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5~55岁是人生的责任期,而45~50岁则是人生责任的高峰期。
在这个高峰期阶段中,为人子女必须面对父母已进入耄耋之年,随时有养老送终的可能出现;而此时自己的孩子又还没有完全成熟,除了需要担忧他们的未来之外,还有各项费用,如教育费用、购房费用的负担。
雪上加霜的是,这个人生责任的高峰期正好也是每个人对“自我价值”定论的拐点。四十岁之前,我们对自己已获得的成就比较宽容。可是一旦步入40大关,上述这些扑面而来的责任压力让不能输、也不敢输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
出于人类求生的本能以及人类得以继续繁衍的内心需求,人在这种情绪下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愤懑的出口,要不就会被无边的负面情绪所淹没。
而在寻找出口的过程中,再次被人类的求生本能所驱使,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那个让我们觉得安全(或可以安心欺负)的对象,例如孩子敢在温柔慈爱的妈妈面前任性的大吼大叫,却在严肃的爸爸面前乖乖的不敢吱声。
因此,如果挫败的情绪发生在稳定的婚姻关系中,配偶想当然地就会被假设为是那个最安全、最方便、也最容易的发泄的对象。
那么这个由压抑挫折而引发的紧张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是因个人的人格特质而异,以及因所处的外在环境而异。
例如,比较温和内向、不敢直面问题的人,会把挫折的情绪压抑在心里,用理性的左脑说服自己聚焦在对家庭的责任上,但是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自动消失,它们有可能会转换为另一种负面的能量形式,转而攻击身体器官,用身体疾病或疼痛来宣泄愤怒;
或者是在婚姻的后段,当对家庭或孩子的责任都卸下后,一举爆发,让老伴错愕不已。许多已安稳度过多年婚姻的老年人,突然在人生的夕阳期出轨,或性情丕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都或多或少和上述的心理因素有关。
至于性格外向、个性冲动直接的人,则可能引爆家庭冲突,藉由不断的争执吵闹、甚至肢体冲突,来释放没有办法被理解消化和接纳承接的情绪。
我相信对每一个已婚人士来说,对于我们挚爱的人,我们既不希望他(她)在婚姻中苦涩的隐忍自己,也不希望他(她)藉此找到可以不负责任的理由。
因此,我每每在各种可以发声的场合里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劝告,就是希望我们,尤其是做妻子的人,当然也包含我自己在内,都能在理解这层道理后,做一个懂得如何以智慧去承接配偶挫折情绪的人。
而且我所希望做到的,不是消极地去忍耐配偶丢给我们的情绪压力,而是积极地去承接并帮助他消化和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