肿瘤治疗中有广泛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抑杀肿瘤细胞;改善血液流变性与凝固性,降低血液粘度,抗凝,抗血小板,促纤溶,抗血栓,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发挥抗转移作用;对化疗、放疗有增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镇痛、抗炎、抗感染等。这与中医学的传统认识是一致的。但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肝癌患者的活血化瘀治疗有其特殊性,若用药不当、遣药过峻过猛,反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①肝癌常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怒张,易破裂而出血;②依赖于肝脏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潜伏出血倾向;③随着肿块迅速增大,肿瘤供血不充分,肿瘤发生坏死、.液化,易自发破裂。而活血化瘀药则有可能诱发或加剧上述病理过程的产生或发展,对疾病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肝癌中晚期患者尤其是瘤体巨大或肝硬化明显、门静脉瘤栓形成而致门静脉高压者,对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一定要慎重对待,特别是破血逐瘀之品,尽量不要使用,以免得不偿失,造成,不良后果。 .
  临床实践提示,偏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破气破血与泻下之品能否使肝癌消失,尚属疑问,大多疗效不佳,症状未必改善,反而易诱发肝昏迷与出血,故需仔细辨证,严格控制其使用范围。因为肝癌的各种常见症候都与脾胃有关,而以脾虚为主,因此,近年不少做者强调以健脾为主的扶正法做为肝癌患者的整体治疗,再结合现代的抗癌方法,可使肝癌的疗效得到提高。其他如滋阴养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治法在肝癌治疗中亦较常用,而后两种治法则很少单独组方,临床主要做为辅助方法配合上述治法合用以提高疗效。实际上,由于肝癌的基本病变为瘀、毒、虚并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贯穿整个病程,因此临床方面多是将诸法联合运用,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整体治疗优势。当然,其中健脾理气法应当做为整个肝癌治疗中的根本大法。
    四、专病专方
  1.肝癌术前方 ①上海中山医院于肝癌病人术前给予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地黄、黄柏、大黄、苡仁、.仙鹤草)等益气健脾,通腑止血之剂。②术前2天,采用大黄、黄连、黄芩、绞股蓝、麦冬、沙参、太子参、生黄芪、白毛藤、天冬、茯苓等随证加减,以清除肠热,排空粪便,可减少术后血氨增高等并发症。 .
  2.肝癌术后方 ①术后早期给予生脉散及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麦冬、五味子、制大黄、枳壳、生苡仁、仙鹤草)等益气生津之方,病人复原后用攻补兼施的消积软坚汤(白花蛇舌草、党参、黄芪、当归、白术、枳实、三棱、莪术、鳖甲、地鳖虫、红枣)等方药辨证加减,可望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②天冬、麦冬、黄芩、干瓜蒌、猪苓、内金、麦芽、白术等随证加减,有扶正培本、通腑清热之功效,以改善手术后创伤、消化失司、胃肠郁热之证。③肝癌丸:麝香、人参、三七、银耳、生苡仁、
茯苓、猪苓、牛黄、熊胆、乳香、没药等。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能,适用于肝癌术后肝胆湿热、津液不足和气血两亏,邪气尚存者。④柴胡、黄芩、法半夏、白芍各lOg,红参(蒸兑)6g,大枣、半枝莲、炒麦芽各15g,黄芪12g,炙甘草5go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肝癌放疗方 ①太子参、茯苓、炒麦芽、炒谷芽各15g,白术、法半夏、陈皮、郁金、鸡内金各lO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半枝莲20g,沙参、白芍各12g。肝痛加延胡索lOg,川楝子10g,呕血或便血加地榆炭12g、仙鹤草12g、三七粉(冲服)3g;1:1干舌燥加麦冬10g、石斛lOg;黄疸、尿赤加茵陈20g、栀子10g、金钱草15g。放疗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②血府逐瘀汤: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98.柴胡3g、甘草6g、桔梗6g、川芎6g、牛膝9g,具有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方还能增加肝癌放射线照射的敏感性。每日1剂,水煎服,放疗前1周开始服用,连续服用60天。韩俊庆等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法对全肝移动条照射加用血府瘀汤治疗(中药组30例)与照射加用安慰剂(对照组30例)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中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患者分别提高20。O%、23.4%和16.6%,其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减低16.6%,两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肝移动条照射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肝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正常肝脏组织的放射耐受性,减低放射治疗的副作用。③于尔辛等对不能手术切除的Ⅱ期大肝癌228例,采用中药和移动条法放疗治疗,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6%、34.8%及25.4%。其中以采用健脾理气药较非健脾理气结合放疗者为好,前者5年生存率为42.9%,后者仅为14.4%,两组差异显著。认为中药对肝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有改善调节作用,可增加放疗使用机会。合并运用中药后,50%一80%的患者免疫功能好转。对放疗前有黄疸或ALT增高者,以清热解毒为宜;如体质差,消瘦者则以健脾为佳。放疗中以健脾理气消导为主;放疗后继续服用健脾理气药并适当加入软坚散结药。
  4.肝癌化疗方 ①阿胶(烊化)、鹿角胶(烊化)、旱莲草、女贞子、陈皮、当归、白术各10g,焦三仙、黄芪各15g,蚤休30g,青皮6g,甘草5g。恶心呕吐加姜竹茹、法半夏各10g,神疲乏力加人参(蒸兑)6g,茯苓10g。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②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独脚莲各30g,蚤休15g,丹参、三棱、莪术、土茯苓各9g。每日!剂,水煎服。③A丁冲剂:由人参、黄芪、苦参、刺五加、甘草等组成。郭士更等对79例Ⅲ期肝癌接受MMC、ADM、139—3口服液治疗者,其中40例加服中药AT冲剂,结果肝癌缩小有效率AT冲剂组为48.5%,对照组为35.7%。上海中山医院认为,化疗与中医药合并应用时,如中医用攻法,则化疗用量不宜过大;如化疗主攻,则中医宜扶正为主。采用常规量化疗,则中医攻法<攻补兼施<补法。以此分成3组治疗,其1年生存率分别为8.7%、14.8%、和33.3%(中、晚期肝癌)。因此认为常规化疗合并中医补法效果最好,或小剂量化疔合并中医攻补兼施。
  5.肝癌介入治疗方 ①六君汤加黄芪: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R.陈皮15g、制半夏15g、黄芪30g、甘草4.5g。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6剂,服至下次了ACE治疗前3天停止,30一40剂为l疗程。程惠华等随机观察本方加7ACE 27例和对照组单纯了ACE 24例,结果治疗后AFP值下降程度、肿物缩小程度,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白细胞下降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PS评分提高20分以上17例占62。9%(17/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3%(8/Q4)(户<0.01);而且,治疗后观察组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补肝软坚汤 穿山甲、天冬、炙鳖甲、石斛各20g,生牡蛎60g,仙鹤草、党参、半枝莲、海藻、陈葫芦、灵芝各30g,天龙6g,三七粉3g(冲服)等。水煎服,每日 1剂,连服2个月为l疗程。章永红等将24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加介入化疗组、介人化疗组。结果中药组缓解率7.5%、中药加介入化疗组缓解率22.5%、介入化疗组缓解率]2。5%、中药与介入化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中药加介入化疗组与介入化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在生存质量、生存期方面,中药加介入化疗组均优于单纯介入化疗组(分别为尸<O.O!、P<O。02)。③介入化疗前,以清热解毒抗癌为主:柴胡9g、生山栀12g、生白术12g、郁金12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30g、八月札15g、山豆根5g、生甘草6g;介人化疗后以健脾益气扶正为主:太子参15g、生黄芪30g、炒白术12g、猪茯苓各15g、姜半夏12g、陈皮12g、姜竹茹12g、焦三仙各15g、砂仁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剂,分2—3次服。孙在典等用本方与了ACE结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5例,显效18例,有效5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2.4%,而且,治疗后肿瘤标志物AFP及CA一50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O.01,P<0.05)。
