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支气管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本病系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常于气候变冷时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病率约为3.2%(1992年国内普查部分资料统计)。初期症状轻浅而不易引起重视,待病
变持续进展并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至肺原性心脏病时,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因此,积极开展对慢支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范畴,历代医家曾有过较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曰:“肺为咳”;《素问》专列《咳论》一篇,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著名论点,并对咳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制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等方治疗咳喘,对后世颇具影响,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唐宋时期对本病的治疗亦有建树。明代《景岳全书.咳嗽》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也!”实为见地之论。近几十年来,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逐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临床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的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使肺气上逆密切相关。
  1.外邪侵肺 尤其是外感六淫,邪气由口鼻侵入肺系,致使肺气不降而上逆,发为咳嗽、咯痰。其中早期以风寒、风热或风燥为多见,以邪实为主。《河间六书。咳嗽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谓此而言。
  2.烟毒侵袭 长期吸烟、饮酒、过食辛辣等亦是导致本病的常见原因。尤其是烟毒侵袭,每易发为本病。
  3.正气内伤 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每易遭受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脾肺肾气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阻遏于肺,引起长期咳喘;急性发作往往由外邪(如风寒、风热)引动痰饮而致咳喘加剧;而脾肺气虚又是招致外邪入侵的内在因素。故临床每常表现为反复的外感及咳喘的急性发作。病情经久不愈,常由脾肺损及于肾,致肾气亏虚,摄纳无权,故病情重者常伴有气喘不能乎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总之,本病具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早期以邪实为主,除六淫、痰湿之外,久则瘀血内阻;后期正气大伤,尤其伤及于肾。故其病程绵长,经久难愈。
    (二)西医学认识
  本病病因及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病因
  (1)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霉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已知的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等;常见的细菌有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等。
  (2)过敏因素 许多抗原性物质如尘埃、尘螨、细菌、花粉及化学气体等,均可为致敏因素引起发病。特别是喘息型慢支病人与过敏因素关系较密切。
  (3)理化刺激 长期吸烟、刺激性烟雾、粉尘,有害气体(如sch、N02、03、H4S)以及气温骤然变冷等,均可损害呼吸道粘膜,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而引起慢性炎症√尤其是吸烟,时间愈长,烟量愈大,患病率愈高。
  (4)内在因素 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低下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引起慢支的常见内在因素。特别是老年人呼吸道组织退行性变和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此外,营养因素(如维生素(:、A缺乏)对支气管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病理 慢支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支气管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纤毛发生粘连、倒状、脱失,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支气管壁各层和腺泡间质中均有炎症细胞浸润。粘液腺增生肥大,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分泌功能亢进。急性发作期,痰液积于支气管腔,加上纤毛柱状上皮的病变使纤毛运动功能减退,排痰困难,故有助于微生物继发感染。如炎症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导致粘膜上皮的局灶性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粘膜、腺体普遍萎缩。慢支病变持续发展,细支气管管腔不完全阻塞,肺泡内气体积聚。弹性减弱或破裂等因素,最易导致肺气肿,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逐渐形成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
  (1)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开展慢支的中医临床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中西医结合研究。有学者认为,肺气虚是发病的首要条件,肺气虚的实质包括呼吸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肺合皮毛,肺虚者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各种病邪每常乘虚侵入,引起反复发病。病情发展至脾虚及肾虚,则是病变从呼吸系统逐渐波及到全身多系统的一个演变过程。此时呼吸道局部症状加重,同时出现消化、循环系统功能性及器质性改变,内分泌功能低下,自身免疫出现,
细胞能量代谢下降等病理生理及病理解剖的改变。这些改变反过来成为影响疾病过程的内在因素,使正愈虚而邪愈盛,邪愈盛则正更虚,因此治疗必须标本兼顾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2)国内曾以肺功能测定作为慢支等咳喘病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如咳喘常经历肺气未虚一肺气虚一+脾肺两虚一肺脾肾俱虚等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有相应的肺功能改变:肺气未虚,肺功能测定仅有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s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25)、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测值降低;肺气虚时,表现出气道全程的通气障碍,除上述测值下降外,补呼气量(ERV)、最大呼气1秒量(FEV.)、最大呼气流速(PEF)测值也显著下降;当发展到肺脾两虚,表现出肺的弹性明显减退以及气道阻力增加,出现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丁I.C:)增高及时间肺活量(FVC)、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的下降;最后发展至肺脾肾俱虚时,肺的弹性回缩力进一步下降,除上述肺功能测定异常外,常有功能残气量(FRC)增高。这些既可作为中医学认识本病的病理演变过程的客观指标,亦可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咳、痰、喘、炎。
  (一)症状
