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朴大黄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厚朴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24g  大黄18g  枳实12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2次温服。
  (功效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主治)
  主证:腹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副证:腹中满,呼吸不利。
  (临证加减)
  1.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以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
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
金方]
    2。治胃内停水,及心下部膨满。[皇汉医学]
    3.本方治疗痰饮、支饮兼见胸腹满者,常与化痰止咳方药
合用;治疗实热胃脘痛时又可与消导药物同用;治疗渗出性胸膜
炎时,又可与柴胡陷胸汤同用。

    现代临证,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肺痈、心包炎等病证而见本方证者。
    4.本方去大黄,加白术、半夏曲、陈皮、甘草。治食少便
秘症,名厚朴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本方加诃子、木香、黄连、炙甘草。治腹痛泄泻,名厚
朴枳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6.本方加槟榔、芍药、生姜。治下痢频数,里急后重,苔
黄者,名槟芍顺气汤。[温疫论]
    小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15g
  上二味,以水700ml,煮取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蠲散水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痰饮呕吐,唾多清水,饮食不下,口不渴,苔白滑,
脉弦滑。
    副证:头痛目眩,口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临证加减)
    1.小半夏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书中共有三用,分别
见于“痰饮”、“黄疸”、“呕吐”三篇之中,张仲景在书中对小半
夏汤的论述也较简单,兹将原文都摘于下。痰饮篇云:“呕家本
渴,褐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黄疸篇云:“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
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篇云:“呕吐,
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从以上诸条分析,不难看出小半夏
汤主证是呕吐。[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2.小半夏汤加味治疗胃失和降:用于较严重的妊娠恶阻、
呃逆、呕吐症。基本方小半夏汤,为半夏、生姜2药组成。若脾

胃虚寒者加干姜、附子、党参、白术、丁香、吴茱萸;胃火上逆
者加竹茹、黄芩、山栀子、生大黄、枳实;外邪犯胃者加苏叶、
藿香;饮食积滞者加枳实、陈皮、山楂、神曲;热滞者加生大
黄;肝热犯胃者加左金丸、竹茹、石斛;胃阴不足者加竹茹、沙
参、麦冬、生地、芦根、石斛、枇杷叶;痰饮内停者加茯苓、白
术、陈皮;胃出血者减少生姜的用量,加代赭石、生大黄、花蕊
石、田三七、白芨、竹茹;肠痹瘀阻者宜加生大黄、桃仁、枳
实、陈皮、当归身、莱菔子;毒蕈中毒宜用大剂量生姜(生姜能
解毒蕈之毒性),加生大黄.呕吐较为复杂,呕吐停止后,仍要
从本论治。[新中医,1990,cy,:25~26]
    3.寒热错杂作呕者,兼见舌质红,苔黄,本方加黄芩、黄
连,以清热.
    4.胃虚者,可与党参、茯苓、陈皮相配伍,以通补之。
    3。夹食滞者,加枳实或枳壳、神曲、麦芽,以消导之。
    5.小半夏汤加味治疗放化疗引起呕吐的经验:小半夏汤之主
证为呕而不渴,胃有停饮,上逆作呕,本方有蠲饮止呕之效。根
据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出现的症状,可随症加减.常用方为姜半
夏12g,生姜9g,茯苓lOg,陈皮6g。呕吐伴头晕,心悸,不欲
饮,舌苔腻者,为停饮较重,在上方中加苍白术各lOg,泽泻
lOg,石菖蒲lOg;若食人即吐,舌苔黄者,为胃内有热,予姜半
夏6g,生姜9g,竹茹9g,藿香lOg,黄芩6g;若呕吐不重,伴反
胃恶心,胸中烦闷,系肝气克脾乘胃,予姜半夏6g,生姜lOg,
佛手或佛手花lOg,代代花6g,绿萼梅6g,旋覆花lOg;若呕吐后
纳差,舌红少苔,胃中不适,系胃气损伤,胃阴不足,予姜半夏
6g,生姜lOg,山药lOg,麦冬lOg,鸡内金6g,生谷麦芽各lOg;
若呕吐后食纳尚可,但食后不适,脘腹胀满,系脾气受损,予姜
半夏6g,生姜lOg,党参lOg,白术lOg,扁豆lOg,山药lOg;若
呕吐吞酸,伴头痛,脉弦,系肝胃不和,予姜半夏6g,生姜lOg,
吴茱萸lOg,青皮6g.[中医杂志,1993,c8,:4753