  6.肝癌并发症方 ①活血利水方:丹参10一30g、赤芍15—30g、三棱、莪术、桃仁、地鳖虫各10g、广郁金10g、车前子、泽泻、半边莲各30g、茯苓15g。随证加减,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可同时辅用利尿剂和其他对症处理,适用于肝癌晚期合并腹水者。2l例经治后显效15例,有效4例。15例腹水消退时间为8—67天。②竹叶12g、生石膏(先煎)60g、太子参30g、淮山药30g、法半夏9日、银柴胡9R.麦冬15g、甘草6R.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肝癌发热者。③黄
芪30g、丹参30g、代赭石(先煎)30g、茯苓15g、白芍15g、淮山药15g、生鸡内金15g、法半夏10g、川栋子10g、炒枳壳10g、苍术10g、白术10g、旋复花(布包)10g、延胡索10g、广郁金10g、丝瓜络10g、皮尾参6g、三七粉(冲服)3g。水煎服,每日]剂,分2次服,适用于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术后。④太子参、紫草、仙鹤草、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2g,陈皮6g,白及末(冲服)]Og,三七粉(冲服)3g,墨旱莲18g。每日1剂,水煎至200~300ml,分3次服,不能口服改为鼻饲。有健脾益气、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黄智芬用本方结合西药心得安、止血剂、补液、支持疗法治疗19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14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1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8.93%;对照组14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57.13%(P<o.05)。止血时间:治疗组3h一6天,平均2。5天;对照组8h一9天,平均5天。而且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膜炎、肺炎等并发症例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⑤生大黄15g(后下)、煅牡蛎45g(先煎)、槐花20g、熟附子10g。加水煎取浓缩液150ml,每晚睡前直肠高位灌肠,保留2小时以上,10次为1疗程。西医给予对症、支持疗法治疗。具有温肾泄浊、清解肠毒之功,适用于原发性肝癌并肝性脑病。刘毅斌治疗63例,显效37例(58.7%)、有效19例(30.2%);无效7例(1 1%)、总有效率88.9%,治疗后血氨明显下降(P<0.01)。指出尽早用中药灌肠治疗能有效预防肝昏迷,延缓肝癌病情发展,使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⑧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20g、栀子10—15g、黄芩lO一15g、泽泻10~20g、车前子10一15g、木通10—15g、生地黄10~20g、当归10一15g、柴胡6—10g、甘草5—6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6天为1疗程。具有清肝泻火、解毒利湿之功效,适用于化疗栓塞综合征、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黄应杰治疗50例,显效3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⑦加味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5g、大黄15g、党参15g、白术15g、法半夏12g、石菖蒲18g、鸡骨草25g,随证加减。每曰1剂,煎水200ml,早晚分服,1周为l疗程。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用,适用于肝癌栓塞后发热。邓伟民等治疗48例,显效31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50%。
    五、中药成药
  1.金克槐耳冲剂 金克槐耳,温开水冲服,每包20g,每次1包,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金克是一种由槐耳子实体中分离出来的槐栓菌经固体发酵制成槐耳菌质,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蛋白尸S—T。其味苦辛平,无毒,有治风破血、益力之功效。金克能非常明显地同时诱导产生o、丁干扰素,刺激产生白细胞介素一2等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NK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毒性活性的产生,具有生物治疗肿瘤的功效,抑瘤率为35%一48%。戴妙庆报道:用金克槐耳冲剂治疗原发性肝癌100例,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50例,进展41例,有效率为9%,稳定率为50%。
   2.青龙丸 红参、黄芪、党参、生地、枸杞、丹皮、沙参、鳖甲、山萸肉、当归、丹参、代赭石、白术、金银花、穿山甲、乳香、没药、三七、琥珀等。每包8g,每次1包,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2个月。陈长怀等以青龙丸治疗200例原发性肝癌,并与了AE治疗70例进行对比观察,经青龙丸治疗后获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缓解率8.5%,稳定161例,占80.5%,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比了AE组改善明显。
  3.溶岩胶囊 藏红花、三七、白花蛇舌草、麝香、半边莲、人参、黄芪、桃仁、八月札、莪术、凌霄花、香附。每粒含生药0。3g,每次服4粒,每日4次,2个月为l疗程。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消肿、软坚散结功能,适用于中晚期肝癌。马国海用溶岩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34例,完全缓解2例占5.9%,部分缓解25例占73.5%,无变化4例占11.8%;进展3例占8.8%,总有效率为79。4%;治疗后肝癌平均体积、症状、AFP、肝功能均有所改善;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3.8%、64%、9.2%;KPS评分增加、稳定、下降分别为23.5%、55.90,6、20。6%。
   4.寿尔康胶囊 黄芪、党参、女贞子、丹参、水蛭、白花蛇舌草、龙葵等。每粒含生药o.2g,每次3—5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具有扶正、活血、清热之功效。杨小秀等用寿尔康胶囊配合介入疗法治疗恶性肿瘤53例,其中肝癌22例,结果CR 2例,PR 17例,NC 2例,PD 1例,有效率86.36%。认为寿尔康胶囊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缩小瘤体有显著疗效,同时对介入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二者结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
  5.扶正消瘤丸 西洋参、三七参、制鳖甲、白术+郁金、鸡内金、血竭、蜈蚣、壁虎、山慈菇、柘木提取物、制马钱子、水蛭、鼠妇共为细末,泛水为丸。服1个月为工疗程,休息3—5天后继续下 .一疗程。具补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癌解毒之功。李可法等以扶正消瘤丸为主,配合甲基斑蝥片及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原发性肝癌54例,结果显效29例占53.7%,有效21例占38.9%,无效4例占7.4%,总有效率92.6%。而且1年生存率达到92.6%:3年生存率达53.7%,明
显优于单纯酒精注射者。若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继发感染、肿瘤破裂、肝衰竭,消化道出血及恶病质者应终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继续应用。 .