  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受凉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夏天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
  l.咳嗽 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或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严重程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是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上或睡前有阵咳或咯痰。
  2.咳痰 由于夜间睡眠后管腔蓄积痰液,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引起刺激排痰,故常以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泡沫样。急性发作期伴有细菌感染时,则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咳痰量亦增加。
  3.喘息或气促 部分患者有支气管炎而出现喘息,常伴有哮鸣音。早期无气促,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不等的气促,严重时则喘甚。

    (二)体征
  早期可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有散在的干、湿罗音,多在背部或肺底部,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者可听到哮鸣音及呼气延长,而且不易完全消失。并发肺气肿时有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增宽,叩诊呈高清音,肝浊音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O\旺涂陉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三)分型与分期
支气管发生病变,若无气道阻塞等并发症时,称慢性支气管炎;如在小气道发生病变,称小气道疾患;如合并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则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1.分型 ‘
  (1)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符合慢支,具有咳嗽、咯痰两项症状。
  (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符合慢支,具有喘息、咳嗽、咯痰三项症状并伴哮鸣音(实际上应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
  2.分期
  (1)急性发作期 指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体温升高等其他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症状任何1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 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经常波动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咳、痰、喘、炎症状1月后仍未恢复至发作前水平。
  (3)临床缓解期 病人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咳和少量咯痰,保持两个月以上
一L—O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患者有寒战、发热,咳嗽增剧,脓性黄痰增多,血象增高。X线检查协助确诊)、支气管扩张、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具体详见本章相关内容。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常无明显变化,病程长者两肺纹理增加呈条索状或网状,尤以下肺野明显。发展至肺气肿时,则肺野透亮度增加,横膈下降且平坦,活动减弱,肋间隙增宽等。
  2.肺功能检查 早期无明显改变。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量一容量曲线在50%和25%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其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更为敏感;闭合容量可增加。发展到气道狭窄或有阻塞时,就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表现,如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减少(<70%),最大通气量减少(<预计值80%);最大流量一容量曲线减低更为明显。
  3.痰液检查 涂片或培养可见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等致病菌。涂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已破坏的杯状细胞;喘息型者常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4.血液检查 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喘息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缓解期一般无变化。
  [诊断要点] 、
  (1)临床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
  (2)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排除心肺其他疾患引起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如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尘肺、心脏病、肺癌)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 喘息型患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哮喘常于幼年或青年突然起病,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以发作性哮喘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病史。喘息型慢支多见于中、老年,一般以咳嗽、咳痰伴发喘息及哮鸣音为主要症状,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但肺部可听到哮鸣音。典型病例不难区别。哮喘并发慢支和(或)肺气肿时,可诊断为COPD。
  2.支气管扩张 具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的特点,合并感染时有大量脓痰,或有反复和多少不等的咯血史。肺部以湿罗音为主,多位于一侧且固定在下肺。可有杵状指(趾)。X线检查常见下肺纹理粗乱呈卷发状。支气管造影或CT等检查可以鉴别。
  3.肺结核 常有结核中毒症状或局部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消瘦、咯血等)。经X线检查和痰结核菌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肺癌 年龄常在40岁以上,特别是多年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常有反复发生或持续的痰血,或者慢性咳嗽性质发生改变。X线检查可发现有块状阴影或结节状影或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消散,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查痰脱落细胞及纤支镜活检一般可明确诊断。
  5。矽肺及其他尘肺 有粉尘等接触史。X线检查可见矽结节,肺门阴影扩大及网状纹理增多,可作诊断。
    [防治方法]
  本病大多数情况下是本虚标实并存,故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顾,只不过是孰轻孰重罢了。一般于临床缓解期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常可有效地预防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则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缓解期的防治
  此期本虚为主,绝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肾阳气不足征象(即使部分病人无特殊临床表现,但有一定的肾上腺皮质与甲状腺功能不足,故可认为是“潜在肾虚”),兼有痰湿未尽,用药重在扶正固本,兼祛余邪。
