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序 杨守中著

 兴安书馆 2013-01-26

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序

按:杨守中先生定居香港后,根据父亲澄甫公所著之《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用法部分,编撰出版了《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1962年),书中沿用《太极拳使用法》中杨澄甫先生与内侄张庆麟先生示范的对敌图37幅,详尽讲解了杨氏太极拳37个不同拳式的用法及变化,另在“四正四隅用法”一章中加杨守中先生与张世贤先生合摄的8幅图。为向世界各国推广传播杨氏太极拳,杨守中先生此后又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Practical Use of Tai Chi Chuan: Its Applications and Variations》(1977 Boston, USA)

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
自序

竊維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深測淺,以逸待勞;其唯太極拳乎?蓋太極拳乃按太極變化之理,陰陽動靜之機;心平氣和,體鬆勁柔而富於彈性。是以功能振衰起頹、救弱扶危,事實證明,已為世人所公認太極拳有百利而無一害者也。是以國內外人士不論文武、不計老幼、不分男女多競尚研習,蔚然成風。然推其致此之由,未始非先曾祖露禪公自陳師長興學成後,在京師廣為授徒;先伯祖班侯公曁先祖健侯公繼承遺志,而先伯父少侯公曁先父澄甫公更奔走黃河南北,江淮閔浙間,及粵水之濱,以授拳為己任;廣植桃李,克紹箕裘,並能發揚光大;有以致之也。

夫太極拳以十三勢功架為體,以推手及散手為用。凡練拳出手之徐疾,舉步之高低,身形之俯仰,進退之伸縮,虛實之分配,氣息之粗細,以及左右上下之顧盼;均須合乎正規,不違背自然為原則。而推手及散手尤須研求機勢。機勢者,順逆向背堅瑕之區別也。機勢旣得,又求方向,或上或下,或前或後,主動運用,操縱在我。方向又得矣,再求時間之配合,早則我勢未完,遲則彼覺而變。三者俱能掌握,而又能動之至微,發之至驟,功練至此,漸臻化境;不獨身強而已,用以應敵,亦綽綽有餘裕矣。余八歲習拳,年十四解悟拳經,通曉刀、劍、槍各法,並為先父之助教。年十九隻身赴皖,應蕪湖電燈廠廠長之聘,授拳年餘;轉任教於南京交通部及審計處,此後隨先父僕僕於滬、浙、閔粵間,或為團體之教授或為私人之導師,積教拳三十餘年之經驗。凡祖宗遺傳之拳法及功架,不敢擅自增損,有所變更;是以經余親自教授者,未有不合乎先人之規矩。惟是我國幅圓之大,人口之多,甲於全球,豈能盡余親授。是以特將祖傳之祕法及余所得之經驗,公之於世。民二十二年二月先父所著之太極拳體用全書問世,三十七年再版發行。惟拳貴實用,今特續出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仍用先父遺照,由余與張世賢君按圖比劃,並加以變化,囑張君筆之於書。舉凡手眼身步之動態,上下前後左右之轉移,以及應敵之變化,均不厭其詳加以說明。字斟句酌,數易其稿。務使學者讀之明白易曉,按圖索驥,不啻耳提面命,恍如身歷其境,有舉一反三之樂。惟是練拳者,各人賦禀不同,身形各異,而功候又各有老嫩之分。如經余面授者,則按各人不同之點,加以各別指導,較易成就。此情勢使然。非余有所自祕,而不盡情敘述。有如醫生臨床診病,其對症用藥,自較書面問病者收效宏大,是必然之理,此讀者不可不知也。

本書乃寫實之作,不求工整,祇求達意,決非粗製濫造東抄西襲者可比。至於劍法、刀法、槍法容後陸續編出,以公開家傳之秘,而增強民族之體,及國家戰鬥之力;此余之志也夫,是為序。

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楊守中序於香港


第一圖 攬雀尾用法及變化
第二圖 單鞭用法及變化
第三圖 提手上式用法及變化
第四圖 白鶴亮翅用法及變化
第五圖 左摟膝拗步用法及變化
第六圖 手揮琵琶式用法及變化
第七圖 右摟膝拗步用法及變化
第八圖 搬攔捶用法及變化
第九圖 如封似閉用法及變化
第十圖 十字手用法及變化
第十一圖 抱虎歸山用法及變化
第十二圖 肘底捶用法及變化
第十三圖 倒攆猴用法及變化
第十四圖 斜飛式用法及變化
第十五圖 海底針用法及變化
第十六圖 扇通臂用法及變化
第十七圖翻身撇身錘用法及變化
第十八圖 雲手用法及變化
第十九圖 高探馬用法及變化
第二十圖 右分腳用法及變化
第二十一圖左轉身蹬腳用法及變化
第二十二圖進步栽捶用法及變化
... ... ... ...
第三十五圖退步跨虎用法及變化
第三十六圖轉身擺蓮用法及變化
第三十七圖彎弓射虎用法及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