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夜话

 白丁0213 2013-01-26
半个世纪前,每到夏天的夜晚,只要不下雨,大人小孩都端着凳子,到门口或村旁的大树下纳凉,无论是谁都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一为扇风,二为驱蚊。其时或皓月当空,或群星灿烂。人们谈天说地、天南海北,奇闻笑话最受欢迎。好多故事早就忘了,但也有一些却至今还依稀记得,现在细思起来,其中一些竟还有一定的意义。故供一乐。
  顾爷爷退休了,向邻人要了一点地。一天,他正在掘地准备种菜。村里一位中年媳妇从他身旁走过,向他打招呼:“顾爷爷,种菜吗?”“噢、噢,种点白相白相。”顾爷爷是苏州那面人,一开口就把乡音露出来了。“啥?种点白鲞。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种菜都和别人不一样。平时要买条白鲞,可要想了又想,真有点舍不得花那钱。何不向他要点菜秧,自己种。”村妇眼睛都亮了,边想边又问了一遍,“您种点白鲞?”或许是顾爷爷没有注意她疑问的表情,或许是顾爷爷在管自己掘地,于是随口答道:“白相白相。”村妇赶紧说:“顾爷爷,那你以后的菜秧可要留几株给我啊。”“好的,好的。”后来,大家传开了,都笑得要命。
  但这件事,今天却让我想得很多。我首先想到的,解放前后农村中大多数人读不起书,女的一字不识是很自然的,基础文化的缺失,使他们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动物是不可能从地里种出来的,这点都没想到。义务教育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英明举措啊!怪不得世界上凡是有点钱的国家、地区都或低或高地分阶段实行义务教育,国民的整体素质好了,民族和国家岂无强盛的一天?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用不同的方言交流,还真不行,听不懂闹笑话只是小事,如果因此误了大事,岂不糟糕?记得那一年表弟要到杭州往医牙病,我放下手中活,和他一起往了。医生是个山东人,两人你说我听,你问我答,一个皱着眉头直摇头,一个一脸惘然,不停地“啊?啊?”,不知医生问什么。我赶紧走过往,用普通话给他们当翻译,才算解了围。我们这里离全国闻名的义乌不过60多里路,分属两个不同的地区,我们到义乌往,如果他们不讲普通话,我们就鸭听天雷,不知所云。人们要在广阔的地域里南来北往,为生存、为事业,忙碌、奋斗,不懂普通话、不说普通话,行吗?如今每一个读书的人,必须要学普通话,哪怕由于乡音重而不很标准,但基本上能解决语言不通的困难了。我要赞一声:英明!
  不过,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某幼儿园入园时要考考小孩讲上海话的情况,结果竟有不少小孩讲不好,甚至几乎不会讲,令人惊奇,有同样令人深思。按理说小孩土生土长,日常用的上海话理应耳熟能详,出口便是,结果并非如此。原因何在?我想问题的第一根源应是父母、家庭成员,小孩开始学话,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用上海来教他们的,大人间的交流也是用上海话,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小孩不可能不会讲上海话。可是大人们为什么不教孩子讲上海话呢?这或许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前老师都是用普通话和学生交流的,大人能会说普通话,为了小孩能听懂普通话,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就尽责尽心地教小孩说普通话;会不会上海话和以后的学习、生活关系并不重要,就弃之一旁了,可谓是用心良苦。这是社会原因啊,谁拗得过社会需要?这当然不能怪做父母的。可是,社会是在发展的,生活总是在变的。而今,人们又意识到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载体。不是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吗,不是说“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吗,只有五十六朵花都怒放,我们中国这朵大花才能在世界上开得鲜艳夺目、生机勃勃。方言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广博的文化的渊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方言背后“蕴含着我们民族文明长盛不衰机制”及“文化多样性的精华”。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人类的文明。因此重视方言教学也很重要。我又要赞一声:“英明”!
  去年,那个村妇的孙女考上了上海的一所较有名的大学。说不定哪一天她或许会带着一口上海腔的男朋友到她家来,如真是这样,冥冥之中,时光老人给了她家一个大幽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