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收集的小药方3

 学中医书馆 2013-01-23
足跟痛症方
(方名仙人掌方)

  方药:仙人掌适量。
  用法:用刀刮净仙人掌两面的毛刺,剖开一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另半片。或将仙人掌切成大小适宜的片状放于鞋跟处,以便穿上鞋后正对疼痛点。贴敷2天,休息半天,连用2~4周。
  功效:消炎软坚,活血止痛。
  主治:跟痛症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时局部红肿,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
  疗效:治疗26例,运用本方2周后跟痛逐渐消失。

失眠方
方名逍遥散)

  方药:丹皮、栀子、当归、炒白术、大枣、青皮各15克,柴胡、薄荷各10克,白芍30克,龙骨、牡蛎各60克,酒大黄5克(另包,待其他药即将煎好时再放入)。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主治:失眠。
  疗效:治疗28例,治愈(能获得正常睡眠,入睡快,睡后如常人,2年内未复发)22例;显效(能基本正常入睡,时有睡而易醒现象,但精神饮食如常,1年内未见复发)4例;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能按时入睡,但睡而不稳,每遇劳累或精神刺激后复发)2例。

结膜炎方
(方名黄柏菊花汤)

  方药:黄柏30克,菊花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明目。
  炮制及用法:加开水500毫升,浸泡2小时,用纱布过滤,外敷或洗涤患眼,每日2次,每次约10分钟。
  主治:结膜炎。
  疗效:治疗126例。结果治愈11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1~2天。

慢性胃炎方
(方名龙胆公英汤)

  方药:龙胆草3克,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0~15克,乌梅、甘草各6~10克,全当归、杭白芍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敛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幽门弯曲菌相关性胃炎。
  疗效:观察31例,治疗3月后,治愈(胃镜复查有改善,活检标本示幽门弯曲菌阴性,临床症状基本缓解)2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

前列腺增生方(方名皂药粉)
方药:皂矾、黄药子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
  用法: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调匀,每次取混合粉约2克置于脐眼中,上覆毛巾,然后取温水逐步从毛巾上缓缓向脐中滴入,使皂矾、黄药子徐徐从脐部融化,吸收。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适合小便淋沥不尽、尿色黄赤、尿后尿道口灼热、口干多饮、舌质红、苔黄、脉快者。
  附注:一般施治后半小时开始排尿,若半小时后仍无排尿,可重复使用2~3次即可排尿。


中药代激素方
方药:女真子100克,薏苡仁150克,首乌、太子参、黄芪、山药、甘草、紫河车、淫羊霍、巴戟天、菟丝子各15克,乳香、没药各50克,当归55克 。
  用法:共研极细末,和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2次,每次1丸。
  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可代替激素。对撤停激素困难的激素依赖者,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平稳地撤停激素。    

高效风湿灵煎剂
方药:细辛60克,党参40克,白芍36克,女真子30克,黄芪、鸡血藤、青风藤各20克,白术、防己、甘草、羌黄各16克,炙川芎、炙附子各12克,川芎、乌梢蛇、淫羊霍、巴

戟天、丹参、骨碎补、桑枝、桂枝、独活、羌活、牛膝、杜仲各8克,当归、全蝎、薏苡仁各4克。
  用法:细辛6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20分钟后再入诸药,再加水150毫升同煎30分钟,煎至800毫升。日服2次,早晚各服50毫升。
  功效:消炎镇痛,活血化淤,疏经通络,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
  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顽痹,屡治屡效。

阳痿方(方名启痿灵)
方药:淫阳藿、仙茅、当归、肉桂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洗净阴部(会阴、阴囊、阴茎),擦干后用细末1克左右,均匀搽阴茎、龟头,适当用力,以干为度。为了大范围均匀用药,搽药时须拉直阴茎。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疏肝补肾。

  主治:阳痿,属肾气不足型或肝气郁滞型,阴茎不能勃起,下体感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耳鸣时作,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症见阴茎不能勃起,两胁胀闷不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三仁汤
方药:杏仁、白蔻仁、半夏各12克,薏苡仁、滑石各18克,通草、竹叶、厚朴各6克。
  用法:水煎后适量温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湿浊。
  主治:治湿温初起,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临床医生也用于治疗胃肠炎、肾盂肾炎等热轻湿重者。
  注:本方出自中医名著《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解中焦湿滞,化浊宣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方中以“三仁”为主,故名“三仁汤”。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湿浊之功。

麻黄四物汤瘾疹方
病例:黄某,女,21岁,已婚,发荨麻疹(俗称风丹)已6日。服药及注射药物治疗无效,且日益加重。遍体起红块,瘙痒难忍,心烦,彻夜难眠,小便热增,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浮数(快)。

