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是在"复李氏社稷"的社会呼声下复位的,可他却没有"尽依贞观、永徽故事",反而容忍"行则天故事",结果导演出了一幕幕的宫廷蹀血事变。
(1)铲除诸韦中宗复位后,韦氏亦复立为皇后。韦氏因长期与中宗同被"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因而中宗发誓:"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韦氏"再为皇后,遂于朝政"①。
女皇时代参决百司奏章的上官婉儿,被封为婕妤,仍然"专掌制命"。
上官将情夫武三思推荐给韦后,促成三思与韦后的奸情。武氏宗亲借助韦后,势力复振。至神龙二年七月,谋诛"二张"、劝女皇传位中宗的敬晖、张柬之等,俱被武三思等"构诬"至贬死。"三思威权日盛,军国政事,多所参综","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皆武三思私党,"递相引致,干黩时政"。又有侍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太仆丞李悛,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等,"常为其耳目",时人呼之为"三思五狗"②。
安乐公主是中宗与韦后在患难中所生,倍受宠爱。此时,安乐公主早已嫁武三思次子崇训,韦、武两家又成了儿女亲家。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开府置官,"皆出屠贩,纳赀售官","侯王柄臣多出其门"③。甚至伪造诏敕,掩住文字,让中宗"署可"。发展到后来,竟然要求中宗立她为皇太女。其夫武崇训,已是从三品的左卫将军。
② 《资治通鉴》卷205 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8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
②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三思传》。
③ 《旧唐书》卷83《安乐公主传》。
韦后、安乐公主为实现一己私利,与武氏宗亲联手,"复修则天之政"。神龙三年二月,中宗竟又颁敕,令天下不得再言"中兴",表示要承袭武周,不改其政。
中宗有4 个儿子。长子重润系韦后所生,武则天时被诬陷曹杖杀。次子重福乃后宫所生,中宗复位后被韦后"所谮",贬为员外刺史,不许视事。三子重俊亦后宫所生,中宗复位的第二年秋被立为皇太子。四子重茂也是后宫所生,下面另叙。三子重俊被立为皇太子,深为武三思等忌恨。三思子崇训教安乐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并不时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①。太子重俊"不胜忿恨",与朝野反武三思的势力汇合一起,得到一定的同情与支持。
神龙三年七月,太子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制"率羽林千骑兵300 余,攻入武三思、武崇训府宅,杀其父子及亲党十数人。然而,他们事先既无预谋,得手后又盲无目的,当斩关突入宫中,在玄武门下遇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所率百余人阻挡时,便"孤疑,按兵不战","冀上(中宗)问以杀三思之意"②,结果失利。李多祚被倒戈的羽林千骑兵斩杀,太子重俊逃往终南山为左右所杀。
这一回合虽然尽诛武氏余孽,却牵连到相王。韦后对相王诸子顿生戒心,出隆基为潞州别驾、隆范为陇州别驾、隆业为陈州别驾。
从此,韦后、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景龙二年(公元708 年)二月,韦后亲党散布皇后衣箱中有五色云出现,说是"天意以为顺天皇后宜为国母"。安乐公主不仅没从丈夫武崇训被杀引出教训,反倒与长宁公主、皇后妹郕国夫人、上官婉儿及其母沛国夫人、尚宫柴氏、贺娄氏等"树用亲党,广纳货赂,别降墨敕斜封授官","又引女巫赵氏出入禁中,封为陇西夫人"③。武崇训被杀后,安乐公主又另嫁武三思的叔伯侄子武延秀。"延秀既恃恩,放纵无所忌惮",连公主府的属官都看出"延秀有不臣之心"①。
隆基自京师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潜识英豪,暗结亲党。作为州的副长官,1 年半的时间,隆基并无什么特殊的政绩,但其政治抱负则由这里发端。
朝廷方面,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确实"可谓贵矣,可谓宠矣!权侔人主,威震天下","言正者获戾,行殊者见疑",使"海内寒心,实将莫救","怙侈灭德,神怒人弃"②。景龙四年四、五月,连续有人上奏"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虽然惨遭杀戮,但韦后亲党也感到"忧惧"。于是,韦后、安乐公主母女"合谋"进毒。六月初,中宗被毒死,韦后秘不发丧,亲总朝政。一是伪造"遗制",立四子重茂为皇太子,皇后临朝摄政。二是命从父兄韦温"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三是安插亲党,"台阁要司,皆以韦氏子弟领之,广聚党徒,中外连结。"一切部署停当,才让16 岁的太子重茂即帝位,是为殇帝,又称少帝。
① 《旧唐书》卷86《愍节太子重俊传》。
② 《旧唐书》卷109《李多祚传》。
③ 《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
①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延秀传》。
② 《旧唐书》卷77《柳亨附柳泽传》。
