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不论外物怎样变,时势怎么变,也要在内心坚守我们的人生道路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1-29

【原文】老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12,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出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3乎无门,循4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故圣人不以事滑5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译文】老子说:事物发生了,就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行动。变化产生于时势,知晓时势的人,就没有常规的行为。所以道路可以称为道路,但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道路;名称是可以作为名称,但这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名称。书是记录语言而形成的,语言出于人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如果不知晓这个道路,就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道路;名称是可以作为名称的,但不是书中所收藏的名称。多次听闻计算就会困穷,不如守在中间状态;断绝圣智之学就没有忧患了,断绝那些所谓神圣的以及弃掉所谓的智慧,人民就会得到利益百倍;人生而安静,是符合天的本性;感触外物而动,是本性产生的欲望;外物来到而响应,是智慧的应动;智慧与外物接触,而喜好和憎厌就产生了;喜好和憎厌成形了,而智慧却不断外延,不能返回自身,那么上天的道理就会灭绝。

因此,圣人不以人事改变天性,在外与物变化而内心不会失去人情,所以通达道路的人,返回清静,追究外物的人,终于无所作为。以恬淡培养智慧,以淡漠合于神气,靠近无门槛之地,遵循天道的人,与道路同游;随顺别人的人,与世俗交往;所以圣人不以事物扰乱天道,不以欲望扰乱人情。不谋划而恰当,不说话而诚信,不思虑而能得到,不作为而能成功。因此,居上位而民众不以为沉重,走在前而人们不会伤害他,天下人民归附,奸邪之人害怕,就是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万物都不敢与他相争。

【说明】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追随着问题走下去,就会偏离人生道路,追随着欲望走下去,追随着爱憎走下去,也会偏离人生道路。所以,我们不论外物怎样变,时势怎么变,也要在内心坚守我们的人生道路。

——————————————————

【注释】1.数:(shu)《诗·小雅·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周礼·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管子·乘马》:“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二十七章》:“善数不用筹策。”《论语·里仁》:“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礼记·儒行》:“递数之不能终其物。”《荀子·富国》:“必时臧余,谓之称数。”《说文》:“數,计也。”这里用为计算之意。

2.穷:(qióng)《管子·四时》:“是以圣王治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左传·昭公十四年》:“分贫,振穷。”《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荀子·大略》:“至无有者穷。”《楚辞·屈原·涉江》:“固将愁苦而终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广雅》:“穷,贫也。”这里用指为困境之意。

3.即:(jí吉)《易·旅·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诗·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郑玄笺:“即,就也。”《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尔雅·释诂下》:“即,尼也。”郭璞注:“尼者,近也。”《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史记·平准书》:“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徐锴《说文系传》:“即,犹就也。”这里用为靠近之意。

4.循:(xún)《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5.滑:(huá划)滑,乱。《文子·道原》:“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天地》:“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列子·黄帝》:“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