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个性,能做到自然应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
但实际上,高中生的心理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教师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引导。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向导。
高中生在认识方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一是心理失衡,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了解学生的个性,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一个学生成绩出色,教师很容易误以为这个学生各方面都出色,事实并非如此。班里有一位成绩较拔尖的学生,但比较小心眼,动不动就给同桌黑着脸。后来她参加作文竞赛,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就趁这件事开导她:“你的字写得不是很出色,像你各方面那么优秀的,好好练练字。”她说是。我说:“通过练字,你会发现心胸更开阔,对你未来的发展也更有利。慢慢培养自己的韧性,以后会成就一个超群的人。”她听得十分信服,我也看到她与同桌的关系处得好多了。老师的开导起到了实在的作用。
教师的表扬或鼓励,有时是“锦上添花”,有时则是“雪中送炭”。班里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上课什么问题都喜欢发表自己的“高见”,实际上大多数意见都不着边际,多半是扰乱课堂秩序。有一位年轻老师多次对我提起这个学生,直想把他清出课堂。但我认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大优点,只是没学会如何表达。所以我并没有批评他的叫喊,而是努力从小事上发掘他的优点。一次我把作业和报纸拿到教室去,路上遇到的学生也不少,但都是问声老师好就走了。而他一看到我就说:“老师,我帮你拿。”我觉得这个学生其实情商非常好,懂得体贴人。于是,针对这一点,给他做工作:“智商人人都差不多的,但优秀与否的区别则在于你的情商如何。你主动帮助老师,就表明你的情商不错。加把劲,你可以学得更好。”从那以后,他安定多了。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老师,我这次考了多少分?”当我以为满不在乎,大大咧咧的学生问起他的考试成绩时,我着实吃了一惊。他的在意,让我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存在着上进心理冲动,即中学生上进心的骤然萌动和进步欲望的闪现振奋。其心理冲动过程既是中学生自我选择规范、接纳扬弃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思想萌动、孕育、生长的过程。
教学,首先不是教知识、教本领,而是先以肯定、赞赏的目光关爱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调整、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
教师“教”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成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