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历代名人传及其款式图章(部分)

 蛰黾沉啁 2013-01-23

吳雲根

紫砂巨匠吳芝萊
開廠七老之吳雲根

文/宜興 崔聽槐

聲名蓋乃師 來者有幾人

一代紫砂巨匠吳雲根(1892-1969),又名芝萊,出生在蜀山小鎮上一個貧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很少上學,十三歲時就在蜀山跟隨師祖汪根寶學紫砂壺藝,靠他的悟性和求知,三年學成滿師。其時,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已顯衰敗,經濟日漸蕭條,紫砂窯場大不景氣,製壺難以度日,吳雲根年少氣壯,膂力過人,便經常依靠幫人運泥坯和挑窯貨為生,以免枵腹之苦。其時,他對紫砂壺的製作,從不間歇,稍不滿意,則隨手摔掉。其師傅汪根寶在帶徒時,就是如此嚴厲地對待下一輩的,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一大批成就顯著的製壺名家。在當時,吳雲根以又快又好蜚聲壺界,以擅長筋紋器為代表,所製線圓、弧菱、竹段、傳爐等,無一不精,有「聲名蓋乃師,來者有幾人」之慨。

巧藝輪出外省 關宜陶歷史之先

1915
年,吳雲根二十四歲,由宜興利用陶業股份公司介紹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任技師,同行的還有楊阿時、李寶珍,這是近代宜興陶業界歷史上,首次向外省推薦的第一批技師,令同道人刮目相看,足證其技術、藝術上已達到了相當造詣。在山西的三年中,他以豐富的實踐積累,別出心裁,利用紅爐(瓷器彩烤時用木炭做燃料的灶具)燒製紫砂,居然取得滿意的色澤效果,又看出他在技與藝的結合上,思路的寬廣,技藝之超然,推動了山西平定縣製陶業的發展。
回家鄉後,又度過了漫長的製壺生涯。1929年,他又受聘於南京中央 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後又到公辦宜興中學窯業科擔任技師,1931年,他還推薦師弟朱可心進校擔任技師,兩人朝夕相處,聯袂授技,延至抗戰爆發學校才停辦。

製技精湛 構思巧妙

具體談到吳雲根的紫砂作品,技藝精湛,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他創作的提樑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壺、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被選定參加國內外的陶藝大展,聲譽遠播。他設計的竹節花盆、長方水底盆及新石銚壺、菱角茶具、柿子壺、魚罩壺、春寧壺等圓器造型,在傳統的手法上都頗具創意,受到人們的珍愛。
如他創作的雙色竹段壺,取豐滿的竹段為壺身,與蓋選用段泥,壺嘴、把、鈕選用紫泥,以竹節製壺嘴,並綴一小竹枝攀於壺體,又用彎曲的竹根構成壺的提把,蓋面的鈕也用小一些的曲竹製成,也有幾片小竹枝葉舒展壺蓋,疏密有致,竹葉似在風中搖曳,整體用兩種泥色處理,色感和諧得體,色澤更顯不凡,彌足珍貴。在成型處理手法上,竹節的紋理結構和節奏美感,疏朗的竹葉,竹枝和竹芽的生態美,都得到充分表現,人們可從作品中體味到翠竹的神韻。
還有柿子壺也很有特色,在普通的柿子造型中作出多種變異。有適宜裝飾銘文且又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表現植物生態的翻蓋柿子壺。所製作品,骨肉亭勻,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為行家所珍視。他常用壺銘為「淡流黃於葵露,暗飄金粟之香」或「客來能解相如渴,火候閉評坡老詩」,蓋款用「芝萊」,底款鐫「陽羨吳製」。

