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与展望

 卫启云 2013-01-30

  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突出,同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也前所未有。浙江审时度势,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全面建成了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成功开启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懈努力

  经济发展方式,概而言之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安排经济结构、体现经济质量的方法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在全国各省区中脱颖而出,“浙江现象”构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但毋庸讳言,全省经济的发展方式总体上是外延粗放型的,是资源消耗型的,是发展代价很大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为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浙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进程呈现以下特点:

  一、不失时机地率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浙江在全国各省区中较早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而支撑着GDP增势的土地、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却全线告急,“生产的缺电,建设的缺钱,招商的缺地”,成本压力加大,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出路何在?浙江利用“倒逼机制”,不失时机地确定了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工作主线,提出要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途径,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载体,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腾笼换鸟”的举措、“浴火重生”的气魄,来率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浙江在改善要素资源供给的同时,较早地选择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港口优势发展重化工业,做大做强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全面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坚持把先进技术与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把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结合起来,把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才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增强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强化商贸流通业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会展、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浙江在改善要素资源供给的同时,较早地选择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载体,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全省按照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的要求,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制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加快电源建设和电网改造,科学调度,有序用电,缓解电力紧张。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在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重点整治8个重污染行业573家重点监管企业,以及27家钱塘江流域氨氮排放重点源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将企业层面循环、产业层面循环和社会层面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统筹兼顾地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大致相当于以下一系列“转变”的集合,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数量型向注重质量型转变,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居民消费推动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城乡、区域倾斜型发展向城乡、区域协调型发展转变,由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模式转变,由不惜环境代价向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转变,等等。

  为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浙江结合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2003年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决策和部署,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八八战略”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浙江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多领域的路径。

  为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浙江结合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2007年又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科学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形成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使全省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富民为本和强省为基,为浙江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多方位的动力。

  三、刻不容缓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面对GDP增速开始明显放缓的严峻形势,浙江不仅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而且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到了“刻不容缓”的位置上。

  为此,浙江加快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特别是全面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四大建设”,把做强工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和建筑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明确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谋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大项目投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扎实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两个科技城”建设。进一步落实新型城市化战略,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深入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

  为此,浙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举措。例如,出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又如,推出《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电子信息等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再如,发布《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落后产能的淘汰、优势产业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技术创新的开展与节能减排的加强等,加快了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研判

  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势。2001-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1%,经济总量由不到7000亿元增加到3.2万亿元,人均GDP由不到2000美元增加到9000美元。与此同时,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转型升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果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阶段、实现根本性转变的阶段和进行持续性改善的阶段,那么目前浙江已走过了第一阶段而迈入了第二阶段。

  从需求结构的变化看,浙江投资率2004年形成拐点并开始下行,浙江出口依存度2007年形成拐点并开始下降,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影响,但确也表明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不协调状况正在改善,内需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不协调拉动正在调整,全省经济增长正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07-2010年,在浙江三大需求中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大,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8%,而投资(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的拉动率分别为45.5%和6.5%。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浙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5.9∶54.1∶40转变为2011年的4.9∶51.2∶43.9,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速分别为3.2%、10.6%和12.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6%、51.9%和46.5%,呈现出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态势。同时,全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凸显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凸显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则凸显出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看,浙江注重在发展过程中节能、节材、节水和节地,提高单位产出的物资资源利用率。2007-2011年全省以年均增长6.1%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增长10.9%的经济发展;单位GDP能耗由2006年的0.87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1年的0.7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价),降幅达19.7%,能耗水平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同期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分别下降了20.2%和23.5%;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比2006年增长1.35倍, R&D经费投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6年的1.43%上升到1.92%;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比2006年增长2.3和3.2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和5.4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2%,比2006年提升8.6个百分点。

  从城乡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成果惠享结构看,2011年浙江城市化率达到62.3%,比2006年提高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和7个省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水平提高、服务功能增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海岛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衢州、丽水和舟山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006年的2.49∶1缩小到2011年的2.37∶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11年浙江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6.9%,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全国前列。

  由于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效果,涉及到指标体系、数据规范、权重确定和计算方法等诸多方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而各省市的评价体系都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也缺乏可比性。但一些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成果还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考量和评判价值的。

  中国科学院已连续三年发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年的《报告》以“科学发展动力、科学发展质量、科学发展公平”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构建了“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5个等级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学发展总水平进行了定量测评。排序结果表明:浙江的科学发展总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11年和2012年的《报告》,采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5大系统,对 “中国GDP质量指数”进行计量分析,排序结果同样表明:浙江的GDP质量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有 “中国最高级别智库”之称。据该中心2011年发布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 浙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水平较高”的省区中排名第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提高较快”的省区中排名第三;在评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6个一级指标中,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需求结构指标均排在第1位,环境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均排在第3位,要素效率指标和创新指标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已连续三年联合推出《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旨在促进“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今年发布的《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对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浙江的绿色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广东、海南2省,居全国各省区第三位。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需“冲关迈坎”。

  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迄今总体上仍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尚需“冲关迈坎”,特别是突破“临界点”、实现“三个转变”,使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服务业成为主要带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贡献率。

  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三者形成了发展的动力结构。国际经验表明,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往往呈U形曲线,即消费率随着经济发展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消费率走过U型的最底端,进而形成稳步上升的势头。实现这一转变,不能靠压缩投资,相反有效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关键是扩大消费,通过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产业结构的演进,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三次产业变动的基本趋势是由“一二三”转向“二三一”再转向“三二一”。换言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占比中首屈一指。实现这一转变,不能靠压缩制造业和农业,相反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关键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为生产服务的、创意的、设计的服务业发展,使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使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理解为不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所带来的,而是依靠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组织创新、制度变革等所实现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表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所带来经济增长的部分相对减少,而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部分则相对增加,并起到主要作用。实现这一转变,一个关键环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增强创新动力、改善创新环境等,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率。

  C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期展望

  今后5年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增长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环境消耗的格局能否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创新力不强的格局能否根本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能否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格局能否根本改变,将对全省的科学发展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建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看来,中期内的当务之急:

  一、切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扭住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放松,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的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避免由“高速增长”直接到“低速增长”的下滑,确保经济实现中速增长。“进”的关键,是加大转型力度,积极防范和避免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锁定与强化,确保转型突破“临界状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就不仅要扩大投资规模,而且要优化投资结构;不仅要发展实体经济,而且要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促成它们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要吸引浙商回归,而且要引导他们成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要通过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集聚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实现以转型促增长。

  二、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五年规划”。

  今天,浙江的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形势,正处于“冲关迈坎”的关键节点,迫切需要审时度势、系统谋划,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五年规划”,明确2013-2017年的阶段性要求和目标,提出下一步的行动纲领与周密部署,并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相衔接。实际上,无论是对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民生改善与保障,还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设立有限目标、确定工作重点、采取特定对策、组织有效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更加着力在改善民生中推进转型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善民生。反过来,只有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才能使得需求结构更加协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更加有效,城乡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成果惠享结构更加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可持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民生的实质性改善来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民生涉及非常广泛的内容,而收入分配无疑是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个民生问题。浙江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迄今已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从中期趋势看,破解都还任重道远。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