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下垂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胃 下 垂

  胃下垂指在站立位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切角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者而言。本病多见于瘦长体形的人.妇女生育多者为多见。此外.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者及卧床少动者也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较重者胃脘隐痛、腹胀,食后更甚.消化不良,厌食、恶心.消瘦乏力.嗳气。便秘或溏,矢气,腹部有重坠感,蜷卧或以手托腹部则感舒适,胀痛以立位较重.卧位时即减轻或消失,劳累加重。久病后可见心烦失眠、焦躁。心悸. 眩晕,血压低等症状。兼有其他内脏下垂表现.肌肉松弛无力.腹部膨隆,腹部张力极弱,常有振水声.脉沉细或细弱无力,舌淡或暗淡,苔薄白。
  并发症:偶可发生胃扩张和胃扭转,以及心,肝、脾,肾下垂。
  [诊断要点]
  ①瘦长体形的人.肌肉松弛无力。
  ②腹部有下坠感,食后或劳累加重.腹胀以平卧减轻,立时加重为特点,腹部有振水声.
   ③X线钡餐透视表现:胃小弯角叨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胃张力低,蠕动无力.常合并胃潴留。
  ④光学纤维镜检查。
  ⑤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以下1—5厘米为轻度. 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病机分析]
  胃下垂一病,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有一定认识.如《灵枢.本脏篇》曾记载“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说明肌肉无力,对内脏无撑托能力而下垂。本世纪70年代以前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因脾胃为中气之本.脾主肌肉而司运化.脾虚运化失常.中气升举无力,因而发生下坠。但按中虚下陷辨治疗效有限.追溯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如长期饮食失调.七情内伤.劳倦过度及久病虚弱脾胃虚损.均可使中气下陷,升降失常而致胃膈韧带,胃肝韧带及腹壁肌肉松弛.无力撑托胃体而下垂.这与古籍说。肉胭不坚者胃缓。之说是相符合的,胃缓者易出现胃下垂.近十多年来有关临床报道,认为胃下垂并非都属中气下陷.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各个病程阶段,也有虚实表现。有脾虚不运,气机阻滞的虚实夹杂之候;有在不同程度上血瘀络阻的表现或气血少而血液淤滞之候;有脾虚湿滞,化为痰饮,坠于胃体:或过食辛辣温热之物及误用辛温、香燥.升提之品致热伤胃阴.络脉失养.形成胃弛缓而下垂;或肝郁脾虚升降失常.或素体阳虚.脾胃阳气虚损.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而致本病。
  总之,胃下垂属本虚标实证,其本在气阴亏虚,升降无力.其标在气机郁滞,脾胃升降不利。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本病是山多脏腑多层次多功能失调所政。多为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之证.故纯朴,纯泻、纯温,纯清之法极少取效.往往需要数法同用.
  1气虚下陷证
  临床常见因劳倦伤脾.脾气下陷,表现为脘腹胀满、隐隐作痛.体重肢困,倦怠嗜卧,饮食无味,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治宜升阳举陷.常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或枳壳为基7卜方.方用黄芪,人参益气,升麻、柴胡升阳.白术,炙甘草健脾.陈皮、枳实行滞.当归和阴。近十余年来,又有不少新经验,如益气举陷汤:黄芪120克,防风3克、炒白术9克、炒枳实15克,煨葛根12克,山茱萸15克.水煎服(袁大仲经验),或用补中益气汤合小建中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李浩澎经验)。加味补中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加云苓、郁金、枳壳、山楂,鸡内金、山药,大枣..胃痛明显加延胡,肝脾下垂加鳖甲,合并溃疡加白芨、乌贼骨。经随访远期疗效满意.治疗本病108例,其中伴有肝下垂者38例。肝脾均下垂者5例,肾下垂者2例。经15"-60天后.治愈55例,显效27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7.29b.此外有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芍,木瓜,效果亦良好(吕少起经验).