棄門戶之見 嚴師徒之訓

吳雲根尊師傳訓,重事業,植後學,為弘揚紫砂技藝嘔心瀝血。1954年,他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成為紫砂頂尖人物之一。1958年,宜興紫砂迎來了新一輪盛況,一大批新的學子進入紫砂殿堂,拜師學藝,開風氣之先。他與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六位輔導員一起,各帶徒二十多人,門牆桃李,極一時之盛。現在,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一批海內外聞名的製壺高手,均出其門下,藝德雙馨的汪寅仙最早師從吳氏而親沐教澤。
據呂堯臣大師稱,吳雲根待人謙和、大度,德藝皆碑,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相處甚篤,對徒弟要求則十分嚴格,師徒關係保持和諧。儘管當年他年已六十七歲高齡,對學徒們諄諄教誨,至今歷歷在目。堯臣回憶說,第一年學徒時,有天早上他提出開展一次師徒比賽,規定每人做六把紅泥小傳爐壺,每只有四條筋紋,用模型,還叫徒弟們先動手。大家心裡想,師傅年紀大了,我技藝上比不過,速度總不會輸你。我們把身筒光好後,才見師傅動手敲泥片,全手工貨。最後,還是師傅先完工,還對每個徒弟作品作一番講評,使我們從心底裡佩服。

竹海覓靈思 紫苗皆成器

吳雲根年輕時對竹子有一種偏愛,經常去山裡竹林中觀察竹的形態,不同地貌、朝陽與陰濕環境長出的竹形態都有區別,為他製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教導徒弟們,用竹為題材,既要形似,更重神似,要懂得竹的生長、品格.製壺時就能融會貫通。有次,當著徒弟的面,他拿了把竹段壺,出題問大家﹕蓋面的「彎滴」是從那裡長出來的?全場默然。約五分鐘後,呂堯臣站起答﹕吳輔導,「彎滴」是從石頭縫裡長出來 的。吳雲根後來私下曾對人說,堯臣日後能成大器,是所有徒弟中出類拔萃者。就今天堯臣的藝術成就,其師斷言並非虛語。
1979
10月,宜興陶瓷公司進京辦展,陶藝登場,轟動京華。政界要人,社會名流,文藝圈人士,競相一睹紫砂風采。有位北京京劇四團小生肖潤德,為京劇名丑肖長華之孫,接連四天都去展廳細心觀摩,每件作品看得十分認真,有綠與參加辦展的呂堯臣、高海庚相識。那次肖邀請呂、高去他寓所作客,他倆欣然前往,入室後,見茶几上擺著一套紫紅色的線圓壺,堯臣脫口說這是我師傅吳雲根做的。肖潤德告知,那是1957年在北京一本展覽時收藏的,這幾年一直使用。堯臣說引添用得很好,無一點破損,色澤古樸,已不可多得了。肖說﹕「既是你師傅作品,你就帶回去吧」。堯臣說﹕「不可,不可,還是你用著好。」被婉言謝絕。

半生風雨 一代巨匠

近代老一輩紫砂藝人,都走過風雨坎坷的前半輩子歷程,苦況不堪回首。據吳荷珍提供的「憶父親吳雲根」資料中云及﹕「我是父親最小的一個女兒,1949年我十四歲,靠我父母親的勞動收入來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生活困苦,四個子女中,只有哥哥和我讀了幾年書。父親沒有讓我們兄妹四人繼承父業,從藝紫砂。1955年,我報考公安被錄取後,父親叮囑我,參加工作後,要很好的為人民服務,不能敲詐人民的錢財,不能欺壓人民。父親的教誨不時在我心中刻骨銘心。父親一身光明磊落,公私分得特別清楚,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未給我們姐妹留下一件他個人的作品。」
「父親一生勤勞純樸,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特別深,有次廠裡安排他去無錫療養,他很過意不去,從宜興乘車到無錫,因去療養院還有一段路,那時公共汽車很少,他隨身帶著一只放換洗衣服的皮箱,便雇了一輛腳踏三輪車,他體諒車夫勞累,只把皮箱放在車上,反而幫助車伕在後面推著車走,到療養院後,車伕只要二元錢,而我父親卻給了五元錢。對我們子女也同樣如此,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他有時來宜興看望我們,總是先在街上吃點東西,生怕我們口糧不夠。……
吳雲根從藝六十餘年,於1969年不幸因故去世,享年七十八歲。他的作品與人品,將永垂紫砂藝苑史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