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萍:育儿见闻之五——人际交往发展被破坏的孩子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1-28

还是在皇岗公园的跳健身操的地方,因为是公园,深圳的夏天还特别长,所以,晚上带孩子来公园玩的人不少。领舞老师的女儿大约一岁半,可以在阿姨的照顾下到处游走,找朋友玩,但是,在我离开深圳时,女孩已经2岁多,我却从没有看到她尽兴地与小朋友一起玩过。

 

    一天,女孩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大小的男孩,直奔了过去,那个一岁半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女孩,拉着奶奶的手也朝着小女孩奔了过来,他们生活在这个 “巨人”的社会(幼儿看成人都是比自己大好多),看到和自己一样大小的人就会有接触交流的欲望,但是,这些不到2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见女孩和男孩兴奋地站在了一起,他们笑着一个看着一个,不知道该如何搭讪,此时,女孩突然踢了男孩一脚,男孩举起小手打向女孩的头,他们都没有哭,而是仍旧兴奋地咧着嘴笑着看着对方。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阿姨和奶奶却惊恐不已,立即把各自负责的孩子拉向一边,让这两个好不容易开始学习人际交流的孩子离得远远的,板着成人那张充满道德感的脸训斥孩子:“不可以打人啊,这样不是好孩子啊!”“你怎么踢小哥哥呢,对小朋友要友好,才是乖孩子啊!”。。。。。。然后,两个成人各自抱着孩子相背而去,不再让两个孩子在一起了。

 

    两个孩子眼睛里透出一片茫然,对于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这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打招呼的方式是幼稚的,但他们自己没有觉得对对方不 “友好”,他们非常真诚想与对方进行友好的交流,不知道为什么成人要说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也不理解成人说的“友好”是什么意思。可是,阿姨和奶奶不屑也不懂得去解读孩子的眼神,不去思考两个孩子为什么在被踢了一脚后或者被打了一下后没有哭,没有寻求成人的庇护,我们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惯性思维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行为,这种惯性思维中充满了伪装的道德和仁义,而缺失的是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没有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尊重和理解,所有的教养行为都是对儿童不道德和不仁义的。那些满嘴的道德说教便是伪道德。

 

    在幼儿早期的人际交往行为中,他们开始尝试着与他人交往时,不懂得像成人那样握手问好,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像这两个孩子一样,此时,成人要静观孩子的行为,不要轻易地出手干预。或许,这两个孩子接下来的行为便是友好地手拉手,成为那天晚上愉快的伙伴;或许,他们用自己明白的语言开始交流,一起游戏;或许,他们的交流方式不成熟,继续踢打对方,如果照顾者发现孩子此刻的情绪不再愉悦,孩子从交流的行为演变成了战争时,再将两个孩子分开,然后,成人可以用语言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你们是不是想成为朋友,你们可以把手拉在一起,这样就是好朋友啦!”然后,协助孩子把手拉在一起。成人将“友好”这个词语与手拉手的行为进行配对,然后输入给孩子,为孩子建构了“友好”的直观做法,或许,下一次他们在与小朋友建立交流时,就开始用拉手的方式,而不是用脚踢的方式了。这样的做法比起阿姨和奶奶对“友好”空洞的说教,更能够帮助好孩子建构和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这需要双方的成人都能够明白孩子此刻的心理,并能够达成共同的目标——帮助孩子完成这次人际交往行为的目标!

 

    一天,这个女孩带了一个小皮球来玩,她一个人玩了一会便没有了兴趣。此时,她发现不远处的小坡上有一个和自己相差不大的男孩,正和妈妈坐在小坡的草地上,于是高兴地跑了过去,站在这个女孩的面前,她很想和这个男孩交流说“我们一起来玩球吧!”,但是一岁半的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于是,她伸手把皮球扔给男孩,用手去拉扯男孩的衣服。此时,男孩愣在那儿,没有反应过来她的意思,吓得往妈妈怀里扑,妈妈立即护着儿子,阿姨见状上前捡起皮球,把女孩抱开,女孩又独自玩耍皮球了。

 

    但是,女孩没有甘心,她再次拿起皮球来到小坡上,这次,男孩在妈妈怀里,妈妈见女孩又来了,以为女孩要对自己的儿子下手,紧紧护着儿子。她再次把球抛给男孩,希望男孩明白她的意图——我想和你一起玩,但男孩从妈妈身体信息中感到了不安,没有主动离开妈妈的怀抱,怀疑地看着女孩,就这样僵持着,不一会,阿姨见状,为了不让女孩惹祸,抱起女孩再次离开。

 

    女孩第三次来到小坡,第三次把球抛给男孩,这一次,妈妈干脆起身,抱起儿子离开了公园。如果阿姨和妈妈都看懂了这是两个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契机,妈妈就会鼓励儿子和女孩一起球,阿姨也会教女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我们可以对哥哥说‘哥哥,我们一起来玩球’”。然而,妈妈和阿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帮助两个孩子发展人际交往的契机,女孩多次反复的主动找小朋友交流,如果常常得不到成人的帮助,结果都是失败,渐渐形成了一种意识“我的交往都会失败”,慢慢地变得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然后形成一种我们常见的“内向”,这种“内向”实则为害怕人际交往,这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同样地,男孩在这位妈妈的护佑下,人际交往被蒙上了一层不安的因素,这将阻止孩子将来积极主动第与他人交往。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际关系能力发展的 “程序”已经被 “写入”了人类的基因中,在幼年阶段,这个程序就会启动。儿童早期在不断学习如何与父母互动,逐渐地,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了与同龄和不同龄的孩子的交际,很多时候,孩子早期幼稚的交际行为会被成人误解为“打人”“不友好的行为”。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从幼稚到成熟:脚踢、“打人”——拉手——微笑——语言——送小礼物——微笑着握手——懂得成人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