  方药:麻黄3克,杏仁、防风、丹皮、栀子、黄柏、归尾各9克,生地24克,赤芍、玄参、银花各12克,土茯苓15克。

  用法: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活血。

  疗效:本方连进3剂,1剂后白天发疹大减,但入夜仍痒;2剂后,四肢疹块大减,身痒仍甚;3剂后身痒渐轻,能睡,无瘙痒之苦。

  4日复诊,痒块未发,仅皮肤微痒,再用该方药,去杏仁,以荆芥代替麻黄,白蜂蜜代替土茯苓再服,即荆芥3克,防风、白蜂蜜(兑服)、丹皮、栀子、黄柏各9克,生地24克,玄参、银花各12克,赤芍、归尾各6克。此方连服3剂而愈。随访年余,未复发。

硫磺散治疣子方
病例:家某,10岁,女。患者于半年前面部突出疣子累累,初如粟米大小,不痛不痒,后渐大如绿豆,家长因担心影响容貌,前来治疗。

  方药及用法:硫磺0.6克,研细末,鸭蛋1枚,一端敲孔,将硫磺末掺入搅转,复将蛋孔封好,置饭锅内蒸熟食之。

  疗效:服上方1剂后,不久脸上的疣子逐渐消失无痕。本方无副作用。现患者已成人,面容光泽,无瘢痕,亦未复发。

  注:疣为寒湿之邪所致,治疗时应忌寒凉降火之品。民间治法,多用腐蚀之品如鸦蛋子之类。但若疣多,不如内服温燥之剂,扫尽寒湿之邪为好。

蜈蚣药酒治疗静脉曲张
我祖母80多岁,左小腿患静脉曲张几十年。去年9月,她曲张的静脉周围和大腿等处疼痛彻骨。到多家医院就诊,都认为需做手术,别无他法。由于祖母年事已高,我县近年曾有老年人静脉曲张手术失败导致死亡的例子,家人犹豫不决。在极度无奈之下,只好用土方法试试,即用浸泡的蜈蚣药酒(禁内服及搽开口处)涂搽,没想到涂搽后疼痛减轻,一段时间后,疼痛竟消失了,连突出、弯曲成一团团的静脉也不见了。现祖母已痊愈,如常人般生活。

广东省连平县城老印刷厂23号 周焕武

  点评: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久站或担负重物造成,容易合并感染造成浅静脉栓塞和浅静脉炎症,局部可出现静脉团块、肿胀、疼痛。

  中医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由下肢脉络淤滞不畅,局部气滞血淤所致。选用金黄膏、青黛膏、冲和膏或鱼石脂软膏外敷可减轻肿痛。周读者用蜈蚣浸泡的药酒外搽缓解了疼痛,这是由于蜈蚣有解痉消肿止痛的功效,而且酒(精)亦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中国药物学》亦有“蜈蚣配木鳖子、麻油等外用,治无名肿毒”的记载。

肩周炎方(方名吴薏盐散
方药: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各30克。
制作及用法:先将30克食盐放在铁锅里炒黄,再加入上药拌炒,将药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在一块布上,包缠好后热熨患肩。一边熨,一边作肩关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等活动,直至熨药温度降低为止。3小时复炒以上药物,再熨烫1次,每天3次,同法连续治疗两天,第3天将以上药物水煎熏洗患肩2次。
功效:散寒祛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属风寒湿、淤滞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沉重感,或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淤斑。
疗效:治疗64例,治愈57例,好转5例

产后通乳方
去年我生了孩子,却少奶。为了催乳,婆婆使用了一个偏方:将30克大葱加入300毫升水中,煎30分钟,以药液洗乳房,再以木梳背推、擦、按摩乳房10余次(自乳根向乳头方向推摩)。每日2次。我按此方做了3天,孩子就吃得饱饱的了。

   云南建水县南庄镇 唐绍芬

  点评:乳汁分泌的多少,一是与先天禀赋有关;二是与产妇体质强弱、气血充沛有关。分析该患者所述方法,可能是产后初期乳汁不通,缺乳。因大葱性味辛温,芳香走窜,用大葱煎水熏洗乳房,可起到温经通络,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再辅以木梳推擦按摩,可加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滴虫性阴道炎
【处方】
处方一  甲硝唑,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连服7日。
甲硝唑片,200毫克,塞入阴道,每晚1次,连续10日。治疗后滴虫检查阴性者,仍需在下次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10日。
处方二  妇科止带片每次5片,每日服3次。
处方三  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各30克,黄柏15克,水煎熏洗阴部。
或蛇床子30克,白矾15克,花椒10克,煎汤趁热先熏后洗,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避免性交。因阴道炎易反复发作,性伴侣宜同时检查治疗。
2.月经期暂停用药。妊娠早期,一般在20周以前不宜口服甲硝唑。
3.患者换下的内裤及洗涤用的毛巾,应煮沸5~10分钟。
4.患者的毛巾、用具、浴盆等应独立使用。
5.上厕所最好采用蹲式,以减少滴虫间接传染的机会。