  (一)一般措施
  1。加强劳动保护,改善环境卫生 如消除有害烟雾、粉尘等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者必须戒烟。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如坚持跑步、散步、打太极拳或练习气功;开展耐寒锻炼,从夏日开始用冷水擦身,先从头面四肢逐渐擦全身,气温降低时水温可作适当调整。体质强者冬天也可以冷水擦身或淋浴。
  3.及时抬疗感冒等病 气候变冷而受凉感冒是引起急性发作的基本诱因(60%一90%),故及时治疗感冒以及根治鼻炎、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对预防本病发作有重要意义。
  4.预防感冒等病发生 本病脾肺气虚,抗病能力弱,极易受凉感冒,采用下列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感冒发生。
  (1)因时增减衣被,慎防外邪侵入;室内经常保持空气流通及阳光照射;平素注意摄生,尤忌劳累或房事太过。
  (2)玉屏风散内服 黄芪50g,白术、防风各15g,按比例制成冲剂、散剂或片剂,成人每次lOg,每日2—3次,‘隔天服,连服半年左右。或用: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灵芝、陈皮,按4:2:2:2:2:2:2:1的比例制成糖浆,每次20—25ml,每日3次,连服3—6个月;②或用陈夏六君汤,或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量宜大)煎汤服之,隔日或3日1剂,连服3—6个月。临床研究证实,体虚易感冒及慢支等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偏低,服用玉屏风散等方后,随着各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提高,各种虚象、反复感冒、慢支急性发作明显减少;尤其是黄芪,能促进人体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能力,抑制细胞核糖核酸代谢;反复感冒者服黄芪制剂后,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高于治疗前或未服药者(P<O.001);能促进气虚症状的改善,食欲、体力等显著好转,感冒复发率明显降低,病程缩短,从而起到预防慢支等病反复发作的效果。玉屏风散等方既可与后述方剂同时或交叉服用,亦可将主要成分加入后述方中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的复发。
  (3)艾灸 教会患者用艾条温和灸双足三里各10分钟,石门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起床与睡前各1次,10天后改为每天1次,常年不断。
  (4)自我按摩 取足三里、迎香、太阳、百会穴,经常轻轻揉按,常年不断。
     (二)饮食调护
  平素宜多吃萝卜、梨、枇杷、冬瓜、西瓜等新鲜疏菜水果,以养肺清热化痰;慎食辛辣、发物、酒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并可视病情选用下列食疗方服之:
  1.四仁鸡子粉 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肉、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每天清晨取20g,鸡蛋1枚,加调料冲服,常年不断。
  2.胡桃肉 临冬前于每晚睡觉前把1—3个紫衣胡桃肉与1—3片生姜同细嚼,慢慢咽下J若加1—2片生晒参同嚼则效果更佳。 /
  3.灵芝汤 灵芝20g,桔梗lOg。第1天将两药煎片刻,取汁50ral;另用粳米50g,大枣15枚煮稀粥。先服灵芝汤,后进大枣粥。灵芝与桔梗1剂可连煎服3天,每次取汁50ml;大枣粥则每天煮1次同服。
  4.紫河车粉 取胎盘2—3具,洗净,置温箱烤干研粉,装入胶囊。每次3一粒,每日2次,临冬前早晚以米汤或温开水送服。胎盘所含胎盘脂多糖等,有调节和增强人体免疫力及兴奋肾上腺皮质等作用,经常服用对预防慢支(尤其适用于喘息型)和支气管哮喘的复发有良好效果。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肺脾气虚   
  主症:短气乏力,声低气怯,偶咳,咳白痰,自汗,易感冒,或食少,或便溏,形瘦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脾肺,兼化痰湿。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各15g,法半夏、陈皮、甘草、防风、大枣各lOg。
   并随症加减。如咳嗽痰多加紫菀、款冬花、灵芝;兼喘时加炙麻黄、苏子等。方中黄芪、四君子汤益肺气:补脾气,正气来复,自可增强抗病能力,杜绝“生痰之源”;陈皮、法半夏、桔梗等理气化痰止咳以治标。诸药合用,功可补脾益肺,化痰湿,止咳嗽。
  2.脾肾阳虚
  主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时而咳嗽,少气无力,动则明显,自汗易感冒,面色淡暗,便溏,纳少,形瘦,小便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舌淡嫩或暗,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兼化痰湿瘀血。
  方药:益肾健脾汤加减。淫羊藿、黄芪各30g,党参、白术、黄芩、法半夏、茯苓各12g,补骨脂、巴戟天、山萸肉、丹参、桔梗各15g,甘草6g。方中黄芪、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复正气;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山萸肉温肾壮阳,以培补先天;法半夏、桔梗、丹参等化痰止咳兼活血化瘀;黄芩清热,兼可反佐。诸药合用,可使正气得以恢复,抗病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减少本病的复发。本方是笔者长期临床观察之经验方,用于缓解期的防治颇有效验,临证时可视情加减。如喘甚加炙麻黄;瘀血甚加用赤芍、当归、红花等。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l剂。可于缓解期连服2—5个月,一般连服2—3年。疗程愈长,疗效愈好。于缓解期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各地总结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有的分为3型,有的分为4型,但总以脾肺气虚、脾肾阳虚为主线;治疗总以补脾益肺温肾为主法;而且服药周期较长。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的预防复发效果。
       (四)专病专方
  1.扶正化痰汤 熟地、丹参各30g,生黄芪、胡桃肉各20g,淫羊藿、五味子、茯苓、地龙各15g,陈皮、半夏各lOg,生甘草5g。并随症加减。每13]剂,煎取汁150~200m1,早晚各服1次,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临床根据“冬病夏治,扶正固本”的法则,用本方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1年多的随访,证实具有良好的预防复发效果。
  2.补肾活血汤 山萸肉、黄精、杜仲、枸杞、淫羊藿、茯苓、丹参、川芎、红花、枳壳各15g,党参30g,当归lOg,甘草5g,每日l剂,连服2—3个月(最好在6月份开始服药),临床证实疗效显著。现已认识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功能减退,老年患者多见肾上腺和性腺功能衰退等,均属中医学肾虚范畴,说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着肾虚,即使早期尚未出现肾虚症状时,通过现代理化检查可发现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多靶腺功能的紊乱,微观辨证仍属轻微肾虚证。而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改变中出现的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栓形成和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等均可属中医学“瘀血”范畴。由此说明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同时存在着肾虚和血瘀两种现象。据此,拟补肾活血汤,用山萸肉、黄精、杜仲、枸杞、淫羊藿均有补肾作用,党参、稼苓等健脾益气,共达补益脾肾之功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以上药物均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阿分泌功能的作用。丹参、红花、川芎、当归等有活血化瘀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扩张血管、减
轻血管阻力、对抗组织缺血与缺氧、防止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从而改善了肺的微循环。全方共奏补益脾肾、理气活血之功效。 .
