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覆亡论

 仙人掌a 2013-01-24

大秦覆亡论

  作者:悟通
 

一座巍巍秦陵,一位坚贞的美人,一名忠诚的将军,一曲悠悠的“梦中人……”,演出了《神话》版的大秦的一段传奇故事。万古渭水,千年尘封。笼罩在迷雾中的,不仅巍巍的秦陵、雄壮的兵马俑、还有传说中的万里长城和孟姜女的悲凉故事。秦在它最辉煌的时刻,却迅速地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当中,留下的只有那些无声的遗迹,像一个个谜一样展示给人们。

三千年前,一支东夷部族因为支持商朝,而被周统治者罚戍西陲,被迫远离故土,迁居陇上,世代为周室牧马,这就是秦族。秦人忠实勤勉,博得周室认同,又在平王东迁之中拥立有功,从此获得诸侯封号,建立了秦国。

早期的秦国十分弱小,在四周戎族势力的围困下,甚至出现过灭族之祸。但这样的恶劣环境也铸就了秦人乐观刚猛的勇武精神。《诗经.秦风》有一首《无衣》唱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视国如家的秦人在与戎族的斗争中逐渐壮大,加入了强国的行列。

这是一个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国家,一个男孩一出生,似乎注定成为一名勇猛的战士。兵家吴起对秦俗之强悍有着深刻的印象“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其人不让,皆有斗心”。

然而在尚武风气的背后,秦的文教却乏善可陈。平王东迁,也迁走了帝国的文化中心,这个在与戎族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甚至也沾染了夷狄之风。结果除战将之外,秦国不产生任何人才。好在历代的秦君很明白秦的这个弱点,他们积极从山东招揽人才,秦穆公筑台招凤,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名臣接踵而至,至孝公时,终于招来了商鞅。

说秦,不能不说商鞅,这个遍诸子,贯通百家的奇才于魏不得其志,遂西走入秦。他以霸术见信于孝公,徙木取信以开变法之端,用独裁赏罚最大化地激发出这个尚武国家的力量,投入到战国的争锋中去。现代人多为商鞅变法喝彩,鲜有怀疑者,因为历史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商鞅变法确实造就了一个异常强大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然而,秦帝国不过十五年就告覆灭,在始皇、胡亥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商鞅是否就清白无辜呢?让我们回到历史当中去再寻解答。

《史记》记载,商鞅初行其法,民多称不便,行之十年,秦国大治,民又称善。商鞅认为:“此皆乱化之民”,罚迁边地。在商鞅眼里,百姓对法律只有服从权,甚至不能表示赞同!这是一个愚民的法治,是与战场上的绝对服从互为连里的。

再看商鞅措施的负面影响,抑制工商业,包含着抑制商业活动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精神的险恶目的。“燔诗书而明法令”更是让本来文化贫瘠的秦国成为思想的荒漠,并为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商鞅以冷酷无情推行他的法令,轻微的过失会被处以斩手的重刑,最终把秦国打造成了一部只知“农”、“战”的征伐机器。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族,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战场上的辉煌掩盖了文教缺失所导致的风俗衰败,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所谓的“勇公战”和“怯私斗”完全是因为图爵禄和畏重刑,《无衣》中的爱国豪情已经消蚀殆尽。在关东人士看来,秦人甚至“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大权在握的商鞅竟志得意满,自比秦国名臣百里奚。然而历史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早在他权势如日中天时,有人就指出他:“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孝公一死,商鞅立成众矢之的。亡命途中的商鞅因为自己一手制定的法令而在秦国无法住店歇息,又因为他的“恶行”而不被六国接纳,天下之大,竟无立足之地,最终被杀车裂而秦人并不悲悯,真可谓种豆得豆!

商鞅人亡而政未息,虎狼之秦在戈鸣血溅之中步步东进,终于迎来了嬴政时代。这位以暴戾著称的君主收获了一统天下的成果。嬴政是秦王国的终结者,也是秦帝国的开创者和掘墓人。这位与汉武唐宗并列的君主普遍被认为是雄才大略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研究他的政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废分封,设郡县,这些善政只不过是沿袭秦王国的已有政策,并无任何创意,且缺乏见效的长久安定环境。另一方面,他将商鞅那套冷酷僵化的制度不加区别就推广于文化发达的原六国地区。焚书坑儒,以吏为师,让诗书礼仪盛行的关东人民无法容忍。一时之间,“强”秦变成了“暴”秦。嬴政好大喜功,愚昧疯狂,为生筑阿房,为死修秦陵。他以出自本性的凶残固执地推行他那大有欠缺的治国之策。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苛捐杂税不减反增。更令人瞠目的是,秦帝国的武装部队还是原秦王国的那支百万虎贲,与此对应的则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很明显,他是在胆怯地压榨着原六国人民。

秦军在扫平六国之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始皇北发兵三十万逐匈奴,南发兵五十万并百越。大秦将士在战胜匈奴骑兵和百越土著后,又不得不原地驻守,疲惫而绝望地面对塞外奇寒和南方瘴疠,他们的心在逐渐冰凉。

回到庙堂。始皇在商鞅培植的奴性土壤上用暴戾造就了秦朝廷的奴媚与营私之风。最常见的大臣建言开白是“臣昧死言……”,春秋战国的刚直之风早已不见,满朝有诺诺之千夫,无谔谔之一士。这群人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以丞相李斯为例,这位在《谏逐客书》中义正词严地指责秦王拒绝关东人才的客卿,一旦大权在握,立即排出异己,陷害韩非,最后无视始皇托孤,勾结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有李斯之辈当道,有着招揽外来人才的悠久历史的大秦,最终对关东豪俊关上了大门,秦的人才贫乏痼疾愈演愈烈。

现在,图景已经变得很清晰了,秦始皇创建的秦帝国不过是秦王国的过度扩张。它继承并扩大了秦王国的既有弊端,却没有从关东和南方地区吸取任何新鲜的血液。峻法和苛政笼罩下的关东地区像一个火药桶,终于被大泽乡的一场大雨点燃了最初的火星,一时间,“盗贼”蜂起。忙于内讧的秦朝君臣这时才惊骇地发现,关东地区实际上是一片军事真空区域,但百万虎贲中的八十万却远在天边且毫无回军之意!最后,那位被王立群教授过分地誉为“白起复生的章邯统率了最后的秦军力量,踏上了悲壮的征程,最终被项羽以暴易暴地全部坑杀。而早在此前,曾屡次令六国百万雄兵一筹莫展的函谷关已被刘邦的几两黄金攻陷。嬴秦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秦帝国就这样成了历史陈迹,亡国之因,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发掘,秦文化的落后和功利是不容置疑的。同一个时代,在亚洲大陆的另一端,勃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经过大流士一世的治理,成功地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维持了二百多年,大流士成功的秘密只在于他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和对待先进文明的积极态度。同为落后国家征服先进国家后的帝国治理,秦帝国的覆灭则提供了一个反例。与大流士对照,商鞅和秦始皇是不合格的。一个几百年间艰难曲折地发展壮大的秦国,就这样在它登上顶点的时刻,陡然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当中,留下的除了孤立的秦陵、无言的兵马俑、传说中的万里长城和孟姜女的凄凉故事外,更多的是无尽的反思。

(责任编辑: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