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腊月”里的那些事

 昵称10856558 2013-01-25
聊聊“腊月”里的那些事 
  ◆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腊月呢?

  从周代开始,古人就把岁终祭祀祖先、祭拜众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祭奠仪式称为“腊祭”或“腊”。腊祭是一年中之最为盛大隆重的祭祀,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都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祭祀活动,多在岁末农历十二月进行,从秦朝开始,古人便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以后沿袭之。 
  也有说,之所以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是因为腊梅在这时盛开。

  ◆“腊月歌”
  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糖瓜黏;腊月二十四,除尘需吃素;腊月二十五,吃豆腐为大补;腊月二十六,备年炖大肉;腊月二十七,快刀宰公鸡;腊月二十八,馒头白面发;腊月二十九,顺心多吃藕;腊月三十过大年,大盘饺子庆团圆。  
◆详解“腊月歌”
  1.腊月二十三
  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2.腊月二十四
  是大扫除之日,古代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中医认为,立春后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害虫也开始孳生。所以,赶在春节前大扫除有助于预防传染病。这样既有益身体健康,又增添了辞旧迎新的节庆气氛。
  因“尘”与“陈”谐音,所以,岁末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究其因,是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会于腊月二十五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所以,这一天也称为“接玉皇”。

  4.腊月二十六
    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也更有家的感觉
  5.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这天前后还要洗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6.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这天,多数地方要蒸制过年的面食,河南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太人要蒸“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7.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亲友相互拜访,又称叫“别岁”,通常会在户外焚香三天。

  8.除夕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而年前几天也称为“年关”(年关一般指从“腊八”至除夕,筹备过年这段时期)。
  “除”字是“去、易、交替”之意,“除夕”是指“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在这天,北方吃“元宝”饺子,南方则吃“节节高”的年糕。
  但三十儿可不是只有吃哦,还有很多事情要忙活的,如: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守岁和放爆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