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醫從敦煌古籍中發掘藥方 醫治病患見奇效

 啸海楼 2013-01-25
老中醫從敦煌古籍中發掘藥方 醫治病患見奇效
正文2013年01月15日07: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1月14日電題:敦煌經卷“淘”藥方 3萬病患見奇效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已是下午14時,60多位病人終于看診完畢,甘肅中醫學院教授王道坤隨後接受中新社記者的專訪。這位72歲的大夫講述了他從敦煌經卷古籍中“淘”出藥方,研制中藥制劑,治療患者見奇效的故事。

  王道坤出診的診所叫“平安堂”,壹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牆上貼滿了海內外患者送來的錦旗和稱頌的字畫。病人多的時候,沒有凳子坐,全部擁簇而站圍在王道坤和他的學生周圍,靜靜地聽診。

  敦煌醫學是以整理研究敦煌遺書、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的醫學史料爲主的壹門學科,是敦煌學和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中國傳統中醫學、藏醫、印度醫學等。

  王道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敦煌醫學進行探索,成功研制醫院內部制劑“萎胃靈”系列純中藥制劑。截至目前,共治療2萬余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其中法國、加拿大、荷蘭、香港地區的患者更是“不遠千裏”求醫治病。

  幼小家人因病去世,讓讀書期間的王道坤立志考取醫學專業,憑著優異成績進入北京中醫學院進行專業學習。1967年,畢業後的王道坤支援西北,奔赴酒泉金塔縣大莊子鄉衛生院,爲農民看病10余年。

  高明的醫術,搶救多名病危患者,讓王道坤在當地“小有名氣”,1980年被破格提升爲了酒泉地區醫院主治醫生,1983年考入甘肅中醫學院,從事教研。

  已入“不惑之年”的王道坤,思考著能讓自己的中醫研究更爲專業、系統化。“在農村啥病我都看過,對脾胃病、腎病、胰腺炎、白內障有著獨到見解”,試圖將該領域進行課題研究。

  1983年,王道坤在籌辦甘肅中醫學院醫學史博物館時,藏于敦煌經卷中的醫學藥方吸引了他的注意,“藥方中有很多針對脾胃病的好方子”。爾後,王道坤開始收集、整理敦煌醫學中的藥方,潛心專題研究,成立敦煌醫學研究所。

  “我還專門去過敦煌莫高窟,看壁畫和經卷中的圖畫,試圖理解藥方當時的功效。”王道坤說,經卷中的剃度、刷牙等,都透露著衛生、醫療方面的信息。整理的敦煌藥方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敦煌經卷、壁畫、雕塑。

  “有的字殘缺不堪,我查閱書籍,研究比對”,期間,王道坤還前往外地將藏有敦煌經卷中關于醫學的資料複印下來,用于研究。

  甘肅中醫學院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應存介紹,截至目前,該院從敦煌醫學中發現的醫方數目達1240多首,實際運用60余首。敦煌醫學中涉及到醫學理論、針法、本草、醫方、佛醫等,醫學價值非常高,填補了傳世醫書中的不足和空白。

  王道坤說,將敦煌醫學藥方整理後,根據現今的實際情況進行增添劑量。經過文獻、臨床、實驗研究,1986年,王道坤成功研制的“萎胃靈”系列純中藥制劑,該藥爲醫院內部制劑。

  “我診斷的病人有5萬左右,經過敦煌良方治療的患者達3萬余例”,王道坤說,他將每位治療過的患者病曆保存下來,家裏已經有滿滿四大箱子病例,並追訪10至30年未見複發。

  2012年,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敦煌醫學與轉化”在甘肅中醫學院成立,這也是中國教育部在甘肅批准建設的首個以醫藥類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爲主的重點實驗室。

  王道坤坦言,計劃成立全國敦煌醫學流派,完善敦煌醫學;並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反複論證,希望能將中國傳統醫學推廣,服務于全世界的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