  3.扶正固本丸(片) 有工号、Ⅱ号两种。工号由黄芪18g,党参、补骨脂各9g,白术、防风、云苓、陈皮、半夏各6g,甘草4.5g,紫河车1.5g组成,按比例制成浸膏片或水丸,每片0.3g,每日3次,每次4片,从1]月份开始服至次年3月份,连服3—5年或更长时间(急性发作时则按常规用中西药治疗)。本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又重在补益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易感冒、痰湿未尽者。若气阴两虚,则用Ⅱ号(党参、白术、麦冬、补骨脂各9g,茯苓、五味子、炙甘草各4.5g,按比例制成浸膏片或水丸,每片0.3g)益气兼以滋阴。实验研究表明:服药后患者痰菌酶含量增加(P<0.001),提示上方具有增强人体非特异性抗体作用,同时对肺功能亦有明显改善。
  4.补肾鹤龄丸 熟附子、补骨脂、仙灵脾、肉桂、黄芪、党参、白术、葛根各lOg,丹参、赤芍、川芎各15g。上药经加热浓缩制成煎膏,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含生药9g。每次1丸,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巩固疗效,于第4个月开始每日晚上服1丸,连服1年后停药。急性发作期适当加用西药及中药对症(或辨证)治疗。本方具有补脾气、温肾阳、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之功效,适用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慢支患者。临床观察168例,总有效率达89.9%。 .
  5.补肾防喘片(温阳片) 补肾防喘片含附片、生地、熟地各6g,山药、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各9g,陈皮1.5g;另配合用滋阴片:含生地、熟地、天冬各6g,山药、黄精各9g,女贞子]5g,陈皮1.5g。两方均按比例制成浸膏片,每1剂可服用两天(其中补肾防喘片已研制成成药)。从9月底开始服用补肾防喘片,一直服至次年4月初,其余半年停药。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停用,待感染控制、痰量减少后再续服。各型慢支(包括无症状的“潜在肾虚”)均可服用,尤适用于脾肾阳虚患者。治疗过程中若有口干、大便干结或其他热性症状则加服滋阴片,以调节阴阳(两者比例宜为7:3)。肺肾阴虚可加大滋阴片比例。一般连续服药3年以上。
  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慢支病人大多都有轻微的潜在的肾上腺皮质与甲状腺功能低下。其中阳虚者有较明显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与甲状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经服补肾防喘片后,内分泌功能都明显提高。说明慢支病人有潜在阳虚,经不起寒冬各种因素的刺激;而预先服用温阳药,可改善肾上腺皮质与甲状腺功能,也就提高了抵抗力,即可防止寒冷空气对呼吸道刺激,从而预防本病的急性发作。
  6.加味右归丸与姜枣糖合剂 ①夏至即6月22日前后服加味右归丸:黄芪50g,人参、鹿茸、熟地、附片、山药、杜仲、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巴戟天、五味子、炙甘草各30g,肉桂20g,干胎盘1具。按比例共研细末,蜜和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约服3个月余。.②于]O月1日前后服姜枣糖合剂1个月:生姜1500g(有内热者减量),大枣、冰糖各1500g,先捣碎生姜,水煎去渣取汁适量,后将大枣、冰糖人姜汁水中煎煮至大枣烂熟为度。将此合剂分30次服,每晚睡前服1次。以上为1年全疗程。可连服3—5个疗程。此乃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理论,结合慢支缓解期临床特点而制定的以温肾益气健脾为主的方剂,适用于脾肾阳虚者。据临床观察,服本方1—2周即自觉精神体力改善,1月左右达高峰,且无化热化火现象。因体质增强,食欲增进,阳虚等症状消退,故进入秋冬季节患者感冒次数与急性发作明显减少。即使发作程度也轻,易于控制。 此外,患者若有瘀血征象(唇青、舌暗等),可于以上方中加入当归、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或配合服用丹参片、三七片,则防发效果更好。 .
