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鸿墨轩3dec 2013-01-29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魏了翁《提刑提举帖》,纸本,36.2×47.8厘米(上),36.2×51.8厘米(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提刑提举亲家尊眷丈,所□昭代亲友兄弟间,咸以□音来赴,谓久痢所致。谓八月四日午时,又谓七月廿七日得了翁书,尤于枕间卧诵也。吁。何遽至此。中兴勋德之家,令子贤孙,相继零谢。况于事变错出,人物眇然之时,而善人云云,关系匪浅,岂惟一家之私。谅惟孝思追慕,柴瘠弗任。或又云,九月廿四日以丧车朝祖,十月十五日即窆。了翁荷提刑知予爱怜,谊均骨肉,而疾不得候问,死不得凭棺,葬不及请役,五溪之濒,伶俜吊影,迸涕交挥,孰知此心也。迩来亲友道丧,死丧不相赴,始闻不审,故审而后拜此。亦未知伯仲自离荼毒,体力何如,心之忧系。靡所限极,更惟强饭节哀,以终大事。一门眷聚,各计胜丧。蓬州闻已开府,石泉只留江上,或在东山,亦坐不闻赴音之详,失于吊唁也。妻孥附致问礼,偶逢简池便,就以薄奠侑之,诔文并见别缄,乞为荐陈。不尽。谨状。了翁顿首顿首再拜状上机宜大孝贤伯仲姻兄服次,十一月十七日。

  本幅鉴藏印钤“贞”、“元”、“淋印”、“无恙”、“卞令之鉴定”、“式古堂书画印”、“胜国文献”、“易庵图书”、“式古堂”、“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巢寮”、“关内侯印”、“江德量鉴藏印”、“江秋史”等25方。成亲王、成勳裱边题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吊慰类,是为赵范、赵葵兄弟父吊丧的书札。“提刑提举”指赵氏兄弟之父赵方(彦直),赵方,衡山人,张拭弟子,曾官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后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文中“中兴勋德之家”乃指赵方勇抗金兵、保卫京西之业绩。文中“机宜大孝贤伯仲”则称誉赵范、赵葵兄弟。《宋史·赵范传》记:“十四年,……与弟葵俱授制置安抚司内机事”。据此亦可认定此帖为嘉定十四年(1221年)所作,魏了翁时年44岁。

  《提刑提举帖》翰墨波澜老成,行笔流畅,笔势潇洒,有自然之势,又含篆隶笔意,使字形具古朴之态。

  清吴其贞《书画记》、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李佐贤《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                                  (傅红展)

 

                                                                                   
延伸阅读(一)
信手拈来尽显书家本色——魏了翁《提刑提举帖》
 
  手札之书由来已久。因其实用的便捷性和随意性及其对于书写者没有任何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使得书札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广为流传。这种流传是不经意的,自然的。但是,其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而言,却是功在千秋!因为在历史变迁中,任何艺术载体都要经受无情灾难和人为破坏,能够经过几百几千年,在时间的缝隙中得以保全下来,真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特别是这些大家不经意的书札之作!同时,也就是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书札,往往最终使历史上诸多书法艺术大家的墨迹得以保存下来,如王羲之、王献之、米元章、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等。