  6.肝复乐片与去甲斑蝥素 肝复乐由党参、白术、鳖甲、沉香、柴胡、重楼等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化瘀软坚、解毒抗癌的作用。去甲斑蝥素是将中药斑蝥中的有效成分斑蝥素的化学结构去除二甲基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可干扰、阻断癌细胞的分裂,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肝复乐每片0.5g,每次10片,去甲斑蝥素每次10rag H服,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刘安等用两药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45例,有效率为84。4%,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4工%,与对照组单用肝复乐和单用去甲斑蝥素治疗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7.喜树 喜树性寒,味苦涩,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喜树碱为广谱抗癌药,实验证明是DNA合成抑制剂,对S期细胞具有最大的细胞毒性。喜树碱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工月为1疗程。静脉注射每日10mg,2--3周为1疗程。喜树碱混悬液静注,每日2—10mg。广西医科大学外科以喜树碱混悬液于手术前后治疗肝癌136例,1、5年生存率为71.4%与35.2%。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较重。
  8.葫芦素 从甜瓜蒂中提取,性寒、味苦、有毒,有破积、泻水、退黄之功,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用葫芦素B、E片,每次0.4—0.6mg,每Et 3次,治疗肝癌169例,1年生存率为37%,毒副作用甚少。
  9。肿节风 性微寒、味辛苦,具活血化瘀、解毒祛风功能。肿节风内含挥发油、黄酮苷、内脂等,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一组报道治疗肝癌134例,有效率为44%。片剂每次4—6片,每日3次;注射液每次2—4ml,每日1次,肌注,30天为1疗程。 、
  10.肝回春丸 由白术、茵陈、酒制大黄、地黄、桃仁、制马钱子、青皮、莪术、制南星、水蛭、虻虫、干漆组成。每次8—10g,每日2次,2个月为1疗程,连续应用2—4疗程。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好转7例,无效9例;存活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分别为26例、21例、15例、9例、5例。
     六、中药介入治疗
  1.中药瘤内注射
  (1)华蟾素 黄雯霞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内注射华蟾素每次4ml,每周1次,共3—4次,同时辨证加服中药。
  (2)肝复康 由大蒜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葫芦素4种药组成,每支12ml,含生药0.15g。每次用肝复康5—15ml,每周1次,4次为1疗程,B超引导下肝癌内注射。冯晓灵等用中药肝复康注射液在B超引导下注入肝癌瘤体内,每周1次,共治疗15例。结果肿块缩小为46.6%(7/15例),AFP下降为54。5%(6/11例),其生存时间与丝裂霉素组相似,瘤体缩小率优于丝裂霉素组。其他如张礼宾等用中药麝香、冰片、明矾等加微量甲醛制成无菌注射液,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脏瘤体内注射治疗晚期肝癌u例。结果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7例,全部病例生存0.5年以上,1年生存率为63.7%(7/11);患者除局部有轻微疼痛外,无其他毒副作用;其有效率和生存
期与化疗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田利等用莪术、乳香、没药的蒸馏提取液制成灭菌注射液瘤体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24例,转移性肝癌2例。结果PR为1s例,有效率为69%;生存1年以上8例,2年以上2例;且副作用较无水酒精或5一Fu等瘤体内注射轻微。杨敏一等在B超导向瘤体中心注射去甲斑蝥素(20mg/0~)治疗中晚期肝癌41例,结果瘤体缩小为56%,疼痛明显减轻为81。2%,!年生存率为34。1%,平均生存11.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认为瘤体中心直接注射去
甲斑蝥素比口服疗效明显增强。也优于常用的化疗效果。
  2.中药肝动脉灌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有入用莪术油注射液、喜树碱混悬液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但病例数很少,疗效也不高。近年来,陆续有报道使用吗特灵、华蟾素、康莱特、榄香烯等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取得一定疗效。 、
  (1)复方丹参注射液 含丹参、降香生药各2g0每支2ml,每次2—4支(瘀热型和肝阳化火型用2支,其余各型用4支),加10%葡萄糖注射液,经原肝动脉化疗的导管注入,2天1次,2周为1疗程。并按辨证内服中药。彭正顺等对20例化疗,介入治疗后病情恶化的肝癌患者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灌注,结果其缓解体征、肿块缩小、生化指标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5%,1年生存率为35%,2年生存率为10%,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饶荣生等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经肝动脉灌注治疗硬化型原发性肝癌33例,疗后大部分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癌肿缩小占66%(22乃3例),AFP下降达60%以上,生存1年以上19例,为57。6%;2年以上9例,达27.3%。认为丹参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提供肝脏多种有益因子,促进肝脏再生,提高免疫功能,因而提高了疗效。
  (2)植入式药泵的临床使用极大方便了中药从肝动脉灌注治疗。国内有人用多种中药抗癌注射液从泵内注入。田兆仑等从皮下植入式药泵行肝动脉和门静脉双灌注羟基喜树碱及5一Fu,治疗24例晚期肝癌,结果PR 15例占62.5%,0.5年生存率为66.7%,1年生存率为25%,平均生存9.17月。认为植入泵内注射药物可减少药物的全身毒性反应,适应症广,患者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之苦等。程剑华等也在临床上从植入式泵内灌注康莱特、吗特灵、榄香烯等治疗肝癌。
  3.中药肝动脉灌注栓塞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开始使用中药加化疗药及碘油等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的研究。自90年代初开始,国内陆续开展了单纯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其疗效与化疗灌注栓塞相似,但毒副反应明显减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鸦胆子油 常用方法为:碘油10—20ml+鸦胆子油5ml+化疗药乳化,采用改良Seldinger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人肝固有动脉后将药物注入。一般首次治疗后间隔30一40天再进行第2次治疗,此后间隔2—3个月1次,共2—4次。如陈世曦等使用鸦胆子油、碘油和阿霉素按!:2:!配制成超液化乳剂,从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晚期肝癌76例共160人次,治疗后AFP阳性者有20%转阴,1年生存率为44%,2年生存率18%。认为鸦胆子油乳具有“双弹头”、“双载体”功能,其取材方便,制做简便。配制成的超液化乳剂是新型长效化疗栓塞剂,对机体免疫力无抑制作用,适于巨块型肝癌的治疗。于中麟等用鸦胆子乳加顺铂、碘油及明胶海绵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55例,治疗后肝瘤消失4例,瘤体缩小≥50%为19例,AFI,下降9例,转阴3例;1年生存率为53.7%。认为加用鸦胆子油乳可减轻副反应,延长生存期。俞进友等采用肝动脉插管先灌注顺铂和阿霉素,然后将鸦胆子油和丝裂霉素及碘油混合后注入,共治疗肝癌40例,有效率为50%,AFP下降为75%,其中3例获二期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区域癌细胞全部凝固坏死。曾晓华用鸦胆子油和碘化油的乳化剂灌注栓塞治疗肝癌13例,同时加用明胶海绵。可评价疗效的7例平均存活15个月,最长的存活22个月。其副反应轻微,没有化疗栓塞所致的恶心呕吐、脱发、血象下降等毒副反应。
  (2)华蟾素 每ml含生药0.5g,用华蟾素60mg加生理盐水100ml稀释,缓慢注入肝固有动脉或相应的肝左、右动脉,然后分别注入5一Fu L.5—2.0g、CI)DP 60一80rag、ADM 30mg,MMC 10~20mg则与碘化油10—20ml混合,以碘化油乳剂做栓塞。周建芳等用此法治疗肝癌38例,并与单纯西药了ACE组32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提示华蟾素组在增加患者体重、缓解疼痛、改善肝功能、促使HB—sag阴转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尸均<o.01);而且华蟾素组栓塞后发热亦较对照组为轻(P<0.01)。认为华蟾素动脉灌注治疗肝癌既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又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护肝脏功能,从而加快肝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榄香烯乳 每次600mg,根据病情适当调节剂量在400—1000rag/0(,肝动脉灌注后,栓以碘油与明胶海棉条。治疗后观察1月,间隔1月酌情再做1次。肖立森等总结国内12家医院使用榄香烯乳灌注、并以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71例。结果CR 2例,PR 38例,有效率为56.3%,AFP下降率为50.94%(27/53例)。毒副反应主要有发热、疼痛、消化道反应。其肝脏毒性与化疗灌注栓塞无明显差异,但在消化道、血象、肾毒性等方面明显轻微,优于化疗药灌注栓塞。