  (五)针灸及其他治法 。
  1.针灸疗法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等穴,常规针法或灸法,有增强体质、预防慢支复发的效果。
  2.穴位敷贴 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g,共研末(此为1人1年的用量),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1乃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分摊于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穴上,后用胶布固定;贴4一/6小时。每隔10天贴1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连贴3—5年。宜晴天中午前后贴,阴雨天贴效果欠佳。贴药后不宜过多活动。本法对喘息型慢支、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防发作用,疗效随贴药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敷贴前后的皮泡液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皮泡液中IgA、IgG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测定表明,本法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说明可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血浆皮质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说明本法能使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得到改善。亦可先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拔罐5—10分钟,后将参术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份,红参1/10量,麝香、冰片适量,共研细末,上药每10g加海龙1条研末。密封备用。)于入伏、数九各敷贴3次,方法同上方。1年6次为1疗程,连续贴穴两个疗程以上。
  关于敷贴疗法,报道甚多。如杨氏等用白芥子、洋金花、甘遂、细辛为主,另分别加入砒霜、麝香与安息香组方制成泥丸,选患者双侧肺俞、心俞、膈俞针刺后以伤湿止痛膏进行穴位固定,于初、中、末伏第1天各贴药1次,3次为1疗程。3方分别治疗110、106、112例,显效21、22、22例,好转69、64、6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1.8%,81、1%,79.5%,治疗后淋转率及IgA均上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0.01)。杨氏采用指针配合穴位贴药(白芥子20g,甘遂、细辛各15g,延胡索25g,干姜10g研末用鲜姜汁调成梧桐子大药丸),亦取得满意效果。刘氏用洋金花30g,甘遂10g,细辛15g,白芥子35g,研末,生姜汁调糊,选肺俞、心俞、膈俞于三伏天针刺后贴敷,连续3次为1疗程,经治298例,痊愈33例,显效69例,好转154例,总有效率为85.9%。范济平等也采用该法,但贴敷药有寒热之分,寒型用白芥子、地龙、细辛各20g,延胡索、甘遂各20g,冰片、樟脑各10g,麝香1g,附子60g组方;热型用上方去附子加天竺黄60g。共研细末,鲜姜汁调糊制饼贴穴,经治759例,痊愈256例,显效329例,好转49例,总有效率为83.5%。
  3.穴位按摩 常用砒椒散(白砒1.5g,白胡椒9g,研末)用四层纱布包好,酒精适量浸渍散药使之微湿润,取少许作按摩用。取穴:①肺俞(双)、膻中;②大椎、天突。1天1组,交替按摩。上药可供1人用10—15天。初伏开始,连按3个月;每穴不超过30秒钟;皮肤出现小水泡,涂龙胆紫数次即愈。
  4.穴位封闭 取双侧尺泽和足三里,交替注射核酸酪素或当归注射液,每次每穴0。5ml。整个疗程共8周,第1阶段为1次/2日,共2周;第2阶段1次乃日,共2周;第3阶段1次倜,共4周。
  5.穴位熏灸 先用七星针在心俞、肺俞、定喘、大椎等穴上敲打后,再以2分厚的鲜姜片贴在穴位上,进行隔姜艾条熏灸,每穴3壮。疗程可参照“穴位按摩”。临床上可视情选用上述方法1—2种,并配合方药内服及饮食调护等综合疗法,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六)西医药治疗
  常采用免疫疗法,如三联菌苗,一般在发作季节前开始应用,每周皮下注射1次,剂量自0,1ml开始,每次递增0.1ml,直至lml为维持量,疗程至少3个月以上。有效者应坚持每年发病季节前使用,持续2—3年。或接种死卡介苗,每ml含死卡介苗75mg,每周在病人的前臂处划痕接种1—2次。或用核酸酪素,每周肌注或皮下注射2次,每次2~4ml,在发病前开始用药,连续用3—6个月,可减少感冒和慢支发作。

  二、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的治疗

发病阶段以邪实为主,兼有肺脾肾虚损之候。用药重在祛邪,或兼顾扶正。
  (一)一般措施
  包括加强营养、防止受凉、注意保暖和排痰;喘息严重者可持续低流量给0等。 .
.   (二)辨证论治 ,
  1。寒痰犯肺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咽痒,咳嗽,咯白痰;重者伴咳逆喘气,痰稀白而量多;苔白滑;若兼烦躁、口渴口苦、苔黄等候,此则为“寒包热”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内化痰饮,止咳平喘。
方药:以风寒犯肺为主者,用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紫菀、百部、荆芥、防风各12g,桔梗、白前、冬花各15g,甘草6g,生姜3片。方中麻黄、杏仁、紫菀、冬花等味止咳化痰,荆芥、防风、生姜等疏风散寒。若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喘息者,用小青龙汤加减以外散风寒,内化痰饮:炙麻黄、苏子、法半夏、地龙各lOg,细辛、桂枝、干姜各6g,白芥子12g,丹参、紫菀、冬花、桔梗各15g,黄芪30g。临床所见,此证多因风寒引动内饮所致,但常有化热趋势,或为“寒包热”,治疗上除以小青龙汤散寒化饮之外,尚可加用黄芩、银花、鱼腥草清化热痰。
  2.热痰蕴肺
  主症:咳嗽胸闷,或气息粗促,或发热面赤,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口干,口苦口臭,饮水不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桔梗、炙麻黄、杏仁、栀子各12g,黄芩、桑白皮、瓜蒌、浙贝各15g,银花、蒲公英、鱼腥草各30g,黄芪20g。并随症加减。方中黄芩、银花、蒲公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桔梗、麻黄、杏仁、桑皮、瓜蒌、浙贝等止咳平喘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之功,颇合热痰蕴肺证之病机特点。 、
