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慢性病报告

 中国健康管理 2013-01-25

摘要 

          第一部分 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 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2000 年全国死亡人数 731 万,在近 600 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 250 万、肿瘤 140 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128 万、糖尿病直接死亡 9 ( 3),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 19.3% 34.0%17.6% 1.2%

2000 ,中国肿瘤死亡病例 140 多万,其中肺癌 30 万、肝癌 28 万、胃癌 26 万、食管癌 14 万、白 血病 4 万、乳腺癌 2

2000 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 250 万人,其中脑血管病 139.5 万、缺血性心脏病 51.5 万,高血压 23.7

1959 年至 2002 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 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 1991 年至 2002 年的 10 年间,患病率上升 31% 患病人数增加 7000 多万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 1.6 亿,其 18-59 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 1.1 亿人患病

与患病率相同,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也明显上升,2002 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 1991 年增加了 4.1 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 3.6 4.1mmHg。我国十组人群前瞻性研究 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 5mmHg,脑卒中危险会增加 46%,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也会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康带来重要威胁

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6.1%3.7%1.8%(11)。估计全国有糖尿病患者2346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约1715万人,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受害人群。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即上升40.0%

第二部分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 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

2002 年,全国有近 3 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 22.8%、肥胖率 7.1%1992 年至 2002 10 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 1 亿, 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 40.7% 97.2%

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与 1985 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我国人群血脂资料。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 1.6 亿,总患病率为 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2.9%11.9% 7.4% 从年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与老年几乎相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中年组还略高于老年组,各年龄组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相近。 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 20 年中,人们偏离° 平衡膳食° 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身体活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慢性病患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

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 1/3 以上。目前全国约有 3.5 亿吸烟者,2000 年由吸烟导致的 死亡人数近 100 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的 12%。如不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到 2020 年时这个比例将上升至 33%,死亡人数将达到 200 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在 35-64 岁之间死亡。

膳食不合理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不足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膳食越不合理,身体活动越不足,患慢性 病的危险越大。

2002 年我国男性吸烟率为 66.0%,女性吸烟率为 3.08%。与 1996 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 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 3000 万。

三次全国吸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上升,目前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 5000 万。

烟民趋于低龄化,与 1984 年比,2002 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 4-5

88% 的人在家庭被动吸烟

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 的危害。55% 15 岁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动吸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令人堪忧,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和一项在六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分析,男医生的吸烟率高达 50% 以上。他们的行为不仅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全社会控烟难度。 13 中国 55% 女性(15岁以上)被 动吸 60% 人在公共场所被动 吸烟 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

第三部分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因病损失的工作时间,因病而降低工作能力引起的经济损失,因病而引起的过早死亡损失的工作时间;伴护人员、亲友损失的工作时间。

包括提供服务的费用(医药费、住院费、预防经费)和接受服务的费用(患者及伴护人员的差旅费、伙食费、营养食品费,等等)。慢性病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

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24)

2003 年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两周就诊患者中,劳 动力人口约占一半 ( 25) 2004 年,全国因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出院 的人次数高达 1071.76 万人次,占总出院人次数的 16.1%( 26)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 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17 倍。2001 年对我国 30 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73% 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 60% 患者合并高 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 合并糖尿病肾病,1/3 合并眼病。 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慢性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27) 7% 42% 49% 1% 1% 0-4 5-14 15-44 45-64 65+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图 26 2004 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同疾病出院人次数(万人次) 资料来源:2005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0 恶性肿瘤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0000 人次 339.5 350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脑血管病 糖尿病 病毒性肝炎结核病 186.39 153.11 279.59 113.17 5.99 7.32 27 2004 年卫生部门医院出院病人常见病住院医疗费用(亿元)

  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近千亿元,虽然花费高昂,但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其不良预后不仅给患者家人和亲友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据科学推算,2003年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的直接住院负担即达107.53亿元,脑卒中的总费用负担为198.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02%

慢性病给居民家庭和个人,尤其是给农村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将使人们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由慢性病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损失已达70%2001年,中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中,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居DALYs的前三位。

 

 

死因

占总DALYs的比例(%)

脑血管病

17.9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13.9

缺血性心脏病

7.6

胃癌

4.5

肝癌

3.6

肺癌

3.5

围产期疾病

3.2

下呼吸道感染

3.0

意外伤害

3.0

结核病

3.0


 

 

第四部分 控制慢性病 重在预防

针对慢性病控制卫生部组织制定并颁布实施了针对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指南,指导人们的行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如饮酒应限量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超重和肥胖症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进食过量、身体活动过少。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 列腺癌、结肠直肠癌、胆囊癌等多种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症,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脂肪肝等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控制肥胖症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坚持终生。 超重和肥胖者应长期坚持减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减重膳食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增 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并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 总热量。 加强身体活动和锻炼,提倡采用有氧活动或运动,如走路、骑车、爬山、打球、慢跑、跳舞、游泳等,增加能量消耗。 政策开发与规范制定。

过去 10 年,我国政府、专业防治机构及学术团体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关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指南及规划等,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修订版)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 1.6 亿。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和肾 脏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高血压病人和血压处于正常 高值的人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鼓励高血压病人采用家庭自测血压,为医生治疗决策提 供更多的信息。 建议血压正常的人定期测量血压,20-29 岁每两年测量一次;30 岁以上每年至少一次。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加。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造成组织器官毁损,具有致残致死性,危害严重。 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 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除降糖外, 还应降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糖尿病的治疗要求全面达标。除血糖控制满意外,还要 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维 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重点人群中加强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脑血管病死亡是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 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 40%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酗酒、 血脂异常等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55 岁以后,每增高 10 岁,危险性增加 1 倍。 40 岁以上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病的措施:吸烟者戒烟、规律体育锻 炼、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饮酒适度, 不要酗酒;血脂异常者定期复查,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 用药物治疗;超重或肥胖者采取措施减轻体重。