  (4)消癌平 由乌骨藤制成。每次200—300ml,缓慢注入肝动脉,3—4周后重复插管治疗1次。范忠泽等治疗29例晚期肝癌,结果: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好转率分别达到86.05%和73.53%。AFP滴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的生活状态评分有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毒副反应很少发生,仅有轻度发热、关节疼痛和消化道反应,无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伤、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明显优于ADM、DDP、MMC等化疗药物介入治疗。认为消癌平是一种低毒性、有效的介入制剂,尤其适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
  (5)莪术油 莪术油1--3rot加碘油灌注,可使用少量明胶海绵栓塞,1个月1次,同时辨证施治服用中药。程剑华等治疗25例,治疗后CR l例,PR 9例,MR 9例,NC 2例,PD 4例,有效率CR+PR为40%,瘤体缩小率为76%,平均较治疗前缩小24%,AFP有效率55.6%,其疗效和化疗栓塞相似。但中药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Al/r有效率92.3%,AST有效率75%,疗后没有出现明显肝硬化。半年生存率63.2%(12/19),1年生存率50%(6/12)。认为对伴有肝硬化、肝功能不良的晚期肝癌患者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此外,韩铭钧等使用莪术油、鸦胆子油和碘油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癌40例,多数病例同时用明胶海绵。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12cm。治疗后肿瘤缩小33例(82%),PR为16例(40%);术前肝功能C级6例中,术后有3例转为B级,8例由B级转为A级。治疗后o.5年生存率为95%,1年生存率为82,4%(14/17例)。认为用中药油性制剂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高于常用的化疗药灌注栓塞。中药的抗癌、低毒以及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刘铁夫等应用中药莪术油乳肝动脉灌注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刘炳环等使用莪术油合化疗药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羟基喜树碱合斑蝥素 羟基喜树碱16--30mg,斑蝥素2,O一2.5rag,DDP60—100mg,40%碘化油10--40ml,o。干扰素250—300万U,u.一2 1—5万U及明胶海绵微粒。于志坚等使用羟基喜树碱、斑蝥素、顺铂和碘油混合经肝动脉灌注栓塞,合并脾动脉灌注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肝癌48例,有效率为54.2%,术后无血尿及血象下降,取得了优于顺铂、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化疗药灌注的效果。
   (7)白及粉 用粒径200--500um的白及粉0.3g,加入76%泛影葡胺5ml,混匀后缓慢注入肝动脉内行中央性栓塞,用量为2—5ml。冯敢生等系统研究白及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肝癌的作用和效果。白及组56例,明胶组50例,两组灌注药物均为阿霉素和卡铂,外周栓塞剂为碘化油和丝裂霉素。治疗结果表明,白及栓塞后的血管再通率、肿瘤平均缩小率以及1、2、3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栓塞后肝区疼痛、发热、肝功能损害均较对照组重,但无显著性差异。认为中药白及粉具有永久栓塞的效果,并可有效阻止侧支血供的建立,在疗效上较明胶海绵有明显优势。之后,他们进一步研究,从白及中提取制备白及胶栓塞剂,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17例,CR+PR占70.6%,副作用明显减轻,多项观察指标表明白及胶组优于碘油对照组(P<0.05或0.01)。认为白及胶是集“载体、导体、栓塞、缓释和自身抗肿瘤”作用于一体的较理想的外周性血管栓塞剂。
  七、针灸及其他治法
  1.针灸 针灸治疗肝癌报道不多,常配合中医辨证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并可镇痛,故主要用于治疗肝癌痛。常用处方如下:
  (1)针刺 章门、期门、肝俞、内关、公孙。若疼痛加外关、足三里、支沟、阳陵泉;若呃逆加膈俞、内关;若腹水加气海、三阴交、水道、阴陵泉;若上消化道出血加尺泽、列缺、曲泽、合谷;若肝昏迷加少商、涌泉、人中、十宣、太溪。早期以针刺为主;晚期以艾灸为主。针刺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15-20分钟;疼痛者可留针20一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一15天为]疗程,休息3-5天,再开始另一疗程。
  (2)穴位注射 常配合针灸、中药治疗。选肝俞、内关、外关、公孙、足三里,用白蛇六味散(白黄、蛇莓、龙葵、丹参、当归、郁金、)或鸦胆子,或蟾蜍,或川芎,或龙葵,或肿节风,或胎盘注射液等,每次1—2穴,每穴0.5ml,隔日1次。若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仙鹤草注射液或VitK,注入双曲
池、下巨虚各穴;若疼痛用白屈莱,或延胡索,或蟾蜍,或川芎,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
    2。外治 、
  (1)制乳香30g、制没药30g、密陀僧30g、干蟾皮30g、龙胆草15g、铅丹15g、冰片15g、公丁香15g、雄黄15g、细辛15g、煅寒水石60g、生南星20g、大黄50g、姜黄50g。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时取适量药粉调入凡士林内,贴敷肿块部位,隔日1换。适用于中晚期肝癌。
  (2)甘遂1.5g,麝香O。5g。上药捣烂贴于肚脐,每日1次,适用于原发性肝癌腹水者。
  (3)蟾酥消肿膏 主要成分有蟾酥、细辛、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冰片等。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用于晚期肝癌187例,敷用后10~30分钟起效,镇痛时间3—6小时,有效率为91.4%。
  (4)肝癌止痛散 麝香1.5g、冰片10g、三七20g、延胡索20g、乳香(焙黄)30g、没药(焙黄)30g、三棱30g、莪术30g。研末混匀,用时加少量酒精或甘油调成糊状,涂敷在肝区或肝肿块的痛点处,用纱布盖好,每天更换2次,10天为l疗程。;
    八、西医治疗
  1.外科治疗 外科切除依然是肝癌各种治疗方法中远期疗效最好、最有治愈前景的方法,肝切除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硬化程度、肿瘤大小和部位而定。由于肝硬化患者常不能耐受巨量肝切除术,因此,传统的规则性肝切除受到限制。目前,肝癌的手术切除原则是:①对临床肝癌或大肝癌,如患者全身情况和肝功能代偿良好,又无肝硬化者,规则性肝切除仍为主要术式;②对合并肝硬化的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局部切除,包括楔形切除、部分肝切除、癌结节剜出术等成为主要切除术式:③对肿瘤包膜完整者,倾向于局部切除;对肿瘤包膜不完整者,多考虑较为广泛的切除;④从部位来说,对左侧肝癌,以力求根治为原则,尽可能选用规则性半肝切除或左三叶切除。右侧肝癌一般做部分肝切除,不强求右半肝切除。位于中肝叶或肝门区肿瘤,在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可考虑改良的中肝叶切除术。小肝癌切除疗效最好,5年生存率63.8%,10年生存率46.8%,不能切除肝癌缩小后切除获得60。8%5年生存率;可切除大肝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40%。
  2.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肝癌的主要适应症是:合并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如为小肝癌则可望根治;主瘤切除后,余肝或切缘有残癌者;复发性肝癌,因余肝不多,切除后可能失代偿者;个别病例,冷冻治疗做为综合治疗的第1步手术,待肿瘤缩小后做二期切除。对肝功能明显损害,已有明显黄疸、腹水、远处转移者;或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或全身情况差,恶病质者;不能耐受手术探查者,均是冷冻治疗的禁忌症。冷冻方法为剖腹显露肝癌,对位于表浅的肿瘤采用冷冻头接触冷冻,对位于深部的肿瘤可在B超监测下插入贯穿冷冻。以液氮做为冷冻剂,冷冻温度在一80一一180"(2之间,单次冷冻一般为15分钟,对癌块较大者采用分区重复冷冻,务使冷冻区覆盖全部癌块。
  3.高功率激光治疗 激光能切割和汽化肿瘤组织,原理是其对生物组织具有热、压、光和电磁场效应,从而使蛋白质变性、分解、凝固坏死或汽化、炭化等,达到有选择地破坏肿瘤组织之目的。目前主要用连续波高功率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掺钕亿铝石榴石(Nd:YAG)固体激光器或Nd:YA(;激光刀。最近还有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将激光纤维插入瘤体内治疗肝癌,与前两者比较,其优点是所需功率低、勿须剖腹、可反复多次治疗、安全简便,效果优于瘤内注射乙醇。
  4。微波治疗 其原理是生物组织被微波照射后,导致组织细胞内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振荡,相邻分子频频摩擦产生热能,从而使组织凝固、坏死;可选择性地破坏肿瘤。方法是剖腹暴露患肝,将微波针插入瘤体内,每针间距!Cln,使之形成一条热凝固带,通常每根针每次5()一100W,持续20—40秒C/然后用电刀或手术刀沿凝固带纵线逐层切开肝实质,切除肝叶。亦有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插入微波针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不用剖腹,安全简便,扩大了微波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
  5.经手术肝血管结扎与插管
  (!)肝动脉结扎(HAL) 肝癌血供主要来源于肝动脉系统,HAL能使肝癌血流减少90%一95%,而正常肝实质仅减少35%,从而导致肝癌坏死、缩小。但由于侧支循环常在HAL术后4—6周过早建立,残余的癌细胞又获血供而继续生长,因而疗效是暂时的,罕见有长期生存者。
  (2)肝动脉插管(HAI) 经肝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能高浓度、大剂量、低毒性、有选择和持续定量地进入肿瘤组织,从而提高抗癌效果。其适应症较广,对不能切除肝癌,做为肝切除准备,或肝癌切除后余肝有残癌者,或肿瘤切除后为预防复发均可做HAI,只要病人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或无恶液质。HAl疗效优于卧L。
  (3)肝动脉插管合并结扎。H/\L合并HAⅡ疗效优于单用卧L或HAl。如HAL+HAⅡ+综合治疗则为部分不能切除肝癌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命甚或病灶切除的希望。 . .
