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以肢体动脉为主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本病病程长、痛苦大、致残率高,多发于男性青壮年,下肢比上肢多见:,临床特点为患肢怕冷、肤温肤色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息性疼痛、受累肢体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常伴有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后期常因血管腔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肢体末端坏死脱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学的“脱疽”范畴。《灵枢.痈疽篇》曰:“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最早指出了本病后期的典型症状、预后及手术治疗原则。《马培之外科医案》则云:“始则足趾木冷,继则红紫之色,足跗肿热,足趾仍冷,皮内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这些描述与脉管炎的初期和末期的表现颇为
相似。
    [病因病机]
  (一)中医学认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内因为禀赋不足,久病体虚,血脉空虚;或情志太过,饮食不节,房事过度,肝.肾受损。外因为感受寒湿之邪及外伤、烟毒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脉络痹阻不通而发本病。《诸病源候论》载:“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则五脏不调,营卫虚寒,腠理则开,寒客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营卫稽留于脉……,营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故积聚成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
  (1)素体阳虚,寒湿外侵,阴寒内盛,以致寒凝络阻,痹塞不通。
  (2)精神刺激,忧思过度,情志抑郁,以致心、肾、肝、脾功能失调,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气机不畅,瘀血阻络。
  (3)湿热下注或寒湿郁久化热,与血搏结,阻滞络脉。
  (4)瘀结不化,热盛腐肉伤筋,骨脉枯萎,热毒炽盛。
  (5)禀赋不足,气血素虚或病久气血亏损,血脉空虚以致脉络痹塞不通。
  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寒、湿、瘀、热、虚。一般初起多为寒凝脉络、瘀血阻滞,以邪实为主;病至后期,因疼痛机体消耗过甚,则转为正虚邪实之虚实夹杂证。
   (二)西医学认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原因至今不甚明了,一般认为与寒冷、吸烟、感染、激素、外伤、遗传、自身免疫性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为:病变主要侵犯中小动脉及伴行静脉和浅静脉,血管壁呈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以至血管腔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末端坏死脱落。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凉怕冷 病人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这是脉管炎的早期症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
  2。间歇性跛行 病人行走时,患足及小腿常出现酸胀及疲劳感,或酸痛、胀痛、抽痛而被迫停顿休息,5分钟左右症状很快消失,如继续行走可再出现上述症状。
  3.疼痛 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其表现:初起多为因行走而出现足或小腿的酸痛、胀痛、或抽痛,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继则出现静息痛,即患肢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止。这种疼痛非常剧烈,经久不息,入夜尤甚,患者常两手抱足而坐,彻夜难眠。
  4.感觉异常 患肢可出现针刺、烧灼、酸胀或麻木等感觉。
  (二)体征
  1。肤色改变 初期多苍白,抬高患肢后更明显,继之转为紫绀色,最后可发生变黑坏死。
  2.营养障碍 患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小腿或足部肌肉萎缩;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严重者肢体末端发生溃疡或坏疽。
  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约50%的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全病程中,可在足部或小腿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发红的条索状硬结、灼热、压痛,炎症消退后皮肤上可暂留色素沉着。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患肢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坏疽和溃疡 坏疽多为干性,继发感染而呈湿性。
  (三)临床分期分级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将病程分为以下3期。
  1.局部缺血期 为病之早期。患肢发凉怕冷,伴麻木、肿胀、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色苍白,皮温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营养障碍期 为病之中期,属发展阶段。疼痛转为静息痛,夜间尤甚,病人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患肢表现:足部不出汗,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皮肤干燥、呈潮红或紫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3.组织坏死期 属晚期。除1、2期的表现外,患肢因缺血严重而发生坏疽或溃疡,多发生在足趾足部。初始多为干性,继发感染后转为湿性。患足趾溃烂坏疽后,疼痛更剧,患者常昼夜抱足而坐,肢体下垂后疼痛可缓解。但继之则伴有肢体肿胀、瘀紫。病久,患者体质渐差,部分病人可伴有贫血等。肢体坏死,根据其部位不同又分为3级:工级,坏疽、溃疡只位于趾(指)部;II级,坏疽、溃疡延及跖趾(掌指)关节或跖(掌)部;3级,坏疽、溃疡延及整个足背(掌背)或浸及跟踝(腕关节)及腿部。
   [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检查 监听器中动脉搏动声降低或消失;示波器上显示病变动脉血流波幅降低或呈直线状。新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病变动脉的形态,从而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适用于脉管炎的定性、定位诊断。 .
