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顽固性呃逆案(黄仕沛)

 zh小秋 2015-11-25
            顽 固 性 呃 逆 案(黄仕沛)
        呃逆是常见症,常与胃气上逆有关。因于热者橘皮竹茹汤,因于虚者旋覆代赭汤,均可收满意的疗效。更有专药丁香,杮蒂效果也不错。但有些顽固性呃逆则非和胃降逆可治。应细心辨证,方证对应,方可凑效。  
        苏某,男,55岁,藉貫潮州,香港商人。二年前因工作压力较大,后而呃逆发作。易中西医十数,用镇静药,解痉药等,甚至抗抑郁药;中药降气,温肝,扶阳等,了无暂效。。
        2013年3月2日经马先生介绍,我为其诊治。苏先生久病困扰,苦不堪言。自诉近两年来,无日不谈此病,并坦言对我不存能治愈的奢望。言语间呃逆频频,呃声低沉,伴嗳气,无泛酸,胸翳闷。腹胀,矢气频连。大便日五、六次,溏稀。饮食如常,睡眠很好,睡着后无发作,形体无消瘦,自诉虽呃逆困扰,但乐观开朗,现工作压力不大。但肢冷、汗少。舌苔厚白腻,脉沉细涩。经各大医院检查,心、肺、肝、脾、脑未发现异常。
        X线腹部照片显示:“腹部各肠段充气严重;左上腹胃底积气,中腹部大量小肠积气,以回肠部为显,升结肠,横结肠积气。”
        处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枳实。
        处方:桂枝30克,麻黄15克(先煎),熟附子24克,细辛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法半夏24克,枳实30克,安桂芯3克(焗)。四剂。嘱服完两剂后再联系,以便加减药物。
       3月4日中午,患者来电,欣告当晚服药一剂,呃逆减缓,昨天(3日)服第二剂,呃逆仍未发作,至昨晚呃逆再作。入睡后方止。今晨未昨。大便昨天一次。服药后有几分钟短暂的心悸,无汗,睡安。初见成效,剩胜再进。嘱上方再加麻黄5克(即20克),枳实再加30克即60克。煎服如前法。
        3月5日晚来电说,服上方后,情况稳定,腹胀减少,呃逆间有发作。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处方:麻黄30克(先煎),附子24克,细辛15克,桂枝30克,厚朴20克,法半夏24克,高丽参10克,柿蒂60克,丁香6克,炙甘草15克,生姜20克,安桂芯3克(焗)。四剂。
       3月6日晚来电,服上方一剂后,腹胀又增,呃逆又复频作。并谓丽参,丁香,柿蒂以往服之甚多,并不见效,何以先生又再用?此语发人深省也,即嘱停服余下三剂,再用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麻黄用30克。
        3月7日晚来电云,今天舒服多了,腹胀减,呃逆很少。
        3月9日晚来电云,三天来,腹胀基本消散,呃逆间有一两声。守方四剂。
        3月13日晚来电,四天来呃逆未作,余皆正常。嘱停服药,注意节制饮食。
        按:1.此例呃逆患病二年,无有休时,特别顽固,前后十天告愈。患者肢冷、汗少,大便溏薄日五、六次。脉沉细涩。显然是阳气不振。而阳气不振具体应选什么方才能“对证”?这病人呃逆日久不愈,呃声低沉。还有更明显的见证就是腹胀、矢气连连,所以很自然就联想到《金匮.水气》:”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患者脉沉细涩,肢冷,腹满。俱与此条相应。更有“胁鸣相逐”(矢气)。实是阳气不鼓,营卫不利。故此方以桂枝汤调营卫。去芍药妨有碍阳气。麻附辛汤以振奋沉阳。
        2.桂、附、辛固为扶阳之品,但麻黄当不可或缺。我曾以续命汤治肿瘤压迫脊髓,二便不通。又用续命汤治小便失禁。其妙则一也。呃逆西医一般用解痉药如阿托品、6542等。顽固性呃逆,西医有用“利他林”治疗的。“利他林”为中枢兴奋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我曾请教过一些西医,什么情况下用利他林,什么情况下用阿托品,6542等,有什么指征?但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汤,同样有兴奋作用,但我们的使用指征很明确,就是有阳虚的见证。从此看来,中医科学得多了。
        3.《金匮.水气》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本例不可忽视的症状是“腹胀”。气滞,气机不转是本病的“轴心”所在,腹胀严重,压迫膈神经,呃逆频作,每次呃逆时呑进大量气体,腹胀更甚。恶性循环。呃逆不止。所以仲景说:“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要气机畅,就要解决腹胀。《水气》篇这一条下有两首方。一为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紧接着一条是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两条文差别只一个“杯”字和“盘”字。注家多从这两个字做文章。其实无实际意义,以方测证。枳实汤消痞实脾是为示人从病机上鉴别而已。襯托出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才是本证的正治。阳虚内寒,营卫不利,营卫俱劳是本证的病机。本方振奋沉阳,和营卫,不治胀而胀自消。这就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意思。
        临床上,两方其实可以配合使用。《仁斋直指方.肿论》枳术汤就是两方的合方(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枳实,白术,甘草)。
       4.此案虽然取得疗效,但是教训还是有的。初诊取效后,我用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剂后,腹胀又增,呃逆又复频作。与重用了高丽参有关。此方治“发汗后,腹胀满”(66条),厚朴,生姜用半斤,是用厚朴诸方中属量大的方之一(大承气,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其它方栀子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是四两以下,小承气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仅是二两。而仲景用人参通常是三两,此方却只用一两。实属甚轻量。只是厚朴的八分之一。我此例却用厚朴20克,人参10克。显然不合仲景法度,过用反增“中满”就不奇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