   6.肝移植 肝移植术已步出临床试用阶段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常规有效的方法+使预后改观,5年存活率已有明显提高,少数病例有达到根治的可能。原则上不播散的肝恶性肿瘤,经现有的所有疗法不能治愈,预计在短期内无法避免死亡者,均是肝移植的适应症。临床上应该尽量选择小肝癌,或临床分期早的肝癌,以及生物特性较好的肝癌如纤维板层肝癌以及结合术前、术中、术后化疗的肝癌做肝移植。
  7.经肝血管介入治疗 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之一,是不宜手术治疗肝癌的最好方法,能明显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一些病人肿瘤缩小可获得二期切除治疗的机会,少数病人可达到治愈。其机制是将供应肿瘤的肝动脉支栓塞,即可导致肿瘤结节大部坏死,如同时栓塞门静脉,阻断癌周门脉供血则有协同治疗作用。栓塞途径:①经皮股动脉栓塞(7AE);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插管(PVE)或手术经回结肠静脉插管进入肝内门静脉支内则更安全可靠。栓塞剂常采用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及碎块。
  8。超声导引下瘤内注射无水酒精 其原理是无水酒精对人体组织、细胞产生蛋白质凝固、脱水以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三大作用,从而减少癌肿的血供,促使癌细胞死亡。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以因为合并其他情况不能手术的<3cm的单个癌结节效果最好,而对>5cm的多发性癌结节,仅能起姑息治疗作用。亦可用于转移性肝癌中。一般小肝癌每次注入量2—5ml,大肝癌每次注入30ml以下,最多不超过50ml/'~。通常每周注射2—3次为1疗程。
  9.放射治疗 肝癌有一定的放射敏感性,其敏感度相当于低分化鳞癌。放射治疗对癌肿的控制、症状的改善(如60%一80%的患者肝痛可缓解,缓解时间达6—8月)、生存率的提高均有价值,与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使肝癌的预后改观。腹水、黄疸未能控制,肝功能恢复正常前及肝癌合并严重并发症为放射治疗的禁忌症。局限照射仅适用于不大的癌肿,如放射野超过12cm X 12cm,副作用就增大,因此一般只适用于癌灶仅10cm x 10cm大小者。对较大的癌灶或多处癌灶,可采用移动条野放射。
局限野每次每野照射2.5二3(如。一般每周照射5天,每天照射1次,肿瘤总量或肝中平面量达25(;y以上。还可采用放射性核素进行内放射治疗,现多用植入性动脉泵,在泵内注入核素。
  10。导向治疗 即借助高度特异的亲肿瘤物质做为载体,以有细胞毒作用的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毒素等做为弹头,依靠载体的特异性和对肿瘤的亲和力将弹头物质尽量集中于肿瘤细胞,发挥稳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宿主毒害甚小的治疗方法。肝癌的导向治疗常以AFP,酸性铁蛋白、CEA、。.一AT和凝集素做为肿瘤标记物,以抗AFP单抗或多抗、抗铁蛋白抗体、抗人肝癌细胞株单抗等做为载体,以放射性核素和化疗药物做为弹头。肝癌导向治疗可使肿瘤缓解以及肿瘤缩小后获:二期切除,降低
肝癌患者的AFP值,并使3年、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免疫治疗 肝癌的免疫治疗以前曾先后试用肝癌瘤苗、胚肝细胞、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胸腺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左旋咪唑等,但单独应用大多未获显著疗效,而白介素一2、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LAK细胞、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诱导分化剂及肝癌的基因治疗仍在研究探索中。一般认为,肝癌的免疫治疗宜用于根治术后或放疔、化疗间歇期的辅助治疗,以期有助于预防复发或延长生存期。
  12.化学治疗 肝癌由于大多合并肝硬化,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差,疗效常令人失望。然而,肝癌能做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少,对放疗亦多不敏感,故多数病例仍有赖于化疗等药物疗法。 .
  (1)全身化疗 包括静脉、肌肉注射与口服等;肝癌的化疗缓解率很低,常用方案有:①MUF7方案:MMC 4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UPT 4片,.口服,每日3次。6周为!疗程。②MAF方案:MMC 8mg/m2,静脉注射,第]天;ADM 30mg/m2,静脉注射。第7天;5一Fu 500mg/m2,静脉滴注,第!一8天。每3周为1周期,3周期为!疗程。③MeF方案:Me—CCNU 150rag/m2,口服,第l天;5.Fu 325mgA/,静脉滴注,第\一5天,第36—40天,10周为!周期,可重复使用。
  (2)肝动脉内化疗灌注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灌注化疗: 目前多与栓塞治疗合用(十ACE),即化疗栓塞,甚至被认为是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案,疗效明显优于全身化疗。每月1次。术中肝动脉植管:皮下埋置化疗药泵,术后间断化疗,可每周1—2次。目前多与肝动脉结扎同时进行,疗效更好。
  常用化疗方案:ADM 10mg+CBIX;A 100rag+MMC 4mg+5一FU 100rag。
  (3)化疗药物瘤内注射 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可在术中或在体外B超引导下行瘤内化疗药物注射。常用ADM、MMC等药物。
  (4)导向化疗 导向化疗选择性强,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但目前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可用ADM、MMC、PDD、5一Fu等与AFP抗体联合治疗。 .
