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第8期) 体育教学组织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方法所采取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组织结构形式,体育教学客观环境和学习氛围营造,以及体育教学管理要求与策略。体育教学组织的本质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是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有效教学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有效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又快又好的变化与发展。所谓快是指教学的效率,用比较少的时间实现比较大的变化;所谓好是指学生的变化与发展良性的、伴随着学生良好体验的变化与发展。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良性发展。基础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什么是学生的发展做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学生在体育认知(技能)上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太熟练练到熟练;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太愿意到愿意;在社会态度上,从不会与人相处到能与他人相处,从不善于理解尊重他人到能较好的理解与尊重他人,从不善于与他人协作到比较好的与他人协作等等。简而言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是否愿意学体育?是否积极主动学习体育?会不会学体育? 体育教学组织如何才能为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一、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 1、将全体学生学习、小组学习、个别指导三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建构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双向、通畅交流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平台的建构。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变单一的体育老师传授、指导、控制学生的单向传递模式,正如教育学者吴康宁所指出得:“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有效教学十讲》佘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87页)建立起有利于增加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双向的、良性的交流越通畅,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尽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组织。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场地器材等实际,在对学生学习进行分组时,尽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即有意识地将不同体能、技能、健康水平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各小组之间基本同质进行学习与练习。按照体能、技能高低同质分组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能、技能等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解决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吃不饱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不同体能、技能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事实上将学生分为“搞体育的料”和“不是搞体育的料”。对于“不是搞体育的料”学生的负面期待,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这些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正面的期待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与相处的过程中,应抱有、表现出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正面期待。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如学生在体能某一方面:力量、速度、灵敏等长处;如在某一项运动,甚至是在某一个动作等方面的长处。善于发现体育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的地方,及时加以指导与激励。特别是对于在体能、技能等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指导、更多的激励。使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地体验努力、体验成功,都能最大程度的获益。 二、如何提高客观环境与学习氛围创设的有效性? 1、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的准备与布置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体育教学的客观环境——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科学合理布局与安排,以及练习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的分布等,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积极性、主动性,即学生可以做、乐于做客观环境。 2、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与练习以及成功的机会。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效果,学生必须有比较充分的学习与练习的时间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学习与练习以及取得成功提供物保障。 3、创设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和谐融洽的的师生关系的学习氛围。体育教学中学习氛围是影响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体育教师对每一名学生关心和尊重,学生对教师表现出尊敬和积极配合,师生关系协调一致;学生之间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友爱、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等,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体育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出友爱、平等、快乐、成功享受的机会。 三、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1、必须明确体育教学管理是为学生的主动、生动发展创造条件。体育教学管理是指为安全、顺利、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建立的管理要求与实施策略。主要包括管理要求、课堂常规以及违规管理等。 体育教学管理与纪律要求不是为了把学生管得不违规,不违纪,成为一个谨小慎微的“听话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与促进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制定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和进行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管束住学生,而是引导、指引学生的正确行为举止。 2、体育教学常规与要求必须真正被学生理解、所认同。只有体育教学常规的必要性被学生真正理解与认同,这些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体育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与途径,给学生阐明体育教学常规与要求对于学生本身与体育教学成效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根据体育教学情境的变化,适时、适度、适当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促使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如:体育教师应防患于未然,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常规和纪律要求“上课师生问好,下课师生再见”,“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必须穿有利于安全、方便运动的服装和鞋子”等。这些常规与纪律要求应该是体育教师和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和服从,教师学生均能很好遵守;体育教师身体力行。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少数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照体育要求进行练习、甚至做对自己和他人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等,对于违规违纪学生应在能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并加以纠正。 下面一位体育教师的管理实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一再强调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总是试探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野草”,稍有春风一吹便葱茏而“生”了,令老师生气恼怒,疲惫不堪。在一次课堂上,同学们视我如隐身人,自顾自地在高谈阔论着各自的话题。“小肖同学站得非常好,精神饱满,第三组加十分。”我这句声音不太高的话刚落音,同学们“唰”的安静下来了。于是,我趁着那股新鲜劲说:“现在我们开始个人主动发言,表现特佳的小组加分,小组中有人违反纪律扣分,哪小组得分最高,在选修内容时有挑选器材权。”刚开始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故意的违纪试探一下,当真被扣分时,他们组内的学生开始毫不客气的提醒他。此后,同学们为本组的利益着想,开始有序发言了!课堂纪律得到了有效维护。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听得有收获。老师教得也很轻松。(见体育教学2008.5) 只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意识、始终抱有一颗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发展的心,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