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回族的由来

 民族地志 2013-01-29
广东回族的由来
 
2007-11-8 10:41:43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它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后侨居东南沿海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后裔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份逐渐形成。
    广东回族来源主要有3个层次:—是唐宋期间入粤贸易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和大食番客的后裔;二是明清时期由各地而来的驻防军士、商人和宗教职业者;三是民国至建国初入居的各界回族人士。

一、广州的“番客”和“番坊”
    广东回族的来源,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期间入穗的波斯和大食番客的活动。
    从汉代起,广州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交通枢纽,《汉书地理志》有“蛮夷贾船,转送致之”的记载。迄至唐代,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广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批的外籍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从事贸易活动。
    在入穗的外籍商人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和大食人居多。唐代高僧鉴真记曰: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来自波斯湾的船只,多者“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岭外代答》卷三亦载:“诸番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
    由于到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穆斯林日益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他们的贸易、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当地政府在广州城南珠江古航道北岸,划出一块特殊居留地,作为他们的活动场所,史书称之为“番坊”。“番坊”的区域,大约以今广州市光塔路的怀圣寺为中心,南抵惠福路,东以米市路为界,西至人民路,北到中山六路。
    有关“番坊”的活动情况,中外古籍描述了一个概貌。唐代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游记”中记曰:“中国商埠为阿拉伯人麇集者,曰康府(Khanfu)。其处有回教牧师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贾既多集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回民共同祈祷,朗读先圣戒训。终讲时,辄与祈祷者共为回教苏丹祝福。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一切皆能依《可兰经》圣训及回教习惯行事”。《萍州可谈》卷二亦载:“广州番坊,海外诸国人所居住,置番长一人,管理番坊事,专切招邀番商”。在“番坊”这一区域内,阿拉伯商人既可以在此居住,又可以从事各种贸易,还可以建立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而且,这一切活动均有专职的行政和宗教首领进行管理。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集政治、经济、宗教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在广州经商的波斯和阿拉伯人,当地人称之为“番客”。他们的经济活动,以贩运香料、药品和珍宝为主,并从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等商品,盈利甚丰。由于长期在广州经商,加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少番客便“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第舍”,“或取科第”,落籍广州。史书称此为“住唐”。这些“住唐”番客的后裔,与当地人长期相处,逐渐华化,其子孙即为“土生番客”或“五世番客”,成为广州回族先民的组成部分。
    及至元代,至正年间任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马合谋和太宗同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副都元帅蒲德馨等回族人士的部属也有少许留居粤省。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迁徙,到元末明初,广东回族人口已所剩无几了。

二、明清时期回族主体的形成
    广东的回族主体,是明清二代从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及江南等地陆续迁入的,大部分是随军驻戍的官兵。
    明成化四年(1468年),朝廷为镇压两广瑶民起义,从南京调集达官军(即回族军士) 千余人工大藤峡。起义平息后,“达官军头目羽士夫、马黑麻等大小百余人,加授指挥使、挥同、挥佥、镇抚、千百户,世袭安插广州四卫,设大东营、小东营、西营、竹筒营以居之”,落籍广东。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亦有回族军士入居广东。广州回族《杨氏家谱》载:“始祖考讳日魁,字斗南,原籍北京正定府正定县人,由明万历以征浔大藤峡功,奉旨驻防广东,镇守龙门,授千户指挥之职。因以公家置田产为子孙世业,移居羊城,遂家粤焉”。迄至明末清初,随军入粤的回族军士更多。广州、肇庆回族保存的族谱资料,均有详尽记载。
    广州回族《马氏族谱》(马正谊堂)、《杨氏族谱》等,均载其祖先原在关外,“遂隶旗籍”,“奉调广州”。肇庆回族《刘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年修)、《李氏族谱》(道光二十三年修)、《罗氏族谱》、《王氏族谱》和《两广萨氏家谱》(据道光十七年本民国重修版)等,均载各自先祖出自陕西长安、山东济南、浙江宣平、山西太原和山东等地,于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往肇庆任官职后,而落籍肇庆,世代绵延的。
    除上述因驻防关系入居广东的回族外,还有因经商、传教等原因落籍广东的。
    经商的如广州回族《傅氏家谱》载:“始祖云峰公,浙江金华府浦宁县人,因商入粤,经营致富,遂构居于羊城大新街。始祖云峰公生于前明祟祯八年(1635年),终于雍正元年(1723年)”。
    传教的为数更多。据初步调查,清代至民国初期,从山东、河北、陕西、云南、四川、青海、江苏、甘肃、天津、浙江、安徽、湖南、河南等省到广州、肇庆各清真寺主持教务的阿訇,有史可查的就有50多人。他们的子孙,大部分落籍在广州和肇庆。
    广东回族的主体部分系于明、清时期来自各地的回族先民,由于共同信仰伊斯兰教和共同的生活习俗,相聚于—定地域内而凝聚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在语言上已通用当地汉浯广府方言,又还保留有汉浯北方方言的亲属称谓和某些词汇以及教门话等特征。

三  民国至建国初入居广东的回族
    民国初期,广东战乱频繁,云南滇军、广西桂军均有入粤作战,其中有不少回族将士战后落籍广州、肇庆。
    这一时期,仍有不少阿訇从外省入粤,在广州和肇庆的清真寺主持教务及兴办经堂教育,此后定居广州和肇庆。
    建国初期,随解放军南下而来的干部和工人中,不少是来自各地的回民,后亦在广州落籍。

    (来源:广东省志少数民族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