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未知”蓄能,用“已知”锻剑

 指间飞歌 2013-01-25


军事训练说到底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部队训练、军事院校教育和预备役训练等莫不如此。如果把部队训练比喻为锻造胜利之剑,那么院校教育就是培育胜利的“蓄水池”。如何有效衔接二者关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许多国家处理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关系的成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有资料显示,新西兰国防军指挥参谋学院把教学理念定位为:学院课程设置要以“应对未知的教育”为主,而不是“强化已知的训练”,其意在于突出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西点军校将自身定位为“一所人文学院”而非纯粹的军事院校,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正确领会上级意图、自觉凝聚和敏捷的思维。其理由是若仅强调军事专业训练而不是大脑开发,尤其是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和方法,只会把学员培养成战斗机器,而不是思考者、建设者、推动者。军事领域始终是一个充满激烈对抗的领域,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远大于对已知知识的死记硬背。正如人与机器人同样具有执行力,但机器人要由人来构造一样,要想使军事建设在新一代院校毕业生中更上一层楼,就要尽可能地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发现和应对未知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院校教育着眼的是培养人才,应侧重学员对科学理论和军事基础、战略思维等内容的掌握,重点培养学员的科学、人文和战略战术素养,使其具备自主分析形势、研判决策、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重点“应对未知”。与之相对应,部队训练着眼的是打仗,其关注点在于通过不间断的高强度操练演练,锻造官兵过硬的作战技能、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作风,提高官兵应对多种复杂情况、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心理、生理和技能素质,其主要任务在于“强化已知”的反复磨练。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官兵的批判思维,亦即培养对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做到处变不惊;而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官兵对确定性的反应能力,做到对规则了然于心,行动起来精确无误,犹如条件反射。”美国空军教育与训练司令部司令史蒂芬·洛伦茨的这句话,可谓对上述分析颇为到位的注解。院校教育至少要给学员对“未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官兵人文素养和思维水平,为其将来在部队担当重任积蓄能量;部队训练则应针对未来作战方案,把更大精力投入到对“已知”技能的深入训练中,构建部队坚实的作战能力“大厦”。当院校教育积蓄的“能量”足够大时,部队作战能力的“大厦”也会更稳固,官兵施展天地的舞台也会更大。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军事训练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战斗力的生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