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病症,现代人陷入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心中只有爱 2013-01-23

疑病症,现代人陷入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徐东

   

现在人对健康很关注,网络、电视、书刊都在讲健康,看得多、知道得多,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现了毛病。有些人常认为自己的疾病很严重,感到痛苦不安而疲于奔走于各大医院就诊,然而反复检查,看了很多知名的机构与专家却无明确的疾病诊断,患者坚信自己患了这种或那种躯体疾病不断求医,对医生没有发现自己严重疾病或给予肯定的治疗不满意,对医生给予的保证、承诺、忠告均置于不相信之中。实际上这些人陷入了无病找病、预想自己患病而无可自拔的心理怪圈,他们正遭受使他们真实感受痛苦与无奈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那就是疑病症。

疑病症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疑病症是一类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由于预期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而引起痛苦、焦虑并表现出到处寻求帮助的行为,如屡次、盲目就医等。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有资料表明,在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疾病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20%,疑病症患病率近年来亦呈上升趋势,而以往疑病症只是多在老年人中出现,如今已悄悄蔓延到很多年轻人中。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延年益寿、防范疾病、追求自我躯体、外形等多方面的至善至美,同时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等信息获得又十分容易,这样的环境或发展会使一些人往往不加分析的对号入座,强化患病观念,提升疑病或患病焦虑水平,未来会有更多的疑病症患者。

疑病症主要表现为焦虑和过度寻求帮助:

对健康的过度忧虑:病人纠缠于身体健康方面,对健康充满担心,总觉得这里、那里都不舒服,面临大病的可能,病人主观上感到痛苦,却苦于无法解脱。小李,男,35岁,独生子女,生活平顺,做事认真、善于计较,在健康体检公司工作。两年前曾感冒,发烧过一次,近一年来也没有什么明确原因总是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说不出的难受,自己在体检公司工作,体检很方便,各种医学检查都很正常,他不相信单位的检查结果,多次往各种大医院里跑,做了各种检查还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一年来,他为看病请了不少假,到大医院花了不少钱,专家、家人都劝他没什么问题,但都不能让他相信没病。小李对健康的过度忧虑是一种疑病性神经症表现,主要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讲,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征更倾向于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对躯体疾病担心的泛化: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老人更加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陈阿姨,女,56岁,退休老师,一年前因腹部不适,诊断胆囊炎住院。经抗炎,解痉止痛治疗缓解而出院。自此以后,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没有看好,经常感到头皮发麻,认为自己肝脏、胃肠道有病等,说医生曾经说过胆囊炎也会影响肝、胃功能等,而且经常照镜子,有时脸色略有不好,就认为自己病很重了,焦虑不安,反复就医、检查无果。陈阿姨对躯体疾病担心的泛化强化了她的疑病倾向,而反复就医、检查,医源性暗示等也会加重患者疑虑。过度关注健康与躯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发的软肋。

邻居家的老人,大学教授,性格内向,60多岁,老伴不久前患病去世。他先是觉得肺部发闷,怀疑肺癌,到医院检查后,没发现有恶性肿瘤,没肺结核,糖尿病也不严重,心脏也没问题,但他就是不死心,还是怀疑有病,他翻书对号入座,看电视健康讲座,也对号入座,掉了20多斤肉,最近又住院了。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的健康资料越来越普及,看得多、知道得多,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现了毛病,“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当然老人家的疑病症倾向更多的还是来源于老人遭遇老伴患病离世后,开始过度关注健康与疾病等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导致的。

过度寻求帮助:人们过多的担心健康与疾病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疑病色彩,人们坚定的认为自己有病或者认为得了不治之症,就会抱怨,过度寻求帮助。他们到处求医,到处检查,花了很多钱,搞的焦头烂额,听不进别人哪怕是医学专家的意见。到处看医,过度寻求帮助成为疑病症病人的诊断表症。

             疑病症患者如何应对困扰

疑病症产生与患者自身性格、躯体健康状况、社会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老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是易感人群。许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自己患了一种病,哪怕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通常是越比越像觉得患病了,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要关注疑病症者的感受,因为疑病症的患病感受是真实的,他们信而不疑,遭受困惑。

疑病症患者要做好自我调节工作

1、患者要有积极的乐观态度,培养正确的疾病与生命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上,渐渐打断固有思考习惯的干扰,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调整。

2 要建立一种态度,那就是世上没有万事通,每个人学有所长,业有所攻,自己有疾病问题,还是要听医生或专家的,要清楚在疾病的处置经验上你远比不了医生,反倒是作为疾病的承载者、当事人由于困惑其中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对自己的情况难以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解释和劝告,相信医生经反复多种检查后所作出的无器质性疾病的结论。要认识到现代医学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可用于躯体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要相信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应用。要学会思考,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自己总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并搞得自己焦头烂额。不是身体上有病,是自己认识的问题,过分焦虑、程度严重更是心理病。

4 有疑病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以减少“对号入座”,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夸大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解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自己应该坚信这点了。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数日一次,其效果较佳。
    疑病症患者要接纳精神心理专业治疗

专业治疗的前提是确保病人是“疑病”,换句话说要真正排除器质性病变,才能按功能性疾病疑病症进行治疗,严防误诊。疑病症患者到处求医问药,总想解决躯体疾病问题,于事无补,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要到精神卫生机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要尽量少与病人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问题。疑病症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与他们对未来感到不安,恐惧死亡、总想使自己摆脱痛苦或得到补偿的等心理活动或与夸大、灾难化等认知偏差有关。心理治疗过程中要与疑病症患者一起探讨他们存在的冲突、困惑或被压抑着的痛苦,充分发挥他们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他们不愿面对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给予疏解。
    2药物治疗:疑病症表现形式是疑病导致到处就医,病人感受的则是不安、焦虑,非常沮丧、常伴有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不安、焦虑等情绪反过来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情绪稳定剂来改善病人情绪,减轻疑病程度,有很好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