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 素问白话 第五页

 兴安书馆 2013-01-30

黄帝内经第五页

(2009-10-12 15:19:54)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说:自古以来,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这是生命的根本。更具体地说,生命本于阴阳。凡是天地之间,四时之内,无论是人的九窍、五藏,还是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所谓“生气”,那就是“其生五、其气三”。如果人不善于调养,而经常去违犯它,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的生气与天相关,所以苍天之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了这个道理,能使阳气固护,即便有贼风虚邪,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圣人搏聚精神,运行阳气,而通阴阳的变化。如果不是这样,在内就会九窍闭塞,在外就会发生肌肉壅肿的病变,阴气就消散了,这是自己招致的伤害,并使生命受到削弱。

人体有阳气,就象天上有太阳。太阳失其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失其正常运行,就会折寿而不能生长壮大。所以说天的健运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而人的阳气则是轻清上浮而起着保卫身体的作用。

人若受寒气的侵袭,在意志上就会不舒畅,起居不宁,象有戒备似的,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若为夏季暑气所伤,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如暑邪内攻,影响神明,那么身体虽不烦躁,却由于气伤神虚,也会多言多语,身体象烧炭一样发热,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就会头部沉重,好象有东西裹着一样。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拘而不伸,小筋驰而无力的症状。如果若气被风邪所搏,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就是阳气衰竭的现象。

人身的阳气,在烦劳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亢阳外越,因而导致阴精耗竭。如病积久,到了夏天,再加上炎热,就有发生“前厥”病的可能。它的主要症状是:耳朵闭塞听不见,眼睛昏蒙看不清。病势危急,正象水泽溃决,水流迅疾,不可遏止,一发而不可收拾。又人身的阳气,在大怒时,形与气隔绝,血就会郁于头部,可能发生“暴厥”的病。当然,大怒之后,

亢阳:病因病理学名。阳气亢盛。一般指阴气不足,阳亢独亢的病机。如肝阴虚,肝阳上亢;肾阴虚,命火偏旺等。

暴厥: 古病名。是因气逆于上,而致卒然仆倒,不省人事,脉来躁疾如喘的病症。《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麻黄汤方”方解:“《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