  2。气虚血瘀证
  气为血帅,气虚无力.血液留滞而致瘀血;或因下垂而牵引压迫血管.致血流受阻而发生瘀滞。用萄在参、术、芪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之品.如莪术.川芎.桃仁、红花,生山楂等,既调和气血又开胃进食(黄柳华经验).本病因情志郁而化火或过食辛热之物,或误用辛温香燥升提之品等.以致邪热内炽,灼伤胃阴, 胃络失于濡养,血行涩滞而致血瘀,加之胃体儿.置的改变.牵引、扭曲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以及脏器之间的机械性挤压而致气血瘀滞者.治宜养阴活血。方用沙参、麦冬各15克,生地12克,玉竹、白芍、桃仁、枳壳。党参,当归各10克,红花、炙甘草各6克.治疗本病32例.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陈勇经验)。
  3.肝脾失调证
  因情志郁怒,肝郁气滞.伤脾克胃致脘腹胁痛、‘y仁急烦躁.暖气呃逆.脉弦细.治宜阔和肝脾,升阳和胃法。方用加味四逆散(柴胡、白芍、炒枳壳、鸡内金、黄芪,砂仁。生麦芽、甘草)。如有呃逆吞酸,恶心欲吐者加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有用疏肝益气法治疗胃下垂53例, 方药用补中益气汤去陈、 归加枳壳20克, 白芍,延胡、炒川栋、炒神曲.山楂、内金各10克。剑突下痛明显者加檀香15克;进甜食后腹胀加重,将党参改为太子参;恶寒喜热食加桂枝3克.干姜5克、饴糖15毫升;泛酸加白芨10克,黄连,吴萸各3克:肠鸣加泽泻5克。每剂煎两次.每次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将每次药液混合.分两次饭后服用。在53例疗效观察中,痊愈42例。有效9例.无效2例。疗效最长65天,最短10天。随访36人,其中3年以上未复发有29人.又年未复发7人(王荫龙经验)。
  4.脾胃阴虚证
  因久病伤及脾胃, 阳损及阴,脾胃失养.升降失调而致本病.偏于脾阴虚者.其症状见纳呆消瘦,皮肤干燥.脘痞不适。治宜滋养脾阴为主。药选怀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蜜、甘草、石斛等甘平濡润之品。或用人参固本汤(人参、熟地、生地、白芍、天冬,五味子、知母、陈皮,麦冬、炙甘草)。在滋养脾阴的同时.需少佐补气升提之品,如黄芪、炒枳壳、升麻等。如偏胃阴虚,症见饥而不欲食.干呕呃逆. 胃中灼热. 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和胃,约用石斛、沙参、生地、芦根、乌梅、花粉,玉竹。麦冬等。或用甘露饮(天麦冬、生熟地.黄芩、枳壳、茵陈,石斛、枇杷叶)。或用清燥养营汤(知母、花粉,当归.白芍、生地、陈皮、甘草、灯心草等)。
  5。饮邪内蓄证
  因肝郁脾虚,胃滞饮留.积湿生痰.痰饮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有形之积填积中宫.致脾不能升清. 胃不能降浊.肝不能疏泄,所以临床表现胃内有大量液体潴留.排空迟缓,张力低.胃有振水声。治疗若一味补正.邪气得助.正气反不能复.若单纯降胃疏肝,则有形之邪未得去除,无形之气徒伤无益。只有化饮降胃为主,佐以疏肝健脾.痰饮才得蠲除.气机易于疏通,脏真得养,正气易复。临床中在降泻蠲饮的同时,看正气强弱而定.或先攻后补,或功补兼施,或升降同用.方使邪去Ⅱ安.故不能一见胃下垂,不加辨证便投温补刀提之品,或不顾脾气如何即投降泻导滞,均不足取。所以治疗要顾护正气,免得痰饮去而复生。化饮调气法的基本方: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党参、大腹皮。先以汤剂,待症状显著改善后,改用煮散或研末吞服。曾以此力在临床观察40例,显效以上3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5%(王赞胜经验).如果胃部痞满,呃逆、有水声者,则宜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3克,枳实2克,陈皮3。5克,生姜4克)。如痞满不如前证.’有身体畏冷,有脱力感. 胃中有振水声,用人参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3 5克)。