  九、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癌早期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但临床上仍以中晚期病人居多,能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仍是极少数,约为5%一]O%,而且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的转移、复发率甚高;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近年来应用最多的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或放疗使肿瘤缩小,然后再争取二期切除,故放、化疗在肝癌的治疗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这些疗法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损伤肝组织或其他组织,影响治疗的顺利完成及远期疗效,况且肝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亦不是很高。目
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据有关统计,中西医结合组(放疗、化疗+中药)的疗程完成率在70%一90%之间,而单纯放化疗组的疗程完成率为50%一7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中西医结合组的放化疗副反应也明显轻于单纯放化疗组,生命质量亦以中西医结合组为优。因此,中医药治疗有计划地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较JlO~,N地完成疗程,提高远期疗效。
  1.中医药与手术治疗结合 手术切除能迅速降低肿瘤负荷,仅适用于早期或部分中期患者。肝癌患者80%以上合并肝硬化,手术创伤则加重了肝损害,使肝癌术后并发症高居不下,直接影响着根治性切除的质和量,故术后复发转移甚多,亦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实施。中医药与手术综合治疗,包括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大有可为,可改善肝功能及患者全身情况,增强机体应激能力,为手术切除做准备;并可促进机体的恢复,改善或减轻手术后的某些不良反应,为放化疗创造良好
条件。而且手术恢复后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还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疗效。
  如术前应用参芪注射液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患者末梢血中酯酶含量高的T细胞数及T细胞总数,增强细胞免疫能力。有报道肝癌患者术前应用喜树碱混悬剂静脉注射,手术切除率提高到50.4%,!年生存率达7().3%,提示喜树碱混悬剂有利于瘤体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王声球对1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除用保肝利尿药外,还根据不同辨证分型于手术前后进行中医治疗。结果显示,原来肝功能Child分级(:级8例中2例转为A级,5例转为B级,。1例仍为C级;原Child B级患者
6例均转为A级。并认为中药作用为:促进门静脉循环,清除肠道水肿,增强肝内形成凝血酶原的能力;减少因长期使用西药利尿剂引起的氮质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诱发肝性脑病的副作用;减少胆汁瘀积;增强全身抵抗力,与抗生素合用能明显增强抗菌能力,减轻抗生素的副反应。亦有人根据患者术后的虚实状态,分别施予六君子汤或通腑冲剂(由太子参、厚朴、枳壳、广木香、姜半夏、白芍、防风、黄芪、莱菔子、生大黄等组成),认为前方可促使胃肠功能恢复,增进食欲和精神体力;而后方
可增强肠道顺行性蠕动力,加速术后患者排气、排便。 ,
  2.中医药与放射治疗结合 除了手术切除外,其他姑息疗法很难使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放疗只适用于病灶局限,并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部分肿瘤细胞,特别是乏氧细胞对放射线不敏感,以及射线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从而影响放疗效果。某些中药能增加放射敏感性、防治放射毒副反应,并具有提高骨髓造血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放疔的疗效,为肝癌患者长期生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大白鼠Walker抑瘤实验中,田三七加照射组的肿瘤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临床观察结果相同,表明田三七可能对电离辐射的灭癌效应起增强作用。川红注射液减少了原发灶消失所需的放射剂量,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可能与川芎、红花具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作用有关。血流量的增加川芎为143%,红花为142%;血管阻力减低值,川芎为59.o%,红花为45.6%。说明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破坏肿瘤组织周围和内部纤维蛋白的聚集,从而改善乏氧细胞的乏氧状态,增加放射敏感性。实验还证实,放射与健脾理气药同用对裸小鼠人体肝癌抑制率最高,对癌细胞对数杀灭率也最大,小鼠生存期最长。健脾理气中药还可纠正荷瘤小鼠的高血粘状态,而且发现放射和四君子汤作用于不同的癌细胞周期。
  临床上,于尔辛等采用放射治疗和以四君子汤为主的中药综合疗法治疗228例中期大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2.97%,中位生存期为53.4个月,其疗效与肝癌切除相似。而放疔与非四君子汤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14.48%,中位生存期仅¨.]个月,两组差异十分显著,提示四君子汤加减对放射治疗肝癌有增敏作用。郑氏等进而观察!()例巨大肝癌患者,术前放疗加健脾理气中药枳实消痞汤、香砂六君子汤或肝复乐治疗,结果肿瘤最大径由!l一15cm缩小为6—8cm,随后进行了二步切除术,无手术死亡者,未见术后严重并发症。肝切除术后6个月肝癌复发死亡2例,生存1年8例,3年5例,5年3例,7年2例,10年]例,远期效果良好。认为健脾理气中药配合放疗叮减轻放疗的副作用,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有抑癌、放射增敏作用,并可提高肝脏的放射耐受量,确能增加疗效。黄氏报道28例生存!O年以上的肝癌患者,其中有3例是经剖腹探查证实肝癌无法切除,术后用“,(\,放疗,同时应用中药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并H有I例已生存了l了年仍健在。中药加放疗治疗肝癌切除术后残留或复发也有一定疗效,如林氏等应用中药或中药结合放化疗治疗1 10例,结果I、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8%、33.82%、16%,中药治疗原则健脾扶正、防止毒副反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化疗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一般认为,目前各种化疔药物全身应用对肝癌疗效不佳,而珏肝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常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中医药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消除化疗期间常有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和血象的异常变化;化疗间隙应用中药叮改善患者体质,为下一次化疗奠定基础;化疗后应用中药可巩固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实验表明,中医药对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化疗加中药对小鼠的HAC肿瘤较之单纯化疗和单纯中药组有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且可使免疫活性细胞如NK细胞恢复正常,小鼠的体重亦有增加。其他如茯苓提取物与环磷酰胺同用,对动物肿瘤的抑制率较单用环磷酰胺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羟基喜树碱与活血复方、海藻酸钠、丹参等组成治疗方案,对小鼠艾氏腹水癌较单用有较明显的抑瘤作用。六味注射液(白英、龙葵、蛇莓、丹参、当归、郁金)叮明显增强环磷酰胺对动物肿瘤的疗效。健脾益肾冲剂(党参、广]术、枸杞广、女贞子、菟丝子、破故纸等组成)勺环磷酰胺合用可增加疗效,单用为26.8‘N),合用为51.20/,,(/,<0.05);增加对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淋巴结转移率合用组为25%,对照组为55%(/’<0.05);减少环磷酰胺的毒性,环磷酰胺用量为4mg寸,小鼠死亡率50%,加中药组12.5%(/,<0.05).中约还能减轻化疔毒副作用,如升血汤(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等)能减轻化疔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改善体质,保护和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特别是正王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辅助性丁细胞的比值,提高NK细胞的结合和杀伤活性,防治化疔药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脾虚肿瘤病人的小肠吸收功能,调节胃肠排空运动,降低脾虚肿瘤病人唾液中slgA含量等。
  胡滨等采用健脾理气方法为主合并阿霉素治疗16例晚期肝癌,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8例,恶化3例,缓解率为31.1%;治疗后生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3年,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2‘H)、50%、12.5%,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郁存仁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提高肝癌疗效的重途径,对Ⅱ期肝癌,中药的疗效较化疗为优。例如噻替派、5一Fu、AT素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9%、9.9%和7.!%;喜树碱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13.6%;而中药治疗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
38.7%;中药加小剂量化疗(5一F。)患者1年生存率为45.6%;未经治疗的Ⅱ期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仅为2%。以中位生存期比较,5一Fu为1.5个月,ADM为3—8个月,未经治疗者3个月,中药治疗者10个月。雷氏等用AT素合并中药治疗324例Ⅱ、Ⅲ期肝癌患者,结果显示,此疗法可以延长生存期,使癌灶缩小或者消失,并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及明显的止痛作用。上述观察表明,在化疗同时辅以中药治疗十分必要,中药配合适宜的化疗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4.中医药与免疫治疗 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已被多方证实,肝癌的生物治疗也方兴未艾。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本身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符合现代生物疗法的原则和要求,中药与免疫治疗结合,可能提高其效果,为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道路。