慢性低血压
处方】
处方一  参桂鹿茸口服液,每次服1~2支,每日2次。
处方二  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2~3次。
处方三  制黄精、党参各30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处方四  生晒参粉25克,紫河车50克(粉末),混匀,每次服3~5克,每日2次,早晨、中午温水吞服。

【注意事项】
1. 增加营养,多食一些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狗肉、羊肉、公鸡肉、鸭肉、黄鳝、蚌肉、黑芝麻、大枣、扁豆、桂圆、莲子、辣椒、韭菜等。
2. 适当多吃食盐,可提高血压,改善头昏、困倦无力的症状,但食盐摄入量也不可太高(一般来说,以不每天不超过6克为宜)。
3. 常吃生姜。生姜含有挥发油,能促消化,健胃,升高血压。平时可在菜汤中撒姜末,或用姜末泡开水代茶饮。
4. 少吃降压食品。如冬瓜、西瓜、葫芦、赤小豆、芹菜、山楂、苦瓜、黄花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
5. 多洗热水澡可加快血液循环,减轻低血压症状,但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3分钟后,休息一会再洗,反复进行,洗完后坐位休息。
6.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改善体质,运动量要逐渐增加,不能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

尿路结石2方

方1  化石汤
方药:生地、冬葵子、炒车前子(包煎)、滑石(包煎)、川牛膝各25克,四川大金钱草、胡桃肉各50克,石苇15克,生甘草10克,瞿麦20克,净芒硝20克(另包,分3次服,出现腹泻可适当减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方2  化石散
方药:琥珀30克,硼砂20克,芒硝、海金砂各100克。
用法:将上药研成极细末,每次服5克,日3次。
附注:临床应用时,症状较轻者服其中一方即可,病情重者可两方同时服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方
方药:柴胡、白芍、枳实各10克,香附、郁金各15克,黄连2克,吴萸1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个月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服2~3个疗程。

  功效:疏肝和胃,泄热开郁。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特征为胆汁反流,反流物易对胃粘膜造成损害,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烧灼性中上腹疼痛、恶心,严重者可有胆汁性呕吐。疼痛不能被抗酸剂所缓解,常于餐后或平卧位时(如夜间)加重。

  注释:方中柴胡疏解郁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为主药。枳实配柴胡以升清降浊,白芍益阴和里,与枳实同用,能疏畅气滞。甘草和中,与芍药同用能柔肝理脾,缓急止痛。香附、郁金行气解郁,合左金丸黄连、吴萸更能下气降逆,泄热开郁。全方功能导胆热以下行,胃得和降,诸症可愈。

麦味地黄丸方
方药:由麦冬、五味子加六味地黄丸组成,共八味药,即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

  功效:滋阴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及消渴等证。

  主治:(1)肺结核,症见干咳带血,午后潮热,阴虚内热,盗汗,全身乏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快。(2)喘病,症见气喘急促而又持久,活动时症状加重,少痰或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而快。(3)遗精,症见腰痛,遗精,手足心热。(4)消渴病(糖尿病),症见口渴舌燥,小便频繁,脉细而快,舌红少苔。

  剂型及用法:剂型分为大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片剂及口服液5种。大蜜丸每次1丸,每天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天2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天3次;片剂每次3~4片,每天3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天2次。服用麦味地黄丸时应忌辛辣食物。

口腔溃疡方
方药:青黛、九里香、烧乌梅、蒲黄、炒黄柏、薄荷各3克,炙甘草2克,冰片0.3克,硼砂0.5克。

  制作及用法:上药研末,过200目筛,混匀。撒粘性膜上。每日用药3~4次;3日为一个疗程。用药时,停用其他药。

  疗效:治愈45例,显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

带状疱疹2方
方1  龙凤散

方药:龙衣5克,龙须草10克,凤凰衣3克(研成细粉)。
用法:将龙衣、龙须草烧成灰,用凤凰衣粉混合均匀,取药粉适量,香油调成膏状,涂患处。每日2~3次,治疗3~5日。
主治:带状疱疹各型,身体一侧皮肤发生不规则的红斑、丘疹,很快变为水疱,甚至为血疱,疼痛,破后糜烂渗出。
疗效:治疗78例,痊愈56例,好转20例,无效2例。
(编者注:龙衣即蛇蜕,凤凰衣为鸡蛋壳内的干燥卵膜。)
(详见《黑龙江中医药》1997年第4期)

方2  烟地药液

方药:烟叶15克,地塞米松10毫克,75%酒精100毫升。
制作及用法:将烟叶切碎后,放入酒精内浸泡3天,再加入地塞米松,搅动后即可使用。将患处皮肤清洗干净,涂上药液。每日涂药4~6次。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
疗效:治疗24例,外用3日自觉症状消失,7日疱疹结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