  2.肢体阻抗血流图检查 患肢血流图的波形呈现峰值幅度降低,降支下降速度减慢,其改变程度与患肢病变程度成正相关。
  3。活动平板或脚踏车运动试验 可定量计算运动时肢体出现缺血症状的时间,以反映肢体有无缺血及缺血的程度。 .
  4.甲皱微循环检查 本病微循环改变比较明显。缺血期:患者以趾(指)毛细血管管袢轮廓不清或模糊最多见,其次为管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管袢变短、变细,畸形管袢数增多等形态异常最多见;营养障碍期:患者除上述形态改变外,出现血流速度缓慢、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等流态改变。坏死期即晚期:患者毛细血管管袢的形态、硫速改变更为显著,可见血细胞聚集成团块状,血浆和血球分离及白色微小血栓等严重的流态异常。部分患者可见管袢周围渗出和出血。营养障碍期及坏死期患者管
袢周围渗出、出血更为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微循环障碍将愈趋严重。
  5.血液流变学检查 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速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等。根据上海中山医院测定结果,显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改变。
  6.动脉造影 可确定动脉阻塞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及流出道情况。但该项检查为损伤性,不宜作为诊断的常规方法。 :
    [诊断要点]
  (1)绝大多数为男性青壮年,以20--40岁最多,女性甚少见。病人多嗜烟。
  (2)初发时多为单侧下肢,以后常累及对侧下肢,严重时上肢亦可受累。
  (3)为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症状从肢端开始,短期内可发展到小腿或前臂。患肢抬高后苍白,下垂后潮红成瘀紫。用手指压迫趾{指)端皮肤或趾(指)甲,局部皮肤或甲床毛细血管回复时间缓慢。患肢足背或/和胫后动脉、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少数股浅动脉亦累及。 、
  (4)下肢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或病史。
  (5)病情可呈周期性稳定和发作反复交替,肢端循环逐趋恶化,发生环疽。
  (6)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年龄较大,多在50岁以上,男女均可发病。病变常发生在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分叉处及股动脉等。常伴有其他主要脏器的动脉硬化症,如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及肾动脉硬化等;且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X线摄片偶可显示动脉处有不规则钙化阴影。动脉造影则示动脉呈扭曲、伸长、管腔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阻塞。在大血管部位可能闻及血流杂音.,但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表现。
  2.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皮肤可发生散在紫斑或坏死。常伴有乏力或发热、血沉增快、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等,病变广泛,常累及肾、心肝、胃肠道等内脏动脉,但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阻塞和搏动消失,确诊需做活组织检查。
  3.雷诺氏病 是一种末梢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发病部位多为手指,也可侵犯足趾,常呈对称性发病,临床表现为指(趾)阵发性苍白一紫绀一潮红一复常。患肢动脉搏动正常,很少发生坏疽。只有极少数在后期出现指(趾)局限性浅表性溃疡或坏疽。
  4.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本病常同时累及多处大动脉,主要侵犯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和主动脉及其内脏动脉(如肾、肠系膜、腹腔动脉等),引起狭窄或阻塞,产生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如累及锁骨下动脉可出现上肢麻木、酸胀、无力,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如累及颈总动脉、无名动脉时,可产生眩晕、头痛、视觉障碍、偏瘫或昏迷症状;如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可产生上肢高血压和下肢缺血表现,在胸背部和腹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如累及肾动脉,则产生肾血管性高血压。实验室检查:活动期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X线造影可显示主动脉主要分支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阻塞。
  5.糖尿病性坏疽 肢体出现坏疽,应注意到有无糖尿病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患者。由糖尿病引起的坏疽临床多表现有三多一少的全身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化验检查血糖增高、尿糖阳性。其坏疽多发展迅速,为湿性坏疽。
  6.动脉栓塞 本病多为心脏病的并发症。表现为肢体骤然剧痛,皮肤苍白、冰凉如死尸,可有瘀斑;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动脉搏动消失,远端出现坏疽,该坏疽发展极快、范围大,短时间可累及足部及小腿或手部及前臂。
