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麻黄 甘草 生姜各9g 石膏15g 杏仁15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温服lOOml。 (功效)清热止渴,宣散风水。 (主治罩 主证:吐后,口渴欲饮,身热恶风,头痛身重,舌质红,苔 白,脉浮数而有力。 副证:或头身微肿,或咳喘胸闷,烦躁不安。 (临证加减) 1.文蛤汤与文蛤散;按此条病轻药重,殊不相适,柯氏以 此汤移置于太阳下篇文蛤散条。仍考此条,乃是文蛤散证,彼此 相错也,《消渴篇》曰: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可以互 征矣。但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一句,即汤方所主也。[金匮玉函要略述 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文蛤汤与文蛤散: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 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 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当渴而反不渴者,皮毛之 水气人肺也,夫皮肉之水气,非五苓散之可任,而小青龙汤之温 散,又非内烦者之所宜,故制文蛤汤。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 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肤之水,其肉 能止胸中之烦,故以为君;然阳为阴郁,非汗不解,而湿在皮 肤,又不当动其经络,热淫于内,亦不可以大温,故于麻黄汤去 桂枝而加石膏姜枣,此亦大青龙之变局也。其不瘥者,更与五苓 散以除未尽之邪。若汗出已而腹中痛者,更与芍药汤以和肝脾之 气。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此等 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 汤主之。审症用方,则此汤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补人于此。[伤寒 来苏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3.文蛤汤治疗消渴病:在临床实践中,曾使用治疗消渴病 的常规方,如人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 《金匮》原文第19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 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 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 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故把文蛤汤试用于糖 尿病患者。经治疗7例病人效果颇佳。但在使用文蛤汤治疗糖尿 病时,要特别注意各药的用量。文蛤,生石膏相比之下,量要 大,以清热生津;麻黄、杏仁,量要小,取其宣发肺气之力,肺 气宣发,津液方能输布全身;姜枣量更宜小,取其温脾化津之 性。另外还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强弱而随证加减。 [河南中医,1982,(2):34]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