几天后,宗楚客秘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③。
与此同时,一个歼灭韦后亲党的计划也酝酿成熟。
初怀抱负的临淄郡王隆基,景龙三年冬自潞州返回京师。在长安的半年时间,"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④"万骑"是宫廷禁军,隶属左右羽林军。把目光盯住这支禁卫力量,正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结果,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都被拉了过来。他如"风云玄感"的刘幽求,宫苑总监钟绍京等,都成为隆基依靠的骨干。争取太平公主的支持,更显见隆基的政治策略。太平公主是中宗、相王的亲妹妹,韦后等虽然"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①隆基准确把握了姑母的政治态度,"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②景龙四年六月二十夜,临淄王隆基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以及刘幽求、折冲麻嗣宗、宫苑总监钟绍京、万骑帅长葛福顺、王仙凫、陈玄礼等,突入宫禁。二更时分,斩屯卫玄武门的韦后从子播、族弟璇等。三更刚过,左、右万骑在葛福顺、王仙凫率领下已会合于凌烟阁前,隆基即由玄武门勒兵攻入太极殿。韦后被飞骑军士斩首,安乐公主被万骑军士斩首。武延秀逃了出来,也被军士杀死。其时,上官婉儿已由婕妤进为昭容,闻知事变,带领宫人迎接隆基,被斩于旗下。禁卫宫中的诸韦和韦后亲信,全部斩首。第二天,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分派万骑搜捕诸韦亲党,先后斩除韦温、宗楚客、宗晋卿等。诸韦门宗强盛,在城南杜曲镇聚族而居。崔日用率兵至杜曲,尽诛诸韦。
诛灭韦后亲党,将临淄王隆基一下子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一"拨乱反正"之举虽然为其登上皇帝宝座奠定了基础,但接下来还有整整3 年的艰难历程,才打通实现"开元之治"的道路。
(2)诛灭"太平"
铲除韦氏的当天,少帝重茂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万骑,并迎相王入辅少帝。3 天后,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让位于相王。隆基生父再复帝位,为睿宗。平王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哥成器、二哥成义分别为左、右卫大将军,四弟隆范、五弟隆业分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数日后,以平王隆基有大功,立为皇太子。七月,改年号为景云。中宗、睿宗是亲兄弟,睿宗是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又成为动乱的借口。
先前被韦后发往均州的次子重福,已决定调任集州刺史。有个叫张灵均的人对重福说:"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①重福在张灵均、郑愔等人鼓动下,顿生觊觎之心,派家臣王道先赴东都"潜募勇敢之士"。重福到达后,王道便带领所募亡命之徒直取左、右屯营兵,并裹胁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因洛州司马崔日知先已略闻风声,左、右屯营不为所动。东都留守又出兵搜逼,重福投河自尽。一次小小的谋夺帝位的兵变,很快就平息了。
③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209 睿宗景云元年。
④ 《新唐书》卷121《王毛仲传》。
①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太平公主传》。
②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① 《旧唐书》卷86《庶人重福传》。
然而,帝位之争,在宫闱之中却久久未息。
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后,睿宗立即召拜姚元之、宋璟入朝为相。姚、宋二相"协心革中宗弊政",当时普遍认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②太子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在"诛二张,灭韦氏"的政争中都起过重要的决定作用,因而睿宗常常与这唯一一位亲妹妹"图议大政"。太平公主若是未入朝,睿宗便命宰相到公主府去请示。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问是否"与太平议",然后再可否。结果是:"公主所欲,上(睿宗)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①。睿宗的这种"归妹怙权",与太子隆基、姚宋二相的"革中宗弊政、复贞观之风"显然势不两立!于是,太平公主开始散布流言:"太子非长,不当立。"刚刚被立为皇太子3 个多月,隆基就又面临着姑母的挑战了。
