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泽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5g 泽泻12g 桂枝6g 白 术9g 生姜12g 甘草6g 上5味(除泽泻外),以水1000ml,煮取300ml,再下泽 泻,煮取240ml,温服80ml,日3次温服。 (功效)健脾渗湿,温阳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脉沉 弦滑。 副证:心悸,水肿,口淡,大便溏或正常。 (临证加减) 1.呕吐较甚者,加砂仁、半夏,以理气降逆止呕. 2.呕吐清水不止者,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3.脘腹胀满苔厚者,去白术,加苍术、陈皮、厚朴,以行 气除满。 4.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5。茯苓泽泻汤加味治疗慢性原发性低血压症:自觉症状明 显,以头晕头痛为主,伴见恶心,精神疲倦,健忘失眠,心悸, 耳鸣等。药用云苓、白术、生姜、川芎各12g,泽泻18g,桂枝、 炙甘草各9g,黄芪15g。每日工剂,水煎服。头痛甚者川芎加至 30g;神疲乏力加党参15g;心悸失眠加炒枣仁20g;耳鸣较甚加 石菖蒲15g,当归15"--30g。仙西中医,1989,《2,:23] 6。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之差异:按此方与五苓散,似无大 异同,而五苓散专于利水,而兼发汗。此方亦专于利水,而兼补 脾和胃。五苓散虽利湿去表而不可谓之补脾和胃。此方虽利水通 阳,而不可谓之去邪发表。观其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可以见矣. [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7.《金匮》反胃的治法: 《金匮》论述反胃,以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其特征。其病机是胃中虚冷,在第3条中 指出虽见脉数,数为客热;若见脉弦,当然属于土虚木贼。在第 5条中进一步指出,“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难治之理,紧为阴 寒内盛,其病有轻有重,轻则可治,重则难治,这是由疾病性质 所决定的,但在古人多决之于脉.至于食已而吐,亦属反胃范 围,但为其变证。反胃,以虚为主,故治用大半夏汤通补润降为 主;热而反胃,用大黄甘草汤泻火通腑;停饮而反胃,用茯苓泽 泻汤通阳利水,则又为治反胃之变法。捡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 出版社,1986] 8.本方去生姜加于姜。治反胃吐逆,发渴饮水;又本方去 生姜加黄连、大黄、小麦。治心脾壅滞,暴渴引饮,名茯苓饮。 [圣济总录] 9。本方用干姜易生姜,加半夏、陈皮为丸。消痰逆,止咳 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名桂苓白术丸。仁宜明论] 10.茯苓、泽泻、半夏各四两,桂心,炙甘草各二两。上五 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疗反胃吐而 渴者,名茯苓小泽泻汤。[外台秘要]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