  近年一些实验提示,中药黄芪、小柴胡汤之类有增强I.AK细胞活性的作用。樊永平等报道,健脾金丹(主要由党参、白术、柴胡、枳实、白芍、甘草、五味子等组成)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表现在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IL一1和IL一2活性明显增强,并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上述指标及体重、胸腺和脾指数均有显著的恢复。赵氏等报道生脉散加黄芪能明显提高LA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陈凯等证实扶正抗癌液(由西洋参、刺五加、天冬、蟾酥、土贝母等组成)对移植瘤S.H()小鼠NK细胞和lL 2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并能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
  5.中医药与介入治疗 目前,介入治疗被公认为是中晚期肝癌最有效的姑息疗法,已取代放射治疗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疗法,为争取缩小肿瘤,二期切除肝癌提供了重要手段。但TACE等虽有效却损肝,治疗后可致肝硬化加重,肝功能损害,而且有约25.8%一50.9%合并栓塞后综合征,出现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由于常选用碘油加化疗药模式,亦不可避免化疗毒性反应。局部治疗也已成为实体瘤治疗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或化疗药注射主要适用于不能切除的小
肝癌,但过量则易发生酒精中毒或化疗毒性反应,使用剂量受限制而影响其疗效。采用中药制剂注入肝癌内或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既能发挥治疗效应,又可避免或减轻上述毒副反应,因而扩大了治疗肝癌的适应症,其疗效和西医.FACE相似,有的还优于‘FACE。故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冯敢生等1985年首先报道使用中药白及粉做为血管栓塞剂进行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证明白及是较好的血管栓塞剂,其栓塞完全,能均匀栓塞动脉主干及外周分支,并有止血和抗肿瘤作用.,之后:他们继续使用白及粉进行肝动脉栓塞,实验表明白及粉可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癌。郑传胜等在用白及栓塞肝动脉的基础上,用白及胶栓塞猪肝动脉,其主要栓塞末梢小血管,四周大部分血管无再通,病理检查肝脏有水变性,未见坏死及炎细胞浸润。认为白及胶是较理想的中效外周性血管栓塞剂。刘莉等应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裸鼠人肝癌局部注射抗癌中药制剂(肝康宁、华蟾素组)治疗的肝癌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经局部治疗后的DNA相对含水量均下降(由22.57降到16.13、15.86),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改变为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冯晓灵等用大蒜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葫芦素制成的肝复康注射液对小鼠肝癌进行瘤体内注射,结果可见癌组织大片坏死,显示多量纤维组织增生,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瘤体变化及AF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和丝裂霉素相似。
  近几年来,国内对中药微球进行了实验研究,已进行了华蟾酥精微球、羟基喜树碱微球和莪术醇微球的研制和动物实验。范健等用华蟾酥精球栓塞大鼠肝动脉,结果表明:药物微球栓塞肝动脉的同时,可在肝内逐步释放华蟾酥精,使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董生等用羟基喜树碱明胶微球从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并与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羟基喜树碱、空白明胶微球者比较。结果表明:羟基喜树碱明胶微球治疗大鼠肝癌的疗效明显高于羟基喜树碱单纯灌注和空白微球单纯栓塞,治疗后可见肿瘤坏死更广泛、更彻底,且动物生存期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十、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肝癌并发症多复杂、凶险、危急,应以西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癌病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病常很突然,死亡率极高,并常可导致肝功能迅速恶化而诱发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故能否有效地控制出血直接关系到肝癌的治疗或病人带瘤生存时间。由于病情危急,可按上消化道出血西医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保肝、降低门静脉压、预防肝性脑病。应用各种中西药物止血及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等,病情和条件允许者可采用各种断流止血手术。中药可选用:
  <1)生大黄粉、白及、三七粉各等份研末,每次3—6g,加少许术伴成糊状吞服,每日2—3次。
  (2)云南白药!g,每日4次,吞服。
  (3)太子参、紫草、.仙鹤草、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2g,陈皮6g,白及末lOg(冲服),三七粉3g(冲服),墨莲草18g。每日1剂,水煎至200—300ral,分3次服,不能口服改为鼻饲,7天为!疗程.可连用2个疗程。黄氏以此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9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14例患者做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8.93%,对照组总有效率57.13%(P<0.05);止血时间治疗组3h一6天,平均2。5天,对照组8h一9天,平均5天;发生并发症例数治疗组亦少于对照组。P<0.05。
  2。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癌灶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最凶险的并发症,为原发性肝癌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生率为2.5%一20%不等。除极少数包膜下破裂外,通常难以自止,且多数出血量大。治疗原则是积极防治休克,给予输血、吸氧、补液、保肝及腹带压迫包扎肝区。应用止血药等。同时密切观察和监测生命体征,立即禁食,平卧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活动,注意保暖,在抗休克同时,通过腹腔穿刺、超声或C丁等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有手术指征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肝切除、肝动脉结扎或填塞止血术。
  3。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在晚期肝癌或肝癌伴严重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中多见。临床上以机体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病情重,预后差。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治疗,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并处理引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如及时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等,积极保肝治疗,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肝性脑病属中医学“昏迷”范畴,其中有邪蔽清窍与神明不守之分。前者属实,如痰浊、痰血、邪热阻蔽清窍,致阴阳逆乱,神明被蒙而致昏迷,即为闭证;后者属虚,如气血虚耗,阴阳衰竭,不相维系,清窍失养,神无所倚而致昏迷,属脱证范畴;但也有虚实夹杂者,如痰浊壅盛,内蒙清窍,兼气血耗散,神不守舍,以致内闭外脱的昏迷。辨证治疗首先应分清闭证和脱证,若湿浊蒙闭,治宜益气祛痰,化浊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送服苏合香丸;若毒火攻心,治宜清心开窍,泄热护阴,方用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若阴虚阳亢,治宜凉肝熄风,开窍醒神,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送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若阴阳俱虚,治宜益气回阳,开窍醒神,方用参附龙牡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并服苏合香丸。在辨证时,又当掌握闭脱的主次,如以闭证为主而兼见脱证,应以祛邪开窍为主,兼以扶正而不伤正;若以脱证为主而兼见闭证者,应以扶正固脱为主,兼以祛邪,或待阳气来复之后;再予祛邪.,
  (])紫雪丹 每次3—6g,每日2—3次,适用于高热、抽搐、昏迷者。
  (2)安宫牛黄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或开水化后鼻饲。
  (3)清开灵注射液 每次60—80ml,加入5%一10%葡萄糖液500ral中静脉滴注,每日1一2次。
  (4)醒脑静注射液 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一2次。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醒神退热,凉血活血,行气止痛。
  (5)中药灌肠 为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疗效,多以大黄或大承气汤化裁,有泄热通便、荡涤胃肠、活血行滞、推陈出新作用。如刘氏以生大黄15g(后下).煅牡蛎45g(先煎)、槐花20g、熟附子lOg,加水煎取浓缩液150ml,每晚睡前直肠高位保留灌肠,共治疗本病63例,总有效率88.9%。嵇氏用大承气汤滴肛治疗38例,总有效率92.1%。陈氏自制直肠净化液(含黄芪、大黄、丹参、红花、海藻、蒲公英),每次250ml,每日2次,保留灌肠,治疗晚期肝癌87例,亦取得较好疗效。
  4.肝肾综合征 是由严重肝病晚期并发的功能性肾衰竭,尤其是弥漫型肝癌晚期发生率较高,多在肝癌病程中大量抽腹水、消化道大出血、感染或低蛋白血症时诱发,预后极差。西医治疗应停用一切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及可诱发氮质血症的药物,控制各种感染,改善肝功能,补充血容量,并注意给予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静脉注射高渗糖以保证足够热量,以及多维生素饮食、血液透析等。中医治疗可选用以下方药。
  (1)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日!次。
  (2)中药灌肠 大黄45g(后下),黄芩20g,槐花15g,白头翁30g,苏叶]5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取汁150ml~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或用中成药尿毒灵,每次1瓶,每日1次,保留灌肠以清热解毒、.泻浊通腑、降低血氨和尿素氮。