    6.本方加甘草,治痰涎,进饮食,名殊胜汤。CQ氏家藏方]
    7。本方去生姜加干姜,治干呕或呕吐清涎者,名半夏干
姜散。
    8.本方生姜改用生姜汁(先煎半夏,冲人生姜汁半匙至一
匙),治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呃非呃,烦闷不舒者,名
生姜半夏汤。
    9。圆白半夏,刮净捶扁,以生姜汁调和,飞白面作软饼,
包裹半夏,慢火炙令色黄,去面,取半夏为末,米糊丸绿豆大,
日干,每服三四十丸,温热水下之.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
急痰呕,中满虚肿,亦消宿瘀,百病通用,名半夏丸。[直指方]
    10.治七情伤感,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
悸,眉棱骨痛,大半夏洗净,汤泡七次,切作片子。上件,每服
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人沉香水一呷温服,
不拘时候,名玉液汤。俨氏济生方]
    11.痰饮上逆、呕吐,胸脘痞闷,眩晕,心悸者,本方加茯
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己椒苈黄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  椒目  葶苈子  大黄等量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每日3次,饭前空
腹服。
  (功效}攻坚逐饮,化气行水。
  (主治)
  主证:肠间有水气,肠鸣腹胀,口舌干燥,二便不利,舌苔
黄腻,脉弦滑或小数。
  副证:下肢微肿,口干,小便短黄。
  (临证加减)
  l。本方证二便俱闭者,加牵牛子,以通幽。

    2。喘咳证为主者,合三拗汤,以开泄肺气。
    3.痰涎壅盛于肺者,合三子养亲汤,以化痰下气。
    4.以水肿为主者,合五苓散、五皮饮,以分利水湿。
    5.以胀满为主者,加厚朴、槟榔、枳实、青皮,以行气
宽中。
    6.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黄芪,以益气
行水。
    7。本方的临床运用:①治疗肺心病水肿,肿甚加茯苓、泽
泻、大腹皮;喘甚加杏仁;痰涎盛加陈皮、半夏;腹满甚加厚
朴;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②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扩
张、咳喘、咯血者重用大黄;兼气虚者加潞党参;兼阳虚者加附
子、干姜。③治疗中风痰热闭瞀的昏迷(肺性脑病)。[湖北中医杂
志,1984,(2),18]
    8.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本方含黄连2g,花椒
5g,乌梅、使君子肉、鹤虱、生大黄各10g。大便稀去大黄;体
虚加党参;皮肤发黄加茵陈、焦山栀;阳虚加肉桂、附子。每日
工一2剂,水煎至200~300ml,分次频服。[~NOeN,1990,cz,:15]
    9.加减己椒苈黄丸的临床应用:临证善以本方加减治疗痰
饮水湿之邪与肠道食积阻结或呕吐伤阴化热之候.如治幽门梗
阻,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玄参、代赭石、甘草、鲜芦根治
之。粘连性梗阻者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实、桃仁泥、延胡索、
生甘草治之。急性胰腺炎者以本方加玄明粉、蒲公英、淡黄芩、
炒枳实、竹茹等治之。因本方药性苦寒,味厚力专,一旦饮除积
去,应立即更方调理。L—L海中医药杂志,1985÷《4,:s6]
    10.加味己椒苈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药用
防己、椒目各12g,葶苈子、桑白皮各24g,大黄6g,杏仁9g,
鱼腥草、金银花各30g。对照组,以定喘汤治疗,药用白果、麻
黄、款冬花、杏仁、半夏、桑白皮各9g,苏子、黄芩各6g,甘
草3g。均每日一剂,水煎服。[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fl,:235]