  6。脾胃阳虚证
  如脾胃阳虚阴盛,证见脘腹胀满冷痛.喜热饮,喜温喜按,呕吐清水,食少腹泻,气短乏力,舌苔白滑.脉沉弱。治宜温胃健中、益气升阳,药选党参.干姜,砂仁.黄芪,白术等.方如健中温脾汤(党参,白术、干姜、白芍、升麻、炒枳壳.炙甘草).青海省中医院用升阳健脾法,自拟方(淡附片9—30克,炒白术9一15克,焦艾叶12—30克).治疗32例胃下垂.有效率75%。
   方中附子峻补元阳,温运脾肾,益火之源.因其大辛大热, 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以益火.为温里扶斗主要药.辅以焦艾叶温中和胃.加白术健脾益气,畅运中州.共奏升阳健脾之功.除上述外,临床亦常见到胃下垂引起胃脘痛,病情迁延日久,情绪不遂的。肝寒犯胃”,方用吴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吴茱萸、半夏,桔梗各10克,太子参,柴胡各12克,干姜、炒枳壳,鳖甲各6克.焦槟榔,肉桂各3克后下).
  7.脾虚夹滞证
  既有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胖等脾虚.症状,又见脘腹胀满,饭后加重,口苦或口酸,嗳气.舌苔黄腻等湿热阻滞的症状,治宜健脾和胃。常用朴姜半甘参汤(厚朴、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加减。
  王枝氏用自拟枳实参朴汤(白术20克,人参6克,茯苓12克,枳实、陈皮、半夏、厚朴、莱菔子、槟榔各lO克,砂仁、黄连。干姜各5克,炒麦芽15克,炙甘草3克).如果脾虚重用人参、白术,加黄芪15克.山药12克.减黄连、槟榔;如果胃热重用黄连,加焦栀子6克.若痞满者重用厚朴、莱菔子,槟榔。经用该方30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3例,无效1例,平均治愈时间73天.调补并用,、润燥兼施,治疗脾虚夹滞之胃下垂效果显著。 基本方:柴胡9克,白术,白芍,茯苓各12克.枳实,党参各15克,山药、黄芪各30克,生麦芽20克、炒葛根18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再根据病情加减用药:脾胃湿热加藿香,黄连;脾肾阳虚加制附子片.重用桂枝量;胃寒痛加高良姜;大便秘结加槟榔,麻仁;腹泻加肉豆蔻、五味子;泛恶口苦加左金丸:伴有出血加失笑散;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用本方治疗50例,治愈18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5(许永顺经验).
  8.外治法
  近十年来对胃下垂治疗途径,不仅内治取效.而且从外治亦达到满意疗效。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以自拟。升胃饼”(蓖麻子仁10克捣烂如泥,拌入升麻粉2克.制成直径2厘米,厚l厘米圆饼)外敷百会穴,用绷带或其它方法固定,令患者水平仰卧位.将盐水瓶(80。C热水灌入瓶中,塞紧橡皮盖)熨烫“升胃饼”,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休息一天后再重复使用.10天为l疗程。经治疗268例胃卜垂的观察,痊愈105例.显效70例.好转78例,无效15例.有用蓖麻子仁9895,五倍子2 9b制成药饼贴敷百会穴. 每日早晚在药饼上热熨10分钟.经治6I例,痊愈28例.好转18例,无效15例(陈得心经验)。方中升麻有提举清阳作用.二者制成膏并加温主要是取其药性的升浮.通过经络的通达,助进内脏肌肉收缩.起。牵引。作用。或用蓖麻子仁2份.五倍子l份共捣烂制成蓟团敷脐部,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早、中,晚各热熨一次, 4天更换一次,通常敷6次,治疗30例疗效较好。 (赵荫山经验).或用枳实、蓖麻子仁等量制成1095溶液,行离子透入疗法.每日一次,每次10---20分钟.15天为l疗程。