  从另一个方面讲,手札的艺术形式本身也为书法艺术的完全保留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包罗万象,存在形式五花八门,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能够最终作为一门艺术的主体形式流传下来,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历史淘汰和选择的。书法艺术从最初的完全实用性到后来渐渐从实用性转变为近乎完全的艺术性,这一过程,经过了太多的变迁和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发展。这一过程可能保留下来很多好的东西,也有可能损失掉很多优秀的东西。因为,在历史的选择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不一定都是绝对优秀的,好多纯真的东西也有可能失去。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遗存,就一定要有辨别力和发现力,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这个道理。手札之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其内容已经很难成为人们进一步发掘的焦点,但是,它本身所蕴涵的书法艺术魅力值得人们探究,特别是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人们。因为,手札就是书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最为实用和贴近书家本来面目的一种书法艺术书写形式。它极少有造作、花哨的修饰,完全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真无邪”的外在表现。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手札几乎代表了书家最高的艺术成就,在书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就更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最大特色,这在苏、黄、米、蔡四大家书法中有突出的表现。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魏了翁,虽政事缠身,但凭借其有校书郎的经历,舞文弄墨的“小事”,对于他而言,可谓信手成篇,拈笔不凡。此幅故宫博物院藏《提刑提举帖》,气韵连贯,流畅,一气呵成,线条极尽变化之能事,于随意间体现了书家酣畅淋漓的笔致和清晰、敏捷的思路。手札之书最忌迂回顿挫,勾勾抹抹。除非迫不得以,否则概不更改。涂涂改改只能说明书家腹中成文的本领不高、书写的技能欠佳,同时,对于受书人而言也是极大地不尊敬。因此,书写手札一类形式的作品,今人大有不懂此理者,往往照猫画虎,被人笑话。这也就是今人学习古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宋人追求书法本身的意趣与晋人书法的风韵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可以看出魏了翁书法的源头。而晋人中锋、侧锋相结合的特点,在宋代书家作品中表现得就尤为突出。魏了翁的作品亦是如此:节奏强烈,明快清畅,提处细若毫发,苍劲遒逸。按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如“得”、“见”等字,用笔提按婉转跌宕。侧锋明显,字势优美。作品中“得礼”一行及最后二行均有“二王”风韵,运笔呈飞掠之势,而其中不乏提按,于涩逆之势中注重笔墨情趣的表达,刚柔并重,操纵自如,气韵清新。                                                  (温存)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魏了翁《文向帖》卷(局部),纸本,28.4×161.6厘米。1225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内容大致分前后两段:前端是指李全之事。后段指理宗赵昀初立,济王赵竑无罪而被奸相史弥远逼死之冤案。魏了翁亦受牵连其中,遂遭诬奏被贬。帖后署“九月二十八日”,即其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后一个月而书,时年48岁。此件尺牍手稿书法十分精彩,笔致浑厚流畅,活泼自然,极受书坛推崇。其行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字体瘦劲质朴,格调直追晋唐秀逸之遗韵,近似宋代苏轼、黄庭坚洒脱的书风。笔法精熟,行草相间,相得益彰。线条瘦硬雄健,很有力度。结体于凝重之中见灵动,巧中愚拙,富有个性,如其为人刚正率意,以气势取胜。节奏起伏多变化,奇肆而流宕,字里行间流露出自然天成的意趣和爽利畅逸的神采。由于书写不雕不琢,不激不厉,随意挥洒,故有十足的书卷气。

  《文向帖》现藏上海博物馆,是苏州过云楼主人顾公雄1951年捐赠的308件珍贵书画中精品之一。位于苏州的过云楼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是苏州望族顾氏珍藏书法名画的所在。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开始,三代顾家人花了百余年的时间,收集了1000多幅书画碑版。顾公雄1951年临终前留下遗言:把珍藏的书画献给国家。顾公雄过世以后,家人秉承遗志,别于1951年和1959年将所藏308件珍贵书画一并捐献给国家。包括魏了翁的《文向帖》和元人虞集的楷书《刘垓神道碑铭》不但对书法史,而且对宋元史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二)

