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22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 2013年0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孔子的风貌是多面的,他既有儒雅博学的一面,又有威而不猛的一面。温良是外在,刚毅是内涵。要把这二者统一起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 李友生

  在我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同的孔子形象,尤其是近期所创作的“智者行仁”孔子像,突破了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固定形象,通过对孔子的理解,我想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创作孔子像的历程,尤其是“智者行仁”孔子像的创作思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大约先后创作了十几尊大小不一的孔子像。随着阅历的加深,对孔子的理解逐渐有所变化,雕塑塑造手法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创作的孔子艺术形象自然有所差异了。
  大众对孔子的形象认知基本是比较统一的,因为他是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历史上,有宋版,也有元版,但大众熟知的还是相传为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这些先人创作的形象为我创作孔子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传为吴道子版行教像的孔子比较谦恭,大家更倾向于他比较谦恭一点。但是从艺术的个性来讲,宋、元两个像的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更有气象,豪气更盛。并不是说它们比吴道子版的艺术成就高,只能说彼此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神韵。
  最初我创作的几个孔子像,比较尊重社会公众对孔子像的认知,比如泉城广场我所创作的孔子像,强调恭而安、威而不猛,追求严谨,比较传统。
  但去年在创作雕塑“智者行仁”时,我脑子中出现了孔子的多个形象:一是质朴的、平民的孔子,二是博学大家、气象万千的孔子。一方面,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说中国文化要找一个符号型的人物,那就是孔子,这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孔子个人形象的问题,而是代表中国文化先贤、哲人的问题,代表中国气派的问题,这就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的风貌是多面的,他既有儒雅博学的一面,又有威而不猛的一面。温良是外在,刚毅是内涵。要把这二者统一起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如上所说,创作孔子像的时候,既要表现出他的温良恭俭让,又要威猛;既要表达出他表面上的谦恭,又要表达出他“荡胸生层云,胸中有丘壑”的哲人形象。这种矛盾的统一,是处理孔子像最困难的地方。
  雕塑得过于谦恭,跟街上一个笑眯眯的退休老头一样,那就传达不出孔子的气概;倘若把它做得过于威严,那又与儒家的本真、最容易理解的“温良恭俭让”相去甚远。怎么使这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从一开始就考虑的问题,也是我所竭力表达的形象。创作出来之后,我感觉作品传达出了几分。
  从去年开始,我在头脑中打破了孔子形象的既定模式。从动态、脸型到各个方面,打破人们脑子中固有的孔子形象。“智者行仁”是尊小像,如果处处雕琢得精巧细致,那就会流于淫巧,格调就会比较低。所以越是做小像,越是要放开,越是要强调艺术感。
  为此,我做了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打破孔子像写实的比例关系。一般地说,按现代通行做法做标准孔子像,身长一般都在7.5—8.5个头,这是雕塑的常识性知识。这个像大概在4—5个头左右。这种雕塑夸大了头部特征,强调孔子面部神态。由于强调了重点,更好地烘托出了孔子整个人物的神韵气质。
  第二,从手法上,尽量放松,不求面面俱到,除面部外,其他尽可能简约。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懂得“知止”。此像整体味道简约古朴,衣饰处理很概括放松。越是不确定的东西,越能诱导观者的想象力,使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补充孔子的形象。这也可以说是有些“写意”吧。写意一点,交代得似是而非一点,手法尽可能放松、自然、质朴,这样就让人容易感觉到一种拙朴之气。越是拙朴,在审美层次上就越高。
  第三,郑板桥总结画石艺术技巧为“丑而雄,丑而秀”,这在平常人看,就有几分“丑”的意味了。“智者行仁”像也追求几分“丑”的表现手法,这更彰显了孔子的“瑰丽大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里面人们都喜欢美的形象,艺术恰恰相反,应该寻求几分脱离生活常规的、略带缺陷的形象。这种残缺的美往往就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曲阜大成殿供奉的那个很“丑”的孔子像就是很典型的。
  第四,“智者行仁”像还有几分怪异。所谓“人有异相必有异能”,“奇人异相”,很多长相怪异、奇特之人,往往都是经纶奇才。而且放到艺术角度讲,要想让作品叩击心灵,必须要有突出的艺术特征,如果艺术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力将是很单薄平庸的。所以综合这几个方面,“智者行仁”孔子像就得让它有几分丑,有几分奇,质朴里面带着大家气象,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暗藏着许多诉求。手法尽可能轻松、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拘谨小气,不着痕迹,大方无隅,感觉把孔子的精神气质基本勾画出来的时候,戛然而止。从动态上讲,动作不大,头稍微一转,身体是很完整的一个结构,十分质朴的动作。恬淡自然的衣纹,不加任何定义的刻画和描绘,整体感觉传达出孔子的精神气度来,点到为止。
  所以,孔子“智者行仁”像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人们因欣赏孔子像而联想到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流失是一种反思,能使公众更好地返璞归真,向儒学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利于社会稳健,有方向地前进。
  (本文作者为山东工艺美院教授。作者创作的“智者行仁”孔子雕塑荣获首届山东省外事礼品展一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