  针灸疗法:长粗针透刺法,此法近年来已成为最常用手法。用粗长针(一般长4—8寸).多选用上腹部腧穴沿皮透刺,并向一个方向搓针。形成滞针,然后用提拉针的手法,使胃部产生饱满抽紧感, 以起提胃作用。选穴以升胃(巾脘旁开4寸)为主,斜向神阙或气海.用刮针手法.其强度可根据病人体质及耐受程度而定.提针时令患者吸气。解放军94医院以升胃为主穴,以中脘、气海,足三里为配穴.将穴位分为两组:①升胃、中脘、足三里;②升胃,气海、足三里。两组轮流刺治.孙德福氏选用0.8一1.3毫米,9—12寸之粗长针.由升胃穴(右幽门穴).沿皮下经中脘,针尖刺向胃下极处.且用小弧度固定刮针手法.配合无痛穴(通里上工寸),内关,足三里、关元等穴以治疗伴发症。可提高疗效.经治224例.其中170例治愈,总有效率98.795.解放军303医院理疗科采用右承满透左天枢,行强刺激法.滞针后向上提拉,并辅以手压下腹部.从下向上推胃下极,共治50例全部有效.有采用巨阙穴沿皮透盲俞,共治315例.结有效率98.2田(孙德福经验)。有采用芒针治疗,能提高腹肌张力,增强胃肠蠕动,可起到升提阳气.培补中土的作用。其术采仰卧位从鸠尾穴进针皮下,两手协作.使针沿皮下缓慢边捻边进.到达所需深度时.右手将针缓慢提拔.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用。托胃。手法(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向上推移)以协助胃上升,病人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约皮下2公分时,将针再以逆时针方向捻转.然后左手拇指按压针尖,右手将针垂直重提3—5次出针.总时间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过20天后再行X线钡透复查.酌情决定第二次治疗。3次为一疗程.每25天治疗一次。经治42例,痊愈,显效,有效分别是15,12.1l例,无效3例(康中才经验)。
  针刺背俞穴法:.胃下垂不同症状表现,可选背部俞穴.用28号、30号1.5寸毫钎,取肝,胆、脾.胃俞,每日针l穴,自上而下反复应用,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根据患者体质情况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及针感。一般进钎1一1.5寸时患者自觉胃向上紧缩,当双侧针同有此感时,同时捻转20余次,稍停约半分钟.继续捻针1次起针.共治18例, 1个疗程(10次)后,治愈6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3例.
  双针刺建里穴法:殷晓明氏于建里穴同时刺入双针,先后进针到皮下2—3寸,有针感后,随即将双针提插数次.再留针20分钟。共治82例.总有率96.396.治愈率50呖。作者通过自身针刺,发现建里穴双针同时刺入后.针感特别强烈,肠鸣音亢进,全腹部有显著升提感.
  艾灸:取百会,足三里双穴,或取中脘、气海,关元三穴,用艾柱隔姜灸,每穴3—4壮为度.隔日灸1次(罗焕珍经验)。
  穴位注射疗法:近年来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采用10.O%的胃升液(黄芪,升麻等分)穴位注射治疗本病.选用足三里、胃俞或脾俞为主交替使用,每穴注射.3毫升。可根据症状配合针刺内关,中脘、三阴交、支沟等。每周6次. 1个月为一疗程.2—3个疗程后钡透复查。,共治142例,痊愈40例,显效56例,进步41例.无效5例.有效率96.7轴(王金奇经验). 胃下垂2—4厘米者,用维生素B,100毫克加10 95葡萄糖液至8毫升.取双侧脾俞,肾俞,足三里及胃上l(上脘和中脘穴之间中心点)四穴,每穴注射上药1毫升。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100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双侧脾俞、提托穴(髂前上棘内4寸下5分处)、健胃穴(足三里穴下5分处)、肾俞及中脘穴.每穴注射1毫升.快速进针,得气后速推药.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可重新注射.经46例疗效观察.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扩3例。穴位注射虽然简便易行,但要注意安全.避免损伤内脏。血管及神经等.
