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大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竹茹9g 生石膏工5—39g(先 煎) 桂枝5g 白薇8g 甘草lOg 红枣5枚 上6味,共为细末,日3次,每次3.-~5g,白开水冲服。或 共为细末泛水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日2—3次,每次3—5g, 白开水送服.或以水600ml,煮取200ml,分2次服。 (功效]安中益气,除烦止呕。 (主治} . 主证:产后气血不,胃有虚热,心烦不安,呕逆,食欲不 振,神疲乏力,舌质红,苔少,脉滑数无力。 副证:低热留恋。 (临证加减} 1:产后虚热留恋不已,酌加地骨皮、桑白皮、鳖甲、青蒿, 以清虚热。 2.呕吐重者,酌加瓦楞子、代赭石、姜半夏,以平呕逆。 3。气虚重且汗频者,酌加生黄芪或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 气固表。 4.妊娠呕吐者加旋覆花、姜半夏、代赭石。 5.本方治疗产后呕逆:产后呕逆,治以益气安胃,方用竹 皮大丸加半夏,可取得良效。[北京中医学院学m真1983。c3,:19] 6.运用竹皮大丸的经验:运用本方常以竹茹20g,白薇 20g,生石膏50g,桂枝lO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原 方中甘草用量独重,又用枣肉和丸,旨在益气安中;竹茹、石 膏、白薇意在清热降逆;桂枝辛温,用量又少,一则佐凉之品从 阴引阳,二则桂枝配甘草,取桂枝甘草汤之意以振奋心阳.总 之,本方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能舒肝又能和胃健 脾,调理气机,故能平冲逆,清邪热,除烦乱,止呕吐等。运用 本方时重用石膏、白薇、竹茹意在加强清热之功;若素体虚弱 者,可酌情加大甘草、大枣用量。[中医杂志,1986,c6,;13]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9g 黄连6g 秦皮6g 黄 柏6g阿胶6g 甘草3g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250mi,烊化阿胶,分3次温服. (功效)补血益气,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产后或素体阴虚血弱,面黄乏力,下利脓血,腹痛即 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虚数。 副证: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虚烦不寐。 (临证加减) 1.发热恶寒表证明显者,酌加葛根、黄连、黄芩、双花、 连翘、马齿苋,以清热解毒。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酌加木香、槟榔、黄连、莱菔子、 白芍等,以理气止痛。 3.挟有食滞者,酌加炒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等,以消食。 4.治产后下利腹痛,荏苒不已,羸瘦不食、心悸身热,唇 口干燥,便血急迫者。又云:痔核肛中掀热疼痛或便血者,若大 便燥结加大黄。[类聚方广义] 5.若白头翁汤证而又心烦不得眠或烦躁者,白头翁汤加甘 草阿胶治之。 《千金》三物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3g 苦参6g 干地黄12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200ml,分2次服,每次温服lOOm]。 (功效)清热燥湿,滋阴养血。 (主治) 主证:外感已解,或非外邪,仅手足烦热,舌质红,苔薄 黄,脉数。 副证:口干口苦;大便灼肛或热痛,小便不利,阴痒。 (临证加减) 1.产后烦酌加炒栀子、淡豆豉、竹叶、沙参、麦冬、黄 精,以除烦生津。 2。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加当归、土茯苓、地肤子、蒲 公英、黄柏、以养血燥湿。 3.心胸苦烦加全瓜蒌、半夏、黄连,以开胸除烦。 4.在临证应用本方时,应清楚与小柴胡汤的鉴别。一般认 为小柴胡汤的腹证表现为胸胁苦满,而本方则为心下痞硬。作为 参考,翻阅了前人的记述。在《搞本方与聣》中有“此方亦用于 血而手足烦热,然未成劳者”,认为“柴胡和三物之区别,在于 三物以烦热为主,柴胡以头痛为主”。CR方临床,1988,cl,:723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12g 桂枝9g 芍药18g 生 姜9g 甘草6g 大枣12枚 ’ 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温三服,一日服完。 (功效)养血补虚,和营止痛。 (主治) . 主证:腹中疗痛,少腹拘急,不能饮食,舌质淡,苔薄白, 脉虚缓。 副证:面色不华,唇淡,口淡。 (临证力口减) 1.详参小建中汤之“类方鉴别”项。 2.如劳损久病,腹痛里急,气血两虚,本方加黄芪,其效 尤良,不必拘于男妇之分。 3.经后腹痛,证属中焦营卫虚寒,少腹喜温喜按者加吴茱 萸、小茴香,荔枝核以温经散寒。 关于本方的适应证:日本学者认为凡腹中拘挛紧缩,如系数 条绳索,痛引少腹腰背;或手足疼痛浮肿者;或突然手足挛痛, 俗称转筋者;或因血证虚羸,气息将绝者,用此方皆有效,颇为 贴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t3,:491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