  以上两证为基本证候,所用方药亦为基本方,每日l剂,重者每日2剂,并可随证加减:喘甚者加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各lOg;热盛而大便干结加生大黄lOg(后下)泻热通便;痰多,属寒痰者加法半夏、南星、白芥子、干姜等;属热痰量多者加用苇茎、冬瓜仁各i5 20g。迁延阶段,兼见脾肺气虚加党参、白术、茯苓各10一20g;兼阳虚肾不纳气加巴戟天、淫羊藿各10—15g(无论寒痰热痰);兼瘀血者加丹参、当归、红花各10一15g。但加减不宜太多太杂。
  此外,方中均用黄芪,旨在兼顾正气,托毒排痰。,寒痰中常加用黄芩和金银花,因大多数病例有“寒包热”或化热趋势,用之乃可兼清其热,同时又可制约诸温热药之性燥。清热解毒药药理作用广泛,其抗感染作用并不全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抑杀,更主要的是具有加强机体抗病免疫力、中和细菌毒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故特大量用之。急性发作期邪实为主,即便出现有本虚之候,为抓主要矛盾,一般不宜过早过多选用温补之品(尤其是热痰)。而慢性迁延阶段(特别是病程长、正气较衰者)则可适当加用一L些益气温肾之品,扶正即所以祛邪。
  (三)对症治疗
  除辨证治疗外,对症治疗也十分重要。为加强化痰、止咳、平喘、抗炎等作用,可在辨证施治方基础上,对于病情较重者,加用一些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或西药),以增强疗效,尽快控制病情。
  1。抗炎
  (1)中药注射剂 ①鱼腥草注射液:肌注,8rag(4m1)/次,每日2次;或用40一8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ni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②复方鱼腥草注射液30ml(含生药鱼腥草60g,金银花6R,茜草20g。丹参8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③清肺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每次50--80ml,方法同上。④醒胪静注射液:每次20—40ml静脉滴注,用法同复方鱼腥草注射液。⑤清开灵注射液:由胆酸、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黄芩苷、栀子、金银花等组成。功可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肌肉注射,每日2—4m1。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40—60ml,以]O%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生理盐水lOOml稀释后使用。⑥穿琥宁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每日0.16一o.2g,分2次稀释后滴注。⑦双黄连粉针剂:由银花、黄芩、连翘组成。每次每公斤体重60mg,每日1次。先用适量注射用水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稀释,静脉滴注。 /
  上述中药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抗炎、调节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临证时可选用1—2种,配合辨证论治方或专方,以增强抗炎功效。
  (2)清肺解毒液直肠点滴 取鱼腥草4000g蒸馏水提取芳香水500ml,其药渣与蒲公英4000g、葶苈子1500g、赤芍500g同煎两次,煎液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稀释至9500ml,并与鱼腥草蒸馏液、混匀,装入lOOml的盐水瓶中灭菌备用。每次取lOOml作直肠点滴,滴速30滴份钟。药液温度38℃一40℃,每日1—2次。
   (3)复方鱼腥草合剂超声雾化 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000ml,加入吐温3ml,微温摇匀,再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ISl。用超声雾化仪口腔雾化吸人治疗,每次用本品lOml,10次为1疗程。本方功可清热解毒、平喘止咳,长期使用无副作用。口腔雾化吸人时对支气管粘膜上皮的细菌有直接作用,因而取效比口服或肌注快且好。 ,
  2.止咳平喘 实证宜选用先声咳喘宁、消咳喘、小青龙口服液等;正虚为主则可选用金水宝、肺宝、人参蛤蚧丸等;喘息急发,可用椒目胶丸截喘,每次服600 1000mg,每日3次,或用中药雾化剂以控制发作(药物备制及功效见本章“支气管哮喘”)。
  3.化痰 寒痰或湿痰宜用陈夏六君子丸、二陈丸等;热痰则多选用牛黄蛇胆川贝末、清肺化痰丸;痰稠难咯可用鲜竹沥lOml口服,每日2—3次。
   (四)专病专方
  1.化痰止咳汤 桔梗、浙贝、杏仁各lOg,前胡、百部、桑白皮、白前各15g,紫菀12g,陈皮、甘草各6C,鱼腥草(后下)20g。并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一20天。本方对急性支气管炎亦有效。
  2.金水六君煎 熟地、茯苓各15g,当归、陈皮、半夏、紫菀、桔梗各lOg,甘草6g,生姜3片。并随证加减:若咳喘痰多稀白,可加苏子、白芥子、葶苈子等降气化痰;若咳嗽痰黄兼有热象者,可加桑白皮、杏仁、鱼腥草、半枝莲、浙贝母清化痰热;若阳虚寒盛,气喘息短,可加细辛、五味子、干姜、山萸肉、补骨脂等固摄真阳,纳气平喘;若体虚自汗,纳少便溏,可加黄芪、党参、炒白术、炒山药等益气健脾;若喘憋明显,可加地龙、炙麻黄等解痉平喘。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多篇报
道证实本方对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3.活血养肺汤 黄芪、丹参、菟丝子各15g,红花6g,半夏、贝母、补骨脂、冬花各9g。.并随症加减:风热痰瘀证加金银花、石膏各30g,黄芩9g,甘草6g;风寒痰瘀证者加细辛6g,白芥子15g,黄芩各9g;肺虚痰瘀证加党参、白术各15g,茯苓9g,阿胶lOg。水煎服,每日1剂。周氏探讨了活血养肺法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108例慢支的病人采用活血养肺法纯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同时观察其中医体征的临床变化,进行白细胞计数、分类和X线检查。结果:治疗组
临控率为63.0%,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临控率为22.2%,总有效率为68.9%(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活血养肺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4.化痰平喘汤 麻雀20只,白糖适量;当归、川芎、枸杞、茯苓、青皮、杏仁、法半夏、地骨皮、五味子、川贝、冰糖各9克,高丽参、甘草各6g(15岁以下剂量减半)。将麻雀去毛及内脏(留肺),腹内填入白糖,用精白面粉包好蒸熟,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只;每天中药1剂。服麻雀与服中药间隔3分钟。1O天为1疗程,重者可服2个疗程以上。本方适用于咳喘发作伴有脾肾不足者。