魏了翁《朝中措》鉴赏
    次韵同官约瞻叔兄(□□)及杨仲博(约)赏郡圃牡丹并遣酒代劝

    玳筵绮席绣芙蓉。客意乐融融。吟罢风头摆翠,醉馀日脚沉红。简书绊我,赏心无托,笑口难逢。梦草闲眠暮雨,落花独倚春风。

南宋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文向帖》

    这是魏了翁在一次赏牡丹的筵席上的“次韵”(即“和韵”)之作,用以劝酒。上片首句写筵席的丰盛而精美,“玳”、“绮”、“绣芙蓉”皆席面装饰,高妙华贵,用以形容筵席的至盛至精。设此筵席,意在赏郡圃中的牡丹(称“郡圃”,当是任知州时事)。对华筵而赏名花,在座诸公──词题交代,在座者有魏了翁及其“同官”瞻叔兄、杨约字仲博等,自然是其乐融融,故词次句云“客意乐融融”。“吟罢”两句,缘“乐融融”意脉,进一步写宾客筵宴之乐。“摆翠”、“沉红”,前写牡丹叶在清风中摇摆,翠绿欲滴,后写牡丹花在斜阳映照下甜润腓红。“沉红”,既是写花,又是写“日脚”西沉,落霞夕照,从而表现筵宴时间较长,与“醉馀”、“吟罢”相应。这两句在表达感情方面,也能给人以由明快而至深沉的层次感。“沉红”一句,为下片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这种对花设筵,陶情怡性,本是旧时士大夫的常事,诗词中多有表现,在魏了翁的词中也多有其例,所以这题材无特别突出之处。

    这首词比较突出、饶有个性之处,在于下片的抒怀。下片一反上片华筵美景其乐融融的情调,以特出之笔,抒写作者自己身沉宦海、欲归不能的厌倦心情。魏了翁先后多次出知州府,曾连续十七年不在朝;知汉州(州治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号为繁剧”,知眉州(今四川眉山)又“号难治”,知泸州(今属四川)则原本“武备不修,城郭不治”;晚年又出知绍兴府、福州,皆兼本路安抚使。公事繁剧,极费心力。故下片开头就说“简书绊我”。“简书”即公牍。“绊我”二字,已表现了作者对“简书”的厌倦和欲脱不能的烦闷。在这种心情的重压下,作者即使在这种对华筵赏名花“客意乐融融”的场合下,仍然是“赏心无托,笑口难逢。”那么,作者追求的是什么呢?词的结句,卒章见志,回答了这个问题:“梦草闲眠暮雨,落花独倚春风。”像“梦草”那样闲眠于暮雨里,像落花那样独倚于春风之中。“梦草”,是神话中的一种草,《洞冥记》说这种草似蒲,红色,昼缩入于地,一名“怀梦”。这里作者取用“梦草”“落花”,物象衰飒,取意消沉,词境苍凉,寓有自己的身世之感。魏了翁的仕途是坎坷的。在他出仕期间,前有韩侂胄擅权,继有史弥远专政,“国家权臣相继,内擅国柄,外变风俗,纲常沦斁,法度堕弛,贪浊在位,举事弊蠹不可涤濯”(风《宋史·魏了翁传》);而他又是一个敢于揭露时弊,欲以理学治国的人。所以屡受排斥,以致积忧成疾,数次上疏要求引退,可又偏偏得不到批准。这就造成了他的苦闷。他的这种苦闷,在这首词中得到了真实地表现。
  魏了翁的词,数量不少(今存一百八十余首),可惜大多数是寿词,歌功捧场,言不由衷,象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之作,在魏词中虽也有一些,但不是太多,因而它就显得可贵。且这首词的风格也比较清旷。上下片的结句,都是很美的对句,不仅属对工整,而且意境颇佳,色调错杂,写景如画,清疏之中不乏浑厚苍凉之气;作者的思想感情虽寓于景中,却又掬之可出,读之无晦涩之感。魏了翁是颇能借景抒情的,除本词外,他如“望秦云苍憺,蜀山渺漭,楚泽平漪。……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八声甘州》),“吟须撚断,寒炉拨尽,雁字天边”(《朝中措》)等,都是典型例句。                                                   (鸣皋)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自幼聪颖,“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15岁时写过一篇《韩愈论》,其文已“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一。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以武学博士对策,谏开边事,被劾狂妄,改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宋史》有传。
  魏了翁一生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局面中度过。他以救国、御外、忠君的信念始终不移上陈国事,屡遭贬谪。忧国失意的生活使他滋长了追求哲理和淡泊明志的生活志趣。他研讨经学,教诲学子,尊师敬长,身体力行。
  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张炎《词源》卷下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还著有《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
  书法各体皆能,清爽中有奇崛的意味。魏了翁传世墨迹极少,只有《文向帖》等两三件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