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病症:无病自扰?

 tuzididie 2018-05-17
疑病症患者,即便有时自己也确信疾病并不存在,但仍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尽管反复的医学检查并无异常,医生的详细解释仍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由此担心忧虑、惶惶不安、焦虑苦恼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病例】  

  张伟是一位刚刚步入中年的男性,自从得知一个老同学因心脏病发作突然死亡的消息后,心情一直无法平静。联想到自己近几年来不时出现胸闷和心悸,张伟害怕自己也会得心脏病而出现意外,便到医院找心脏内科医生求医,经动态心电图、彩超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都是正常。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他依旧不放心,认为该医生水平可能有限,又到另一家医院找心脏内科专家,要求医生给他做检查,检查报告又是阴性。不过,这丝毫没有打消张伟的疑虑,他仍然四处奔波看病检查,不相信自己没病,只认为是医生水平不够或者设备不够先进。

  其实,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关心得过分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张伟这样的人并非罕见,他们整天处心积虑地“捡病”往自己身上贴,他们倒不是没病想病,而是真的蒙受着“捡来疾病”的折磨,甚至对医生查不出来的多种病症有难以名状的痛苦,他们患了一种叫“疑病症”的心理障碍。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症,指患者对自身感觉或征象做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发病原因

  疑病症的发病与病人的神经类型及心理素质(性格基础)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善思索、易钻牛角尖的人,精神状态不稳定、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的人,性格内向、抑郁寡欢、心胸狭窄、谨小慎微的人,对自己过度关心的人,最易患这种疑神疑鬼的疑病症。

  这些人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信守养身之道,他们过分注意来自内脏及身体的各种感觉,十分关注自己的脸色、舌苔、脉搏、体重、大小便等,对身体上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极为敏感,甚至对一般人所不注意的内脏活动(如心跳、肠蠕动等)都有很高的觉察力。他们对医药知识特别感兴趣,极易受医生(包括江湖医生)和医书的影响,喜欢在医书里翻来覆去地对照自己找病,听说或者看见别人生病就立刻感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若有小恙,他们会过分担心害怕,其症状比起别人来要严重得多、持久得多。

  疑病症发病往往有精神紧张刺激的前提,或因某亲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而心有余悸,或因自己患某种疾病而紧张恐惧,或为工作、人际关系而苦恼,或因医生言语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疑病症是医源性的。换言之,不少疑病症是因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造成的:那些反复的检查,长期不能确定的诊断,错误的诊断和治疗,错误的观念(如认为手淫、遗精会伤脑子),为达到某种目的(如社会上的游医、巫医为了骗钱)而恐吓病人等,都是造成疑病症的原因;疑病症还受文化背景影响,如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十滴血一滴精”,手淫、遗精会导致“肾亏”而“大伤元气”,使得有过手淫、遗精的人产生恐惧和悔恨心理,造成精神委靡、情绪低落、头痛失眠等躯体上的种种不适,最终造成疑病症。

  发病表现

  疑病症,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两方面。

  疑病症的躯体病状表现多样,约2/3患者有疼痛症状,常见部位是头、腰、骼窝。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阳性体征,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症状多涉及身体许多部位,以腹、胸、颈和头部为多,病人诉说的躯体症状有分散模糊和明确细致相结合的特征。

  例如,病人诉述胃部膨胀隐痛,胃蠕动缓慢,幽门梗阻,食物难以通过,因此病人自己得出患了“胃癌”的结论。疑病症病人对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内脏活动,如心跳或躯体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胀都很敏感,并对鼻腔分泌物、大便带粘液、淋巴结肿大都特别关切,认为是病症的来源。

  疑病症患者的各种躯体不适虽然严重,但去医院检查一切都正常,各项化验都在正常范围内,就连超声、CT、磁共振等现代化医疗检查设备也找不出异常来,可他们自己还是怀疑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种人的特点是“不能听别人说病”,只要听说别人患病,他们就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疾病,这种人还特别愿意阅读医学科普报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啃大本的医学专著,每看到一种病,他都感觉与自己的症状相符,他知道的病越多,他身上的“病”也就越多。

  疑病症患者倾向于对通常出现的生理感觉和不常有的感觉做出疑病性的解释,坚信自己有病的观念又可能加重病人的躯体不适感,其心理障碍表现为疑病感觉和疑病观念:疑病感觉,即表现为对某躯体部位的敏感性增加,进而疑病或过分关注,而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却含糊不清,部位也不确定;疑病观念,即表现为患者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

  病情诊断

  诊断疑病症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表现为下述的至少一项:

  (1)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序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

  (2)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做出疑病性解释。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2.病人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进行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顾虑。

  3. 工作、学习和家务能力下降,或者给病人带来痛苦。

  4. 病程在6个月以上。

  5. 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诊断,疑病症状不只限于惊恐发作。

  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原因有三:

  1.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才能下本病诊断。轻率下诊断,将气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会延误病情,危害病人健康。

  2.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不信任,这样不利于心理治疗。对可疑病例,宁可继续观察,或者边诊治、边观察,最后下准确诊断,这样做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心理治疗为主

  疑病症并非器质性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症,但用一般的医药疗法很难奏效。医生必须深挖这种“心病”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在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与仔细检查之后,以事实说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据,切忌潦草检查与简单解释。如配合其他治疗,疗效可能更好。

  对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暗示可能获良效。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抗精神病药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哌迷清(2~8mg/d)对单一症状的疑病症可能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