  5.加减定喘汤 白果、冬花、桑白皮、地龙各15g,炙麻黄、法半夏、苏子、黄芩、杏仁各12g,甘草5R。若寒邪偏重,加制附片12g(先煎),细辛3g;热邪偏盛,去法半夏,加鱼腥草15g,栀子12g,银花18g,川贝母5g。水煎分两次服,日1剂,15天为1疗程。共治疗68例,总有效率达94.1%。
  6.加减小青龙汤 麻黄、细辛、五味子、杏仁、法半夏、黄芩各lOg,白芍、佛耳草、黛蛤散各15g,干姜5g,紫石英20g。并随证加减,日服]剂。适用于老慢支急性发作期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治疗。
  7.补肾活血化痰汤 鹿角霜20g,补骨脂、熟地各15g,丹参30g,肉苁蓉、桃仁、山慈菇各lOg,肉桂、麻黄各3g,炮姜、五味子各5g。并随证加减。每日]剂水煎服。咳喘控制后再续服1个月(隔日1剂)。
  8。温脾补肾平喘汤 党参(或红参)、补骨脂、茯苓、法半夏、白芍各15g,白术、淫羊藿、地龙、熟地各30g,干姜、水蛭各6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直至症状控制为止。临床结果表明发作期用温补法效亦好。
  9.温阳补肾化痰汤 陈皮、半夏各lOg,茯苓、党参、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各12g,黄芪、生熟地各15g,山茱萸9g。若湿热较重者加黄芩12g,全瓜蒌30g;阳虚较重者去半夏,加附片6—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续服用4—6个月。主治激素依赖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专方专药为主治疗本病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如刘慧芳用补肾健脾清肺平喘方(川贝母、山萸肉、冬虫夏草、枳壳、葶苈子、五味子、茯苓、麻黄、白果、蛤蚧、生地、沙参、天冬)治疗慢支并肺气肿105例,结果临床控制62例,有效3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52%。刘康平用洋金花酊剂(取洋金花15g或其籽20一25g研极细末,倒人500m[60。粮食白酒中摇匀,密封存放7日后用),每次1—2ml,每日3次,服500ml为1疗程。治疗118例,结果治愈42例,显效34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7%。沈祖法用一支黄花40g,制大黄5g,炙麻黄8g,生甘草3g,生石膏、鸭跖草、生赭石各30g,枳实lOg,制胆星15g,并随证加减,治疗105例喘息型慢支急性发作期患者,结果临床控制82例,显效11例,好转、无效各6例,总有效率为94.3%。黎志远以金水六君煎随证化裁治疗慢支120例,5剂为1疗程,连服1—4个疗程,结果显效64例,有效52例,总有效率达96.6%。杨德放以金匮肾气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老年慢支32例,结果显效8例,好转20例。张丽玲等以安喘舒片(由淮山药、黄芪、党参、补骨脂、当归、茯苓、地龙等组成)防治慢支112例,连续服用3个月,治愈22例,显效49例,有效39例,与用其他药物治疗的96例相比,两组疗效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P<O.005)。万适之用止嗽达痰片(含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制大黄、黄芩、沉香、竹沥、姜汁)治疗老年慢支80例,结果控制]O例,显效24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为97.5%。其中单纯型较喘息型疗效为好;对本病的主要症状咳嗽、咯痰、气急的有效率分别为95%、96%、90%。
      (五)针灸及其他治法
  ].针灸疗法 取肺俞、风门、列缺、孔最、天突。发热配合谷、大椎;痰多配丰隆、足三里;喘促加定喘穴。每日l一2次,留针30分钟。
  针灸是治疗慢支的传统方法,近年来与其他方法合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如陈氏等选肺俞、膏肓俞、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穴,针~ilDH温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共治疗246例,隔3—6个月随访统计,结果临床控制82例,好转107例,总有效率为76.8%。
   2.耳针疗法 取平喘、肾上腺、交感、肺等耳穴,多用王不留行子埋穴。亦可针刺以上耳穴。另据报道,尉氏取双耳支气管、肾上腺、前列腺,痰多加脾,罗音加肺,5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共治100例,临床控制47例,显效43例,好转6例,近期总有效率达96%。
  3.穴位敷贴 药用新制咳喘膏:白芥子20g,甘遂、白芷、细辛各15g,川乌、草乌各12g,共研细末。用时取35g(小孩酌减),以姜汁调成膏状分成7块或8块(咳7喘8),摊于5cm×5cm方型硬纸上。急性期:第1日贴双大杼、肺俞、心俞及膻中,喘加气海;第2日贴大椎、身柱、灵台、华盖及双中府;第3日贴双鱼际、涌泉。缓解期:咳者贴双大杼、肺俞、心俞及膻中,喘加气海。一般第1次贴6—8小时,第2次贴4—6小时,第3次贴4小时,3次为1疗程,间隔1O一15日。本方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均有良好疗效。陈氏报道:夏季入伏后在体表俞穴处采用电流输导贴药法治疗慢支192例,方法是选定喘、肺俞、隔俞、肾俞、章门及云门,虚证补太渊、足三里、风门,实证泻偏历、璇玑、中脘,痰多泻合谷。用中国经络诊疗仪,按穴位逐一输入直流电脉冲刺激,每穴2分钟,然后按患者乎素易寒易热的不同贴以妇
科万应膏及麝香虎骨膏,3—6天治疗1次,4次为l疗程。结果当即呼吸恢复正常胸闷减轻消除者185例,至冬季159例未再发病。
  4.其他治法 常采用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加入糖盐中静脉滴注(常规用量。急性发作期亦可运用),结果提示中药活血化瘀注射液可能对慢支气道内非特异性炎有抑制作用。 :
      (六)西医药治疗
  1.控制感染 视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轻者可口服,较重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常用的有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2.祛痰、镇咳 对急性发作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迁延期患者尤应坚持用药,以求消除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已新。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应用强镇咳剂,如可待因等。