   11。葶苈子30g,大黄(后下),枳实、防己各lOg,桑白
皮、红枣各15g。有泻肺定喘,强心逐饮之功,使饮邪从二便分
利而去,则心肺功能治矣.经治35例,服药4“小时内缓解者4
例;24小时内缓解者工4例;48小时后缓解者工3例;无效4例,
名苈黄汤。[山西中医,1987,《2,:21]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24g  茯苓lOg
    上3味,以水700ral,煮服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主治)
    主证:水饮呕吐,呕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
    副证:心下痞,眩悸。
    (临证加减)
    l。治停痰留饮,心下痞满,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
食不下,名茯苓半夏汤(即本方)
    2.本方治水结胸,心下胀满,无大热,头汗出加葶苈子、
红枣。
    3.本方治痰饮,脾胃不和,咳喘呕吐,饮食不入加苍术、
桔梗、陈皮、柿蒂。
    4.本方治痰饮汗多,小便不利加生芪、防风、白术、车
前子。
    5。恶阻不能受药者,可用本方,若仍不受可用伏龙肝一两
煮水,再煎本方,无不受得,不但治恶阻呕吐,用于诸病呕逆,
诸医所束手者,皆得奇险。[医事小言]
    6.小半夏汤证兼停饮而渴者,又停饮呕吐不良,心下痞硬,
或头眩者,皆有效。饮食不进者,或疟疾经Et食不进者,此方倍
加生姜,能奏效。[方函口诀]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0.9g  泽泻1.2g  白术0.9g
茯苓0.9g  桂枝0.6g
    原书为散,现多采用汤剂.按原方比例,适当增加量,水煎
二次,分服;散剂每服6—9g,日服2次,空腹以温水或米汤
送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卫停饮下焦,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痛,短气,
小便不利者;水蓄膀胱,小便不利,烦渴引饮,甚则水人即吐,
或兼表证身有微热者;水肿身重,下肢肿甚,小便不利者;湿盛
泄泻,下利稀水,口中渴,小便短少者。舌苔白腻,脉弦紧。
    (临证加减}
    1.  自张仲景创制五苓散以来,后世医家以本方为基础,随
证加减而成新方,形成了五苓散类方.其具有代表者,有十七首
之多,它的源流大致如下:五苓散(汉《伤寒论》),茵陈五苓散
(汉《金匮要略》),加味五苓散、加减五苓散(宋《济生方》),
茯苓汤(金《兰室秘藏》),茯苓琥珀汤、茯苓渗湿汤(元《卫生
宝鉴》),四苓汤(元《丹溪心法》),春泽汤(明《证治准绳》),
加味四苓散(明《寿世保元》),大橘皮汤(明《景岳全书》),茴
楝五苓散(清《成方切用》),柴苓汤(清《杂病源流犀烛》),加
减五苓散(《经验医库》1932年),四苓散加木瓜草果厚朴汤、
五苓佛散(《中医治法与方剂》1975年)。[处方纲要.西安:陕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71
    2。本方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以猪苓、
地龙各lO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30g
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水
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具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让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20]
    桂苓五味甘草汤
    (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罩茯苓12g  桂枝12g  炙甘草9g
五味子7.5g
    上4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效)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主治]阳虚停饮,咳嗽,咳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
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苔白滑,舌质淡,脉象沉弦,尺
部弱.
    (临证加减工
   1.小青龙汤以下六条之探讨:自小青龙以下六条,随证转
主,绝妙医案,盖是张仲景历身之事实,然病情万变,支饮咳嗽
之证,其传变,非能斟若划一者,学者心知其意,自得运用之
妙,若悬此六方,以逆测病证,则胶柱而鼓瑟矣。[金匮要略今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
    2.桂苓五味甘草汤之辨析:此方纳气冲者也,药仅四味,
其不同于苓桂术甘者仅白术一味耳。张仲景方中用本方加味者数
数见之,此主就曰苓桂术甘加五味子汤,而必另立一方,名茯苓
桂枝五味甘草汤者,即明手白术之不可用,而五味之必用也。本
草载:白术有动气者忌服,动气即冲气也,惟有有形、无形之
分,少腹有形而动者谓之动气,无形而喘者谓冲气,实一病也。
张仲景明乎此,故对痰饮之有冲气自少腹上逆者,去术加味,另
成一方,以二方对照观之,其用心之细密可见。寒饮之治,不出
于此。而张仲景饮病之大法,亦缦骚乎称备矣。[金匮篇解.北丸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9g  干姜9g  细
辛9g  五味子7.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每
次lOOml。
  (功效)温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肺寒支饮,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咳吐清稀痰,舌
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1.久咳者,酌加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川贝等。
    2。老年体弱者,酌加冬虫夏草,生黄芪、党参,以补益。
    3.呕哕或痰多者,加枳实、陈皮、制半夏,以降气止呕,
燥湿化痰。
    4.咳甚者,加杏仁、海浮石、款冬花,以降气止咳。
    5.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降冲逆。
    6.气滞脘胀者,加陈皮、砂仁,以行气消胀.
    7.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神曲、白术,以益气健脾。
    8.形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以温之。
    9。湿重苔白厚者,加苍术、生苡仁、藿香、佩兰,以健脾
利湿,芳香化浊。
    10.细辛用量之我见:细辛的用量,历代多谓不超过一钱,
在临床实践中,以不同剂量的细辛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疾病,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认为细辛虽有小毒,但辨证明确,亦可大量
应用。①大剂量(15—20g)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湿久蕴,脉
络痹阻之腰腿疼痛,取其辛散温中而镇痛的作用;②中等剂量
(10g)用于治疗风寒束肺所致咳嗽、哮喘等证;③小剂量(2—
5g)用于治疗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又可治疗鼻渊、痢疾,其