  7.其他 如红斑性肢痛症、冻伤、平底足、痛风、神经营养性溃疡及末梢神经炎等也应注意鉴别。
     [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患者要防止寒冷、潮湿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可热敷或热疗,以免增加组织的需氧量。勿穿过紧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修剪趾甲时避免剪伤足趾。注意患肢清洁卫生,防治足癣,节制房事。患肢应加强功能锻炼,以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脉管炎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膝、踝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以及肌肉萎缩,对一般病情较轻或病情稳定、创口基本愈合的病人,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肢体侧支循环的建立,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具体方法为:让病人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1—2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边2—5分钟,同时将足部旋转、屈伸活动10余次,再将患肢放平休息2分钟,如次反复运动5回,每天数次。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患者常因疼痛折磨或肢体的残缺造成精神上的负担,甚则失去治疗信心,严重影响疗效,医护人员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能配合治疗。
  二、饮食调护
  (1)一般给予普通饮食,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给予半流饮食等。忌食过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严格戒烟。烟草中所含尼古丁,能引起周围血管痉挛,能加重病理过程,增加病人痛苦。宣传吸烟的害处,提出严格终身戒烟的要求。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本病的治疗,首当明辨标本虚实,处理好“通”与“补”的关系,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以祛邪;其次当分清寒、热、痰、虚,如属寒凝者,宜温通活血;属热者,宜清热活血;而补虚又有益气养血和温补脾肾之不同。如属气血亏虚者,则宜益气活血,或养血活血为主;脾肾阳虚者,又当以温补脾肾为要。
  1。脉络寒凝
  主症:患肢发凉,酸胀或疼痛,喜暖畏寒,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皮肤苍白,间歇性破行,跃阳脉搏动微弱或消失,舌质淡紫,苔白润,脉沉迟或涩。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乌梢蛇各20g,鹿角胶(佯化冲服)、肉桂、炮姜炭各lOg,麻黄6g,白芥子12g,桂枝、当归各30g,蜈蚣3条(冲),牛膝15g。若病在上肢加桑枝3痛甚加延胡索、木瓜、制乳没;肾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鹿茸;脾阳虚,倦怠乏力者,加党参、白术、黄芪。
  2.脉络血瘀
  主症:患肢发凉,酸胀疼痛加重,出现静息痛,入夜尤甚,皮色青紫或暗红,或有瘀斑,伴有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肌肉瘦削,爪甲不荣,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癖通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丹参各30g,川芎20g,生地、桃仁、红花、土鳖虫、牛膝各15g,柴胡、枳壳各12g,水蛭lOg。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气滞明显者加枳实、香附;若痛甚加制乳没、米壳。
  3.脉络瘀热
  主症:患肢酸胀麻木,皮色潮红或紫红,肿胀疼痛,肢端溃烂,小腿或足部反复出现条索状硬结,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涩或滑数。
  治法:清热养阴,活血散瘀。
  方药:顾步汤加减。黄芪30g,石斛、牛膝、银花各15g,当归、丹皮、赤芍各20g,甘草10g。热甚者加知母、黄柏;痛甚者加延胡索、制乳没;若挟有湿邪者加土茯苓、防己;瘀血明显者可加三棱、水蛭,或兼服四虫片(全虫、蜈蚣、土鳖、地龙)。
  4.脉络热毒
  主症:患足红肿灼热剧痛,昼轻夜重,喜凉畏热,坏疽处脓多恶臭,可伴有口渴、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大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当归、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各30g,玄参60g,赤芍12g,皂角刺、炒山甲、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天花粉、白芷各15g,生甘草20g。若热毒炽盛者,可配服犀黄九;痛疼剧烈者加延胡索、米壳、洋金花;烦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麦冬;便秘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挟有湿邪者加薏苡仁、泽泻。
  5.气血亏虚
  主症:患足创面久不愈合,肉芽灰白,脓少清稀,痛势悠悠,患肢皮肤干燥,肌肉瘦削,爪甲不荣,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40g,白术、当归、党参、云茯苓各30g,熟地、白芍各20g,川芎15g,陈皮12g,人参、肉桂、甘草各10g。若余毒末尽者加金银花、玄参;纳呆食少者加砂仁、焦三仙;头晕心悸者加远志、菊花、酸枣仁。