  3.解痉、平喘 常选用氨茶碱、特布他林(喘康速)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舒喘灵)、异丙托溴铵(异丙托品)等吸入剂或雾化吸人。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d)。
 .4.气雾疗法 生理盐水气雾湿化吸人或加溴已新、异丙托溴铵,可稀释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排痰。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采用西药抗感染、中药综合调治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亦如此。有报道:于发作期用止咳化痰平喘方(紫苏、杏仁各log,半夏15g,桑白皮、当归各20g,黄芩12g,乌梅、五味子各9g,米壳、炙甘草各6g,并随证加减)煎服,西药抗感染等;缓解期用参蛤胶囊(人参或西洋参、蛤蚧等量,研粉装胶囊)加藻酸双酯钠治之。共治疗103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2.23%。
  朱氏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西药常规处理,中药拟小青龙汤加减,共治疗213例,总有效率达98%。冯氏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除常规应用抗生素、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及低流量吸氧外,按照临床分期给予不同汤剂,即急性发作期予以固本蠲饮汤(生黄芪、益智仁、鹿角、生麻黄、白芥子、苏子、姜半夏、杏仁、茯苓、僵蚕、干姜、细辛、白芍、甘草),缓解期给予六君子汤(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或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共观察82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7.6%。这是由于慢支急性发作时,急性感染是引起病理及症状的主要原因,早期、足量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首要任务,同时配合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低流量吸氧、祛痰,有助于血氧含量的提高,缓解缺氧引起的症状,加速炎症的吸收。又因为老年人的代谢及免疫特点,需改善老年人的内环境,调整老年人的免疫力,以提高抗生素、祛痰剂的作用效果。中医学认为,急性发作期属于“本虚标实”,老年人的体质差,阴阳气血更属亏耗,故应给予补虚及祛邪扶正,改善内环境,提高免疫力,给予治标治本的固本蠲饮汤。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缓解期,感染已基本控制,临床症状减轻或不明显,西药治疗效果已不明显,按照中医辨证施治,此期常常以肺脾肾虚弱为主要症状,应采用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给予六君子汤或金匮肾气丸,可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防止病情的发展。
         [研究述评]
  (1)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其方法来自于中西医,其疗效又显著优于中医药或西医药,是一可取的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界即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如临床缓解期重在扶正固本,采用多种方法,防治结合,以防止本病的急性发作,充分显示出中医药的良好效应;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则主张中西药合用(如中药清热化痰平喘或温化寒痰,西医主要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发挥协同作用,
以提高临床疗效。 .

  (2)中西医认识本病各自的长处在于,病因学方面,西医对外因分析较为仔细,中医则对内因的认识较为深刻;病理学方面,西医对局部病变研究深入,中医则对整体变化的认识比较全面;在诊治方面,西医药对病原体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从整体观出发对扶正固本具有独到认识和治疗方法……。治疗时若能互相取长补短,自可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3)本病临床缓解期常肺脾肾三脏同补。然诸多报道证明补肾阳尤为关键。每选温而不燥、性质缓和的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等药,实验研究证实可提高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预防本病急性发作的作用。急性发作期虽有寒痰、热痰之分,但热痰居多,用清热解毒之品一般量应大,药味可适当多选。同时配合选用抗生素,常可较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4)中医防治本病手段的多样化乃是一大特色,除常规辨证用药外,尚有饮食调护、专病专方、穴位敷贴、穴位封闭、超声雾化等等。这些各具特点的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治疗本病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等疗法,更以简便易行、远期疗效较高、副作用小等特色而为广大患者乐于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各地大多以1一2种疗法防治慢支。我们体会是,若能视情综合运用多种治法,则可进一步提高防治本病的临床疗效。
  (5)防治慢支的成药甚多。由于本病病程较长,需长期用药防治,而汤剂煎服常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成药则应用方便。但由于成药的处方固定使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如何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乃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
  (6)今后除继续进行中药剂型改革、方法创新外,应大力开展中医基础现论的研究,以期在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上有新的突破,使慢支的中医药防治出现一个新局面,疗效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