景云二年(公元711 年)正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引(韦)安石预其事",韦安石反而劝谏睿宗"无信谗言以致惑"。暗中拉拢不成,太平公主竟乘辇亲自到通中书省的必经之路光范门,公开要宰相们"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唯宋璟当面抗争,使公主无言对答。在姚元之、宋璟、张说、郭元振以及韦安石等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努力,睿宗采纳了姚、宋的三点建议:其一,将睿宗长子成器、高宗长孙守礼两个容易被利用来在太子问题上作文章的人物调离京师。其二,将掌握左、右羽林军的两个弟弟调任太子左、右卫率,巩固东宫的实力。其三,将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紧接着,宣布太子监国。至此,太平公主"怙权"受到一定遏制,太子隆基初次挫败姑母的废黜阴谋。
当太平公主探知三点建议出自姚、宋密谋,便大加责难太子。太子隆基对姑母的权势尚存惧心,赶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上奏表示:姚、宋"离间骨肉,请加罪黜"。经过商议,贬姚为申州刺史、宋为楚州刺史。两天后,成器、守礼调任刺史之命也取消了。然而,太平公主仍然安置蒲州,隆范、隆业两兄弟仍然为左、右卫率"以事太子"。睿宗的这一平衡姑侄权势之争的做法,不仅没有使矛盾缓和,反倒愈演愈烈。"素怀淡泊"的睿宗,面对亲妹妹与亲儿子的激烈争夺,束手无策。在安置公主蒲州后不到两个月,睿宗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议,"欲传位太子,何如?"谁也不知如何回答。几天后,睿宗下制:"政事皆取皇太子处分。"①这更加惹起太平公主的反对,以至逼得太子隆基不得不表示"让位"于大哥成器,请召回姑母。睿宗仍然在亲儿子与亲妹妹之间搞平衡:为维护儿子太子的地位,"不许"让位;为袒护妹妹的利益,"许"其返还京师。
太平公主自蒲州回到长安,更加紧了营私、结党、排除异己的活动,再度出现"归妹怙权"的局面。窦怀贞、崔湜、岑羲等,陆续被提升为相。窦怀贞为侍中后,"每退朝,必诣太平公主第。"崔湜"私侍"公主,公主欲引以为相,睿宗不用,"公主涕泣以请,乃从之"。而支持太子隆基的韦安石、郭元振、张说等,则一并罢去相职,史称"皆太平公主之志也"②。延和元年(公元712 年)七月,西边天空出现彗星,太平公主及其党趁② 《资治通鉴》卷209 睿宗景云元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睿宗景云元年六月。
① 《册府元龟》卷259《监国》。
② 《资治通鉴》卷210 睿宗景云二年十月。
机唆使"术人"向睿宗报告:"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宫矣。"③试图以此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制造太子想要篡夺皇位的流言。不料睿宗早有此意,立即表示:"传德避灾,吾意决矣。"太平一党弄巧成拙,急忙"力谏不可"。睿宗以中宗为例,告诫太平公主,并下制令太子隆基即皇帝位。太平公主阻止不了"传位",便劝睿宗"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企图架空小皇帝。睿宗又是折衷之道,达成妥协。一面断然传位,一面又对太子说:"朕虽传位,岂忘国家!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八月,太子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余皆决于皇帝。随即,改年号为"先天"。
玄宗继位,丝毫没有能够改变太平公主的"怙权"。相反,倒是"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以至"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①。交待一句,当时"宰相有七"不错,当以"四出其门"较为确切。他们是:窦怀贞、崔湜、岑羲、萧至忠。此外,依附太平公主的还有: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鹰福、鸿胪卿唐晙,以及西明寺僧慧范等。其中,薛稷是东宫属官,却倒向太平公主一边。新兴王李晋,也是"甚有威名"的。尤其是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谒公主。"②宫人元氏,也为崔湜收买,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决胜的时刻终于逼近了。
先天二年(公元713 年)七月,太平公主一党密谋"废立",决定:初四,由常元楷、李慈率羽林军突入玄宗议政的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以宰相身份在南衙举兵响应。宰相魏知古得知这一密谋,"预奏其兆"。玄宗立即会知隆范、隆业两个弟弟以及宰相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决定抢先动手。在此之前,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已经向玄宗提出"先定北军,后收逆党"的宫闱战的具体策略。初三这天,玄宗与王毛仲等取闲厩马及卫兵300 余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常元楷、李慈,当即斩首,实现了"先定北军"这一计划。"次收逆党"也很顺利,在朝堂、内客省分别捉拿了宰相萧至忠、岑羲与李猷、贾鹰福,皆斩之。窦怀贞闻变外逃,自缢而死,追戮其尸。七月四日,太上皇颁布诏命:"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①太平公主逃入山寺,过了3 天又回来,赐死于家。"穷治公主枝党",一直延续到年底。
十一月,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十二月初一,改年号为"开元"。从此,唐朝才进入"开元之治"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