   四、专病专方
  1.温阳定痛丸 红参、白芷各200g,鹿茸60g,蜈蚣(不去头足)200条,金钱白花蛇20条。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10g,早晚空腹各服1次。
  2.脉炎汤 忍冬藤60一120g,当归40~60g,玄参60~90g,党参、川牛膝、石斛、甘草、白术各30g,蜈蚣10—15条。鸡血藤、鹿角霜各30一60g,紫丹参30一90g,桃仁、红花各15g,制松香末3.5g,全蝎末、水蛭末各3g,金钱白花蛇1条(研末)。上药前14味水煎3次取液混和,后4味混匀,装入胶囊,分成3份,用汤药分早、中、晚送服。
  3.四虫片 蜈蚣、全虫、土鳖虫、地龙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压制成0.3g的片剂,或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晾干。每服5—10片或1.5—3g,1日2—3次。

   4.脉炎散 制松香1。2g,水蛭1g,全虫O.8g。上药共为细末,为1次量。每日3次,冷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

     五、中药成药
  1.通塞脉片 每次8片,每日3次,口服。本方养阴清热、活血通脉,用于脉管炎各型。
  2.大黄么虫丸 每丸重3g,每日2次,每次1—2丸。本方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用于脉络瘀血和脉络瘀热者。
  3.犀黄丸 每日l丸,每丸重3g,本方清热解毒,用于脉络热毒证。
  4.复方丹参注射液 20ml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本方活血化瘀,用于脉管炎各型。
  5.川芎嗪注射液 160"-2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El 1次,15天为l疗程。本方行气活血通脉,用于脉管炎各型。
  6.脉络宁注射液 20ml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曰1次,15天为1疗程。本方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脉管炎各型。
  7.十全大补丸 每次服10g,每日2次。本方补益气血,适用于虚寒证及气血两虚证6
  8.金匮肾气丸 每次服6g,每日3次。本方温补肾阳,适用于阳气亏虚证。
  9.参桂再造丸 每次服1丸,每日3次。本方温阳通脉,适用于阳虚寒凝证。
    六、针灸及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早期(寒湿型):取内关、足三里、太渊、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等穴,用热补手法及骑竹马灸法。中期(湿热型):取穴同上,外加针神门,三棱针挑刺委中、膀胱俞。晚期(热毒型):治疗同上,加隔蒜灸冲阴、太溪,并配合中药外洗。
  2.熏洗疗法 脱疽洗药1号: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桂枝、透骨草、千年健、鸡血藤、金银花、樟脑各15g,装入布袋内,倒人少量白酒,将布袋扎紧,用水煮沸,熏洗患足,每日1—2次,4日1剂。
  3。敷贴疗法
  (1)红粉散 三分三60g,红花20g,滇白芷30g,桃仁40g,共研细末。每次取1/4量,用甜米酒或红糖酸醋调匀,外敷上巨虚和涌泉穴上,再以绷带固定,隔日换1次,30日为l疗程。
  (2)松桐膏 松香、桐油各适量。松香研为极细末,加入适量生桐油调成糊状。用时先以10%食盐水清洗溃疡面,去腐肉死骨,然后将松桐膏敷于溃疡面,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3)生石膏250g,研末,加桐油lOOml,调成糊状,敷患处,外裹消毒纱布,每日换药1次。
    七、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适用于脉管炎的早期患者,动脉闭塞位置较低,据多年临床经验观察,切除的最佳范围为患侧第2、3、4神经节,手术的径路有前方径路法和后外侧径路法2种,术后效果以改善肢体的凉麻、酸胀为主,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差。
  (2)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适用于股、胭动脉栓塞,动脉造影或多普勒显示胫前、胫后或腓动脉中至少有1支通畅者。反之,若病变广泛,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则不宜施行该手术疗法。
  (3)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应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在股动脉阻塞的近心端作股、动脉或股胫动脉旁路移植。本法适应症及禁忌证同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4)大网膜移植术 适用于脉管炎2、3期病人,动脉造影显示远端流出道不良,而不能做血管重建性手术者。手术方法为将右胃网膜动脉与股总动脉端侧吻合,右胃网膜静脉与大隐静脉作对端吻合,大网膜延伸至小腿下端。本法初期疗效尚满意,需进一步观察。

  (5)肾上腺次全切除术 经交感神经节切除后而又不能行动脉重建术的3期脉管炎患者,可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
  (6)截肢术 对坏疽已至足跟或踝关节以上,且伴有高热、剧痛,经各种治疗难以控制的患者,应行截肢术,以减轻病人痛苦。
  2.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 ①妥拉苏林:25mg,肌肉注射,日2次;或25mg,每日3次,口服。②烟酸:50一lOOmg,每日3次,口服。@654 2:lOmg,每日3次,口服;或lOmg加液静脉点滴,15天为1疗程。④罂粟碱:30~60mg,每日3次,口服;或30~60mg加液静脉点滴,日1次。但不宜长期应用,易成瘾。⑤2.5%硫酸镁溶液lOO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