  5.肝癌疼痛 中晚期肝癌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者约占80%,也是中晚期患者常见而且最难控制的并发症,有效的抗癌治疗能显著缓解肝区疼痛,有报道认为肝动脉插管化学栓塞的止痛率达50%一70%。抗癌治疗还包括:肝区局部外放射、LAK细胞治疗等。西医药物治疗则应按三阶梯止痛疗法的原则进行。此外,非药物镇痛法如分散注意力、催眠、松弛、生物反馈、音乐疗法及机械支持等多种方法均被证明能减轻癌性疼痛。但对于晚期剧烈疼痛的病人,随着吗啡用量的增加,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便秘、尿潴留等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硬膜外插管定期注入麻醉剂者。故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止痛疗法越来越受重视,疗效亦较好,副作用小。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内蕴化火而致血脉壅塞,不通则痛,中医药治疗方面可内服和外治。
  (!)四步止痛治疗 刘鲁明报道以中医为主的四步梯级止痛疗法治疗169例中晚期肝癌疼痛获得满意的疗效。具体方法为所有病人均先给予中医辨证论治,把肝癌痛分为脾虚、气滞、湿热、阴虚、郁热、瘀血6型。脾虚型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气滞型选用枳实消痞汤、四磨饮子;湿热型选用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阴虚型选用一贯煎,杞菊地黄丸;郁热型选用丹栀逍遥散;瘀血型选用失笑散、少腹逐瘀汤。如果治疗后仍有疼痛或骤发疼痛,给予其他中医疗法如蟾酥膏或麝香止痛膏外敷痛点,针刺,穴位注射,气功治疗等,此为一梯级治疗。疼痛如未完全缓解,加用中、小剂量的消炎痛(口服75mg/24h或栓剂塞肛100—200mg/24h),为二梯级治疗。疼痛持续存在,再加大消炎痛剂量(塞肛>300mg/24h)或加用水杨酸类止痛剂,为三梯级治疗。在应用上述方法后,疼痛难以缓解或缓解时间短暂,方给予吗啡类止痛剂,为四梯级治疗。169例中晚期肝癌疼痛按上述四步梯级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加消炎痛治疗者有效率46.1%,如加用消炎痛及水杨酸制剂,可使93.5%的患者疼痛缓解;单纯中医治疗工级疼痛缓解率为100%,1I级疼痛缓解率为76.9%。该治疗方法颇具特色,设计严谨合理,采用了中西医结合和多种中医疗法,包括内服、外治、针刺、穴位注射、气功等,与目前西医的阶梯疗法比较,有使用方便、有效、副作用少等特点,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2)吴志全等曾经试用单剂少量吗啡(2mg)硬膜外注入,结合应用中药生黄芪、麦冬、延胡索、当归和半夏或耳针(取心、肺和神门穴),结果收到满意的效果,便秘和尿潴留明显减少。由于吗啡用量小,呼吸抑制也不曾出现。
  其他如黄氏用蟾酥注射液注射肝内治疗癌痛,除瘤体缩小外,疼痛也缓解。外治法更多用于肝癌疼痛,段氏用肝外一号方(雄黄、明矾、青黛、皮硝、乳香、没药各60g,血竭、冰片lOg,共研细末,用醋或猪胆汁各半调成糊状)外敷,每次30一60g,每天1次,可使肝癌剧痛者缓解。谢氏用蟾酥l0g、冰片lOg、麝香3g溶于60%酒精擦于局部,有明显的止痛作用。郭氏用抗癌止痛膏治疗103例肝癌疼痛,结果显效58例,有效3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3%,一般敷药2小时后见效,2天后疼痛明显减轻。针刺亦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如熊氏取主穴:肝炎点(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寸处)、双足三里,配穴取双阳陵泉、期门、章门、三阴交。一般只用1个主穴,每次只用2—3个穴位,缓慢进针,肝区穴位进针不宜深,切忌提插。可留针30分钟,每隔5一10分钟震刮针柄1次,亦可长时间留针。每日针刺!一2次,次日不重复用前穴。一般进针后疼痛渐止,止痛维持时间可达10余小时,再发疼痛时针刺止痛效果亦佳,留针时间长者止痛效果更佳。以此法治疗肝癌痛1 l例均获较好的止痛效果。
  5。肝癌发热,癌性发热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其原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通常所称的癌热即指后者,西药多用消炎痛之类,但副作用大,肝癌患者往往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背景,容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不宜长期服用。建议采用肛塞,剂量为50mg,每天2—3次。感染性发热应积极寻找感染源,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此外,积极有效的抗癌治疗常可控制癌热。值得注意的是,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由于肝肿瘤血供被阻断,肿瘤坏死吸收,可导致病人持续发热,此时可按非感染时发热处理。.
  肝癌发热病情顽固且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常可奏效,而且副作用少。李氏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68例癌热患者,分为阴虚血瘀、热毒血瘀、单纯瘀血3型,有效率达86%。许氏以金牛煎治疗恶性肿瘤发热,方由银花15g、水牛角40g、山慈菇30g、三叶青30g干蟾皮12g等]0味药组成,水煎日服2次,总有效率达8L.3%,优于做为对照的消炎痛组、地塞米松组和氨基比林组。王氏辨证治疗癌热70例,分为气虚型、阴虚型、血瘀型、毒热型,分别以补中益气汤、增液汤;血府逐瘀汤、清瘟败毒饮等为基本方,连续服药7—10天,结果显效2l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57%。
  6.肝癌腹水 腹水是肝癌术后或肝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细胞损害、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往往提示病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具有顽固、量大、反复等特点。西医治疗应注意保肝、限制水钠、摄人、增加水钠排出、积极治疗各种加重肝损害的并发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腹水影响呼吸功能时,可考虑腹腔穿刺排放腹水。其他治疗尚有腹水浓缩回输、腹腔一颈静脉分流术及腹腔内化疗。腹腔内化疗可减少腹水形成,对于血性腹水尤为明显,可于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卡铂、白细胞介素一2等,有效率可达85%以上。
  中医治疗常用健脾活血利水法,并可用中药外敷。应注意慎用峻下逐水药,以免戕伤正气,加重病情。如胡氏曾以犀角地黄汤合通关散加减治疗肝癌腹水(犀角、生地、仙鹤草、茅根、芦根各30g,丹皮、肉桂、知母、黄柏各15g,木香、大腹皮各9g)疗效较好。李氏用中药外敷法治疗癌性腹水(生黄芪、苡仁、牵牛子、莪术、桃仁、红花,热证加黄芩、防己,寒证加桂枝、猪苓)取得较好的效果。林氏用扶正软坚利水治疗肝癌腹水22例,近期腹水消退16例,有效率达72.7%。 .
     [研究述评]
  (1)中医药治疗肝癌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80%以上的患者都接受过不同疗程的中医治疗,对晚期肝癌讲,中医药常常做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而且,中医药治疗肝癌有一定疗效,适用于各型、各期的肝癌患者,为多方法、多途径征服肝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望改善症状和体征,控制或缩小肿瘤,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中医中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察及辨证论治为主导,通常采用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治本与治标、内治与外治及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注意保护胃气、守方常服。整体治疗是重要的,它着眼于调整患者机体的整体情况,可以起到改善生存质量、改善症状、改善肝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肿、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对于肝癌来说,仅有整体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外治和局部治疗,即针对肝部癌肿的治疗。传统的外治方式,对肝癌有改善症状作用。但对癌灶本身影响不大。故需要改善外治和局部治疗方式,以及结合现代的抗癌治疗,如中药介入治疗,这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多于中晚期肝癌,可变大肝癌为小肝癌,争取手术,或提高生命质量。早期肝癌是以手术局部切除为首选,但手术前后结合中医治疗,对改善手术创伤、全身功能失衡和消化失司、减少氨血症、防止复发、提高5年生存率均有积极意义。对不能切除者,中药与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相结合,在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方面亦具有重要作用。
  (3)随着中药介入治疗的开展,中医药已不只是单纯起减毒增效、辅助西医治疗的作用,变为可充当临床治疗的主角,这些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了新的深度。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在于: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生存质量,稳定瘤体生长,肿瘤缩小却不显著。而中药介入治疗能明显缩小肿块,又无化疗药、无水酒精之副作用,但它仍是一种局部治疗,相当于中医攻积祛邪疗法。癌肿则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其病机关键在于正虚瘀结,若能与中医辨证治疗,尤其是与健脾理气法等扶正为主治疗结合,疗效可望进一步提高。因此,中药介入治疗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临床研究的热点。
  (4)在辨证施治方面,由于肝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迄今仍未建立起统一的辨证标准,但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是肝癌病变过程中的基本病证,治疗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养阴益气为法的观点,已为多数医生所接受。因为脾虚是肝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病理基础,并且贯穿于整个肝癌过程,所以必须牢牢抓住脾虚这个关键环节,故而健脾理气法也就成为中医治疗肝癌的根本大法。
  (5)中药预防肝癌及中药治疗与肝癌密切相关的疾病,如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已显示出可喜的苗头,应当深入发掘,加强临床方面的研究,加以提高。
  (6)中医药治疗肝癌前景可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机制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中医诊断、分型、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客观指标,影响了中医药在治疗肝癌中的发展。新近颁布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正式提出了肝癌病名和诊断标准,以及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有助于规范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完善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今后,应探讨更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加强临床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继续深入探讨不同阶段的证治规律,精心筛选验证可靠有效的方剂和药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医防治肝癌的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