  埋线疗法: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陈佃夫用埋线疗法治疗本病.疗效较佳.选用穴位:提胃穴(双)、胃俞穴(双).用套管针。装大号肠线3 CIlI在局麻下,刺入穴位.将线推入留置.再用碘酊棉球遮盖针眼.胶布固定.每15天一次.用布卷压迫胃下极勒紧再行走活动。有的采用两组穴位交替埋入羊肠线.第一组:左肩井,脾俞、胃俞;第二组.右肩井、胃上透神阙、气海,足三里.每15天埋一次。共治80例,痊愈20例.总有效率97.595  (边文祥经验).
  推拿按摩与气功疗法:此法近年来逐渐普遍。其中自我推拿法能升举中气,健脾和胃,易学有效。其治疗手法有; 1、揉百会50---1C0次;2、擦大椎40--..60次;3.摩中脘80---150次;4.揉气海80一150次;5、擦章1'730-,~50次; 6、擦少腹40、60次;7、按摩脾俞、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8,点按胃俞;9、揉按肾俞;10,推拿内关,外关、合谷,.按阴陵泉,阳陵泉。再结合辨证按摩分型法,如脾胃虚寒型用补中益气.法:患者仰卧,医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揉中脘至巨阙4—5分钟。压放天枢3分钟,中指揉按气海2分钟.然后患者俯卧,医者以掌根或鱼际揉、压、搓、颤脾俞和胃俞5分钟(以腹部有微热感为度),以拇指揉按膈俞和足三里各1分钟。脾肾阳虚型用健脾固肾法:患者仰卧,医者掌根逆肠道走行方向推、揉,按、压数遍。然后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搓肾俞和八髅至腹部发热为度。上二法各行4—5分钟后,按揉大肠俞、百会.公孙.内关各1—2分钟。15天为一疗程.平均治疗3—4个疗程后治愈3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吴振亭经验)。推拿腹部中脘、下脘、石门、天枢,背部脾俞,胃俞,胃仓,下肢部足三里、丰隆。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30例,痊愈1s例,基本痊愈9例,好转5例(黄定泰经验)+扬光在气功站桩式的基础上,结各引导,两手心朝上。指尖相对,放在肚脐上,随吸气上升至心口,同时意想手托胃一齐上升,呼气时两手下降.意念放松,气沉丹田.一般每天练功2—2次,每次5—20分钟。治疗205例。有效率94.\s呖.有以太湖气功中的马山气功(二丹吐纳.饶摇吐纳、意气吐纳)为主,配合太湖桩,开始每天不少于1—2小时,分早,中.晚三次练功。 3个月为1疗程。练功时应少食多餐,以进易消化食物为宜.治疗176例。治愈72例,显效45例,有效55例,无效4例,有效率97.7%。李志如练内养功经验:坐位或盘坐位,着重练意守小腹和深长的腹式呼吸。最好用逆呼吸法(即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吸气肘要意守腹部,收缩肛门,有将内脏托起提升的作用;呼气时不用颈而自然鼓起.呼吸要求匀细、深长,深长的程度,要自然发展,不可勉强.如勉强追求深长。会造成缺氧而致头晕等副作用。
  9.其他治法
  增加营养,并给以助消化剂,必要时补充高蛋白质,常用单验方:①将乌龟放在清水盆内,放入2滴香油, 6小时后将龟装入已洗净的猪肚内,然后缝合切口.稍加盐煮熟,吃龟、 肉及猪肚,喝汤,可分2至3次吃完,每日吃一次,有条件可多吃几只。②银耳用文火煮熟加冰糖吃不拘次数。③将红参切成小豆状,用温热水浸泡2—4小时,一天嚼吃3—5粒。
  总量25,0—500克。以上单验方均是作者临床体会,对胃下垂均有效.
  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必要时可以胃托辅助治疗。患者应节制饮食,少食或禁食含糖、淀粉,纤维素多的食:陶。防止暴饮暴食.有饮酒史者宜戒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