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时候,孩子早期幼稚的交际行为会被成人误解为“打人”和“不友好的行为”。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脚踢、“打人”——拉手——微笑——语言——送小礼物——微笑着握手——懂得成人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女孩打人的故事 一天,女孩看到一个和自己同龄的男孩,直奔了过去,那个1岁半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小女孩,拉着奶奶的手也奔了过来。他们生活在这个“巨人”的社会(幼儿看成人都是比自己大好多),看到和自己一样大小的人,自然就会有接触交流的欲望,但是这些不到2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 只见女孩和男孩兴奋地站在了一起,他们笑着看着对方,不知道该如何搭讪。这时候女孩突然踢了男孩一脚,男孩举起小手打向女孩的头,但他们都没有哭,仍旧兴奋地咧着嘴笑着看着对方。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阿姨和奶奶却惊恐不已,立即把各自负责的孩子拉向一边,让这两个好不容易开始学习人际交流的孩子离得远远的。他们板起脸训斥孩子:“不可以打人啊,这样不是好孩子啊!”“你怎么踢小哥哥呢,对小朋友要友好,才是乖孩子啊!”……然后,两个成人各自抱着孩子相背而去,不再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了。 爸妈们,该出手时再出手 两个孩子眼睛里透出一片茫然,对于1岁半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这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打招呼的方式是幼稚的。 但他们没有觉得自己不“友好”,而是非常真诚地想与对方进行友好的交流,不知道为什么成人要说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也不理解成人说的“友好”是什么意思。 可是,阿姨和奶奶不屑也不懂得去解读孩子的眼神,不去思考两个孩子为什么在被踢了一脚或者被打了一下后没有哭,也没有寻求成人的庇护。 这两位家长在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惯性思维来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行为,这种惯性思维中充满了伪装的道德和仁义,而缺失的是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没有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尊重和理解,所有的教养行为都是对儿童不道德和不仁义的,那些道德说教便成了伪道德。 不友好时,父母怎么做? 在幼儿早期,宝宝们开始尝试着与他人交往时,不懂得像成人那样握手问好,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像这两个孩子一样。此时,成人要静观孩子的行为,不要轻易地出手干预。 或许,这两个孩子接下来的行为便是友好地手拉手,成为那天晚上愉快的伙伴;或许,他们用自己明白的语言开始交流,一起游戏;或许,他们的交流方式不成熟,继续踢打对方。 即使是最后一种情况,照顾者也可以在发现孩子情绪不再愉悦、从交流的行为演变成了战争时,再将两个孩子分开。 成人可以用语言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你们是不是想成为朋友?你们可以把手拉在一起,这样就是好朋友啦!”然后,协助孩子把手拉在一起。成人将“友好”这个词语与手拉手的行为进行配对,输入给孩子,为孩子建构了“友好”的直观做法。 这样,或许下一次他们在与小朋友建立交流时,就开始用拉手的方式,而不是用脚踢的方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