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成功案例

大庆糖尿病预防控制案例

1986年在大庆糖尿病调查诊断的577例糖耐量低减者(IGT)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IGT者能够从电视及有关宣传手册得到糖尿病防治知识,医生在基线调查和以后的随访中未鼓励他们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3个干预组,即单纯饮食干预(健康教育和医生鼓励他们根据中国人饮食标准限制饮食摄入)、单纯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和鼓励根据工作性质和身体健康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但增加的活动量要多于每日1-2个运动单位)、膳食+运动干预组(鼓励IGT者向饮食干预组那样控制饮食,向运动干预组那样增加体力活动)。经过6年随访干预研究,取得了有效减少糖尿病发病的效果,证明了控制饮食和/或增加锻炼的病因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饮食控制、单纯增加锻炼、饮食控制+增加锻炼3个干预组的6年累计发病率显著降低。

中国30万人群9年脑卒中干预队列研究

1992-2000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协作的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3个市区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 3个城市分别选择两个不相邻且有可比性的社区人群,每个社区约有5万人口。其中一个社区为干预社区,另一个作为对照社区。3个城市合计总样本人群292.948人,干预社区139.243 人,对照社区153.705人。经过9年的人群干预,证明了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干预措施

在干预社区

35 岁人群中筛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定期随访、指导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疾病控制率。在全人群中实施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其中以定期入户发放保健知识宣传材料和随访时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的形式为主,督促人们改变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有效预防的效果 开展加强干预 9 年来,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 51.5% ,女性下降 52.7%;同期对照社区男 女分别下降 7.3% 15.7% ,干预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参见图 30 资料来源:王文志等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1):30-33. 首都钢铁公司人群心血管病干预实例 1987-1995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厂厂区 11 万余职工 中选择 2 个分厂,18-65 岁各 1100 名左右的男性工人分别组成的加强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进行心血 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试验,结果证明我国在人群中开展心血管病的防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干预措施 在厂区人群中开展卫生宣教和健康促进,重点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随访和管理,在高危人群 中推广以减盐为重点的合理膳食结构,指导减重、戒烟及限酒等。经过 8 年随访干预后,单纯强化干预人群平均收缩压较干预前下降 3.4mmHg,舒张压下降 1.9mmHg 与一般干预厂比较,收缩压净下降 2.5mmHg,舒张压净下降 2.2mmHg。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具有降压 的效果。根据国外资料估算,如国人平均舒张压降低 3mmHg,年致死性脑卒中可由 110 万减至 60 万,年 致死性冠心病可由 50 万减少到 40 万。

中国河南林县营养干预研究

1982-1991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食管癌最高发、其居民又存在营养素不足的河南省林县,进行了两项随机、双盲和以安慰剂作对照的人群干预研究。这是世界上首次用随机人群试验证明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但能显著降低人类肿瘤的发生和死亡,而且可减少某些常见病的患病风险。

普通人群营养干预研究

29584名当地群众为研究对象,评价了不同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对居民癌症和其它常见病的预防效果。

干预措施

干预组服用4组复方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复合制剂;对照组口服安慰剂。为期5年零3个月。

主要干预效果

服用D(β-胡萝卜素、维生素E、晒酵母)可显著降低总死亡率9%,总癌死亡的13%,胃贲门癌18%,和非贲门胃癌24%。随访结果显示:服用D组营养素对年龄小于56岁的研究对象效果显著,干预组的总癌、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营养干预研究

选择经过细胞学诊断3318名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者研究对象,以验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癌前病变的干预效果。以肿瘤的死亡、发病情况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终点指标,对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预防作用进行了评价。

干预措施

干预组每日口服14种维生素和12种矿物质组成的复合制剂;对照组口服安慰剂,为期6年。

主要干预效果

干预组总死亡比对照组少9%,总癌死亡降低4%,以食管癌的降低最大,死亡率降低17%,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食管癌的累积死亡率在干预后持续低于对照组。

VII健康促进项目——七城市烟草控制实例

1996-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子项目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洛阳、柳州、威海7个城市,开展烟草控制。各项目市在全市及医院、学校、工作场所和居民社区四类场所实施了多种综合干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控烟效果。

项目中控制烟草使用的策略

将烟草控制纳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发展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定,并有效执行;

大众媒介传播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提倡不吸烟的风气;

通过参加国际戒烟大赛,并结合社区内无烟家庭运动和工作单位的无烟单位活动,促使吸烟者戒烟;

结合无烟学校和社会性的干预活动,如°禁止零售商向青少年售烟的运动°,减少青少年接近烟草的机会;

通过无烟医院活动,促使医生戒烟,并影响全社会对烟草使用的认识。(也包括在母婴医院进行被动吸烟的干预)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取得很好的效果,吸烟者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不方便的比例升高,不吸烟者认为公共场所空气变清新率提高。男性吸烟率由69.6%下降到55.0%,女性吸烟率一直很低,但也有显著下降。

干预地区人群戒烟率由15.3%上升到22.2%

干预地区人群被动吸烟率由52.2%下降到43.5%

任何年龄段,特别是15-19岁人群吸烟率都呈下降趋势,

而没有控烟干预的昆明市青少年吸烟率上升。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而慢性病却正象一个无形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巨大的社会财富。

我们思索. 我们行动!

全社会各界力量手挽手,为阻挡慢性病的侵害,保障人民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