  (2)低分子右旋糖酐疗法 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应用时注意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头晕、头痛等。
  (3)药物股动脉注射疗法 用2%普鲁卡因lOml,内加654—2 10—20mg,妥拉苏林25—50mg,作患肢股动脉注射,日1次,10次为1疗程。该疗法见效快,尤其适用于脉管炎的早期病人。
  (4)止痛药物 疼痛明显者,可选用各种止痛药;或用普鲁卡因穴位封闭、静脉封闭或股动脉周围封闭,甚至用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硬膜外麻醉或小腿神经压窄术等。
  (5)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足趾溃疡坏疸继发感染者,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采用肌注、静滴或股动脉注射疗法。若仍不能控制感染而出现毒血症者,可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激素治疗,以便在短期内控制感染,缓解中毒症状。但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激素。
  (6)支持疗法 对于病情较重,体质差的患者应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不能进食的,应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输18种氨基酸、人血白蛋白或输血。
  (7)高压氧舱治疗 一般病人在2.5—3个大气压下每日行高压氧治疗1次,10次为l疗程,其主要作用为: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提高组织储备,从而改善组织缺氧,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研究述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学“脱疽”范畴,姜树荆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脏腑蕴热于内,寒湿侵袭于外,热与寒湿相互胶结,脉络痹阻或筋脉解结,致使冲脉失养,阳气不能下达,气血瘀滞而成。治疗原则应为通络化瘀、清热解毒(或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简称通、清(温)、补],在应用时三者的轻重缓急应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定。但通、清(温)、补必须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辨证分型上,要着眼全身,参考局部,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将本病分为寒、热、火、燥、虚、瘀6型治
疗。马同长认为,脱疽之发生、发展、复发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究其病因,不外乎寒冷刺激、房室不节、饮食失调、情志所伤及外来伤害5个方面。病理机制亦不外乎阳虚,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热盛肉腐等。其辨证分为6型:阴寒、虚寒或寒湿型,血瘀型,湿热下注型,热毒型,气血虚弱型和肾虚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是近几年我国治疗该病的新方法。西医强调手术治疗,此外以西药抗凝、祛聚、扩血管等治法为主。而临床实践证明,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差,且费用昂贵,患者不易接受;中医药具有作用持久、价廉、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且中药能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可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对各种手术治疗之前,尤其是肢体坏疽局部的清创术,术前应用中药治疗,一方面扶正祛邪,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为手术局部处理创造有利条件;而手术后仍需坚持长期服用中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又可防止复发。如赵徇德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93例,对其中施行截肢手术的75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①80%的病例截肢术后伤口愈合良好;②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后,患肢建立了较丰富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血运有所改善,截肢平面可以下降,本组病例一般行膝下小腿截肢即可(一般说动脉闭塞的部位越高,截肢的平面也就越高);③奉组病例截肢平面大都低于动脉闭塞的平面,一般可以取得临床上的成功,创口顺利愈合;④远期疗效,优良占62%,尚可占26.7%;复发占11%。
  对不需或不能手术治疗的脉管炎患者,采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从辨证上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期与辨证相结合,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截肢率明显低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