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阊门,寻一段归家路

 苏迷 2013-01-23
阊门,寻一段归家路
苏州广播电视报 szgdb.2500sz.com (2013-1-7 13:07)
 


苏州城门传说之一

文/星华 摄影/葛雷 马耀明

 
今日阊门夜景图


    唐代《吴地记》说,阖闾城(苏州)有八座水陆城门,“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经过2500多年历史的风霜,城门拆的拆、修的修,还有新建的部分城门,如今八门残存的已不多了。去年9月,苏州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阊门北码头、平门、相门成为三个保护试点区段。而最近修缮完工展现在苏州老百姓眼前的新城墙,沉载了太多老苏州们关于过去的记忆。这是一个城门城墙早已不作为关防壁垒的年代。城墙对于苏州,更多的,是对2500年的苏州历史的一个回顾,一段牵挂。
    七里山塘,从这里开始;这里还是文艺青年们都知道的曹雪芹笔下“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里就是阊门。
    在很多老苏州的心目中,阊门,就代表着苏州,就代表着家,老法头多少外出远游的人从水路在码头登岸,看到老阊门的时候,会滋生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来。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吴国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因此有人说,苏州古城的历史有多久,阊门的历史就有多久。

 
最新修葺好的阊门


【壹——新阊门,老阊门】

    新阊门造好哉!

    从小住在阊门皋桥头的吴阿姨,招呼着同样年迈的老姐妹,去城头上转转。

    在他们印象中的阊门,依旧是二三十年代的模样:月洞形的城门仅剩了小半个,残颓的城墙上荒草萋萋。天气好时,常有一些白发老人懒懒地坐在城根下晒着太阳。

    “新阊门,老阊门,以后要搞不清了。”吴阿姨对于新阊门这个名号,有点犹疑。

    在吴阿姨这个年代生人的口中,新阊门,老阊门是有特定的指向的。新阊门,基本上就是石路商业区的代名词,而老阊门,就在这里,原来的公交4路车终点站。

    现在,老阊门又变成了新阊门,或者,叫做新新阊门吧。

    这个老阊门,说来话长,从吴国阖闾元年(前514)起,它就在这里矗立,建而毁,毁而建,几经更迭,吴阿姨从小时候看见的这片断壁残垣,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物。

    其实即使到了大清,阊门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场景。

 
清末老阊门


    我们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要怪就怪李秀成。

    1860年5月,李秀成攻打苏州。

    不知道哪个脑子进了水的幕僚,给当时的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出了个馊主意:忠王打过来,我们打不过,但不能把好处让他得了。

    徐有壬和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

    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外,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化为灰烬,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

    阊门对于他们,仅仅只剩了一个家的记忆。

    也就在这场大火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

    进入民国后的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

    斗转星移间,老阊门老早不是旧时的模样了。

【贰——是家?是国?】

    阊门,有段时间,不叫阊门,叫什么?破楚门。

    都说苏州是一个温婉的城市,千万别忘了,它曾经是一个颇具王者之气的国。

    当吴国的大军浩浩荡荡从这里出发,西进伐楚的时候,回望阊门,大概都会有一种不打胜仗不归国的气概吧。

    果然是胜了,破楚门被老百姓亲切地叫成了胜利之门。《吴越春秋》上记载着这段历史:“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后来到了春申君黄歇时,因讳“破楚”,复改阊门。

    不过,看似固若金汤的城门,却敌不过一纸禁令,苏州,在历史上,还有一段不设防的年代。

    南宋末年,蒙古人的铁蹄踏上了中原,元军下令拆毁城墙并永禁修复,一旦发生暴动,就能立即入城镇压。

    城墙拆了,城门毁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苏州“一马平川”,直到1351年,才开始重建,只是那个时候,元军早已是气数将尽,没有城墙的城市哪能抵御义军的进攻,紧接着张士诚据苏称王,不但加固城墙挖深城濠,还在各城门瓮城内增设月城,用来藏兵守卫。

    这大概就是《姑苏繁华图》里那个看似固若金汤的老阊门吧。

    在吴国成为历史的千余年后,苏州,再次成为了一个国中国。

    较之元政府的苛政,张士诚先后实施了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疏浚白茆江等措施,苏州百姓已相当知足了。难怪后来朱元璋所部大兵压境围城,苏州城整整坚持了十个月,其中少不了全城百姓的支持。
    但,固若金汤的阊门,终究还是破了。

【叁——迁徙寻根】

    成也张士诚,败也张士诚。

    而对于后来很多人来说,阊门,更成了一种家族的图腾。

    一场大迁徙,因张士诚起,从阊门出发,40万人,携家带口,远赴苏北,600年后,却成了人们寻根的一个终点。

    一切都要从洪武三年说起。

    据说是因为大明朝是建了,但苏州老百姓还对张士诚念念不忘,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政权受到了威胁,于是,下了一个命令,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

    无数苏州人背起行囊,踏上一条不归路。朱元璋还下了一条死命令:但凡敢偷偷回家的,统统砍了。

    从此家乡成了陌路,阊门,成了游子们代代相传的故乡的象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赶散。

    据说,如今苏北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区,大概有70%以上的居民都称自己祖籍苏州阊门,祖上是因“洪武赶散”而迁到苏北的。

    如今,在新修葺好的阊门边,有一个小广场,里面有个八角亭,这是一个纪念馆,就是给那些当年从苏州迁出去的移民姓氏寻根的,对于偶然走到这里的游客来说,说不定,你的祖先就是那一个当年那个被迫离乡的游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