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附子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大黄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
    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
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细辛加肉桂.[张氏
医通「

    2。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
甘草有大效。[腹证奇览]
    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
枝核、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
    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
    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
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枳实、苍术、藿香、
陈皮、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枳实、香附、大
腹皮、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陈皮,以降
逆止呕。
    10。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细辛,加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
虚所致之牙痛。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
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
痛以大黄为君。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
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
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
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黄连、败酱草、朱砂;颊脉跳跃,
耳内鸣响者加代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
1984,(4):403
    12。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
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
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
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如伴
有泛吐清水者亦可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脾降逆;如实邪偏盛者,

则宜大承气汤。脾肾衰败,湿浊稽留,是尿毒症之本,故原文曰
“此寒也”。但湿浊稽留,又可郁而为热,故原文又提出胁下偏
痛,发热等热象。“寒”是指病之本,而不是指所有临床表现。
尿毒症的症情复杂,变化多端,但湿浊稽留,郁化为热,热窜营
血,是病因、病机的主要一环。因此清除血分热毒最为重要,而
大黄一药,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报道,当患者出现口
中有尿味的症状,血内非蛋白氮和肌酐显著增高时,应用醋制大
黄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并使血内氮质潴留改善,而并无泻下作
用。当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恶冷等症时,就宜用生大黄以通腑
导浊。有一病例曾先后服用大黄半斤之多,终使重症转危为安。
[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
    13.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本方含生大黄lOg,制附子
15g,细辛2g。寒战倍附子、细辛;黄疸加茵陈;气滞加枳实、
郁金;呕吐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胀甚加六神曲、炙
鸡内金等5均加柴胡。每日 1剂,水煎服。
    14.本方在急腹症中的运用:①里寒积聚,宜本方合三物备
急丸、温脾汤化裁;②阴黄病加茵陈、茯苓、白术等;③结石加
金钱草、石韦等;④少阴本虚之体,常配干姜、砂仁、厚朴等;
⑤肠痈者,可予大黄牡丹皮汤加附子、红藤、败酱草等,并附有
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左侧尿路结石、慢性胰
腺炎急性发作及阑尾脓肿的验案。
    15。厚朴、甘草、干姜、桂心、附子、大黄。治痼冷在肠胃
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名温脾汤。[本事方]
    16.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治冷积便秘,或久利
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名温脾汤。阡金要方]
    注。上二方虽同属温下剂,但前者重用温中,略加大黄;后
者重用大黄,兼以温下,法有区别。大抵前者治冷积而积滞不
甚,故大黄宜少用;后者治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
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温补脾阳。

    17.本方大黄、熟附子同量。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
热者,名大黄附子汤。[温病条辨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