疗效显著.[吉林中医药,1982,(1):48]
   11.张仲景运用细辛及其剂量之探讨:《伤寒论》运用细辛
6方(包括真武汤加减),细辛用量最重者乌梅丸为6两,最轻
者真武汤为一两,一般用二三两。《金匮要略》用细辛工0方,一
般用二三两,最轻者赤丸方一两.观二书凡用细辛于汤剂者,在
1一3两之间,约今之3~10g。而用于丸剂则量较汤剂为轻。如
乌梅丸共工。味药,总量达258g,其中细辛18g。按每次服用丸
数计算,则所含细辛量甚少。赤丸计4味药,总量11两,约合
今之33g,细辛占1/10强,约4g,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
则每服赤丸所含细辛量亦甚少。余于临床治疗腰腿痹痛,于方中
配细辛,每在6~20g之间,并无何弊。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细
辛挥发油可引起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证宋代陈承单味细辛为
末服过钱致死记载的确切性。[四川中医,1987,f6,:2]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6g  干
姜6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上6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日3服。
    (功效]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主治)肺寒支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头晕目眩,
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弦滑。
    (临证加减}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的探讨:认为方中茯苓为
君,甘淡而平,利水渗湿,补脾宁心以涤饮;炙甘草温中补虚,
使不伤正;佐五味酸敛肺气,不使细辛散之太过;伍干姜、细辛
温化痰饮;纳半夏降逆平冲。全方功能温化痰饮,降逆平冲,故
主治痰饮咳嗽。凡素病痰饮咳嗽者,初以干姜易生姜,效验不逊
青龙汤。《金匮》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

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五方
均为本方之类方。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为主证。兼有形
寒外感之新病,以小青龙汤散内饮外寒。或兼形寒,或兼头眩胸
闷,咳呕痰水,舌白口淡,脉象弦滑之痼疾,则宜以本方主治。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功专敛肺平冲。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冲气
低,更咳胸满”。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主治“水去呕止,形肿
痹”。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主治痰饮而兼“面热如醉状”.
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为枢纽,主治痰饮,随证加减。认为
本方实为后世治痰饮众方之祖。[四酉医药,1964,《6,:26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9g  干
姜9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宣通肺气,化饮祛痰。
  (主治)肺寒支饮,痰多清稀,胸闷呕逆,心悸头眩,头面
虚浮,其形如肿,舌苔白腻,脉沉弦滑,尺部无力。
    (临证加减)
    1。痰饮家平日咳嗽者。此方以栝蒌实代半夏,白蜜为膏,
用之甚效.[类聚方广义]
  2.咳嗽用本方效不显时再加桔梗即见效。
  3.本方加苓甘五味治阳虚痰饮。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卫茯苓12g  干姜9g  细辛9g  五
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甘草9g  大黄9g

    上8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lOOml。
    (功效)化饮降逆,清泄胃热。
    (主治)寒饮内停,咳嗽痰多,胸满,呕逆,心悸头眩,面
赤口干,小便微黄,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而中心微黄,脉沉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葶苈子治支饮
    2.本方加桔梗、化橘红治水饮犯肺。
    《外台》茯苓饮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  人参  白术各log  枳实6g
橘皮7。5g  生姜12g
  上6味,以水600ml,煮取180ml,分3次温服。
  (功效]健脾理气,化痰散饮。
  (主治)胸中有痰饮宿水,吐出水后,心下空虚,痞满不适,
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苔白微厚或腻,舌质淡红,脉细弱。
    (临证加减)
    1.若呕吐甚者,加半夏、瓦楞子等以止呕。
    2.若食少纳呆者,加神曲、炒谷麦芽、鸡内金等,以消食
化滞。
  3.脚气冲心,服本方合吴茱萸汤。
  4。茯苓饮的临床应用:认为茯苓饮可用于治疗妊娠恶阻之
初有效,对体力不衰弱,心下部不适,恶心,呕吐,有胃内停水
者较佳。并且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与胃弛缓等见心窝部
有停滞胀满感,吐酸或烧心,叩击心窝部可闻及水音,腹部有动
悸,尿量减少者,效果甚佳。LR方辨证治疗学.重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重庆分社,1983:65,159J
  5。本方去枳实,治风痰气,呕吐水者,名延年茯苓汤。

  6.后世之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健脾和胃化饮之方,皆
由本方发展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