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00亿 | 经济新常态下的余杭突围

 晃晃悠悠w4043g 2019-01-30

这几天,在热传一个数据:2018年,余杭区实现生产总值(GDP)超2300亿元,加上遥遥领先的财政收入,余杭在浙江的经济强区地位更加稳固。


浙江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卓勇良教授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总体的经济下滑背景,也存在着一些地区增长速度较快的样本。而余杭,就是这样的生动例子。


当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各个城市的较量,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比拼,更是发展质量的比较。从一系列的数值变化中,我们见证到了余杭经济的扩张与成长之路。


1
质的飞跃,余杭做对了什么


如今,省际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城市间的竞争。从学界、媒体到社会舆论,无论是各种区域排行榜上,还是百姓街头巷议中,哪座城市更强,都是焦点。


2018年,余杭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23.86亿元、增长23.8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6.38亿元、增长20.13%,甚至已经赶超地级市湖州、衢州、舟山、丽水,逼近金华。


除了持久的高速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抢眼表现背后的根源。


在这之中,余杭有一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32.30亿元,增长13.6%,GDP贡献值占比逾八成。这正是反映出了余杭全区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可以这么判断,余杭区是浙江有史以来三产数据最强的“经济第一区(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正式接棒,成为余杭登顶的厚实根基。


余杭在推动消费模式创新方面成绩也不错。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余杭的电子商务产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比方说,2018年的“双11”,阿里交易额达2135亿元,增长26.9%,刷新全球单个电商24小时零售纪录,引领余杭互联网商业高速发展。


另外,虽然房地产业的占比不断在下降,但也为余杭财政献了140亿元的收入,是仅次于信息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


总的来说,现在第三产业遥遥领先的余杭,正享受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果实。


2
这一路上,余杭多点开花


如果从杭州的整体发展格局来看,余杭的崛起是顺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下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服务业几乎是商业和旅游业的代名词,其主阵地是在西湖景区及上城、下城的解放路、延安路、武林广场这一带。其后的20年里,发生的几件大事,影响了浙江经济的格局和走向。


先是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外贸出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最直接的那驾马车。接着是房地产业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度,积极西拓,由杭州文教区一路向西,越过西溪湿地,直到五常、蒋村一带,如今直达老余杭的南湖周边。


西进带来了大量优质企业和人才,对于居住环境和配套的要求,为学校、医院的纷纷落户创造了条件。这些“凤凰”来栖,又推动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确立,东接西溪路浙大科技园、西连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未来发展一片坦途。


今天的余杭,数字经济独领风骚。有人会说,阿里巴巴就在余杭,有这样一个超级国际大企,余杭成为数字经济高地是必然的。但对余杭来说,阿里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科学发展战略的果实。


有两件事最具标志性


其一,2006年余杭向软件方面拓展,在五常南部建了一个西溪软件园,并停止了五常北部的工业项目,收回了全部的工业土地。2009年,余杭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2013年6月,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正式落成,10000多名阿里员工搬迁至未来科技城内,坊间把这个地块称为“淘宝城”。



其二,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余杭借此获得了发展良机,为今日信息服务业的蒸蒸日上作了最好注解。

 


环顾余杭,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特色小镇建设屡绽星光,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创业城、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及大径山生态区,在成就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洼地。


天时地利人和,就像是“滚雪球”,推动着余杭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其中,数字经济的实力是毋庸置疑,但仔细打量这份经济成绩单,还会发现很多新亮点。


在余杭,特色小镇、产业平台、科创园、孵化器等遍布,其实从2012年的“523”计划开始,余杭培植深化企业,从产业孵化、加速到产业化,全域创新大孵化战略已经很明显了。而这“大孵化器”孵化的并非一个个项目,而是产业集群。


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余杭实施机器换人,开展“百千万”工程助力企业上云,建设智能工厂的“余杭模式”等,余杭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系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了翅膀。


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余杭又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添了一把火”。


在工业用地较少的情况下,余杭打出了“亩均论英雄”的改革重拳,加大优质企业精准扶持,倒逼低效企业市场出清,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缓解能源“双控”压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以“亩均论英雄”,弱化的是速度情节,强化的是质量关切,本质是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如今的成效也是直观有力:从2011年到2018年,余杭的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第七上升至全省第三。


3
前进路上,余杭仍需正视自身短板


平心而论,区域经济的崛起势必需要一定量的GDP作为基础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GDP总量越大,综合实力就一定越强。


单就经济层面来看,余杭GDP的“数量”虽然实现了扩张,却无法掩盖其在“质量”上仍存在的问题。


经摸排统计,2018年余杭亩均税收一万以下的用地企业有700多家,占用了余杭工业用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乔司、南苑、崇贤等城乡接合地带,集聚着大量低层次的传统服装企业,让这些原本应该具备大力发展条件和机遇的区块低端化。


低端产业要往高端走,就需要空间。比方说,经过“低散乱”整治,淘汰印染企业等,余杭收回了不少土地。但这些土地并没有立即投入使用,或者说是存量空间盘活再利用的速度过慢。


其次是,高端人才引进存在阻力。曾经,余杭一家企业用100万年薪,从南京引进了一位专家,最后却因孩子读书问题,这位专家放弃了在余杭的高薪,回到了南京。


不可否认,类似的现象在如今的余杭还不是个别的。不能让人“安心”在这里工作,高端人才就不会留下来,尤其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人才,更是“呆不牢”。


其实余杭已经具备了产业创新的洼地效应,只是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区域甚至会因吸引大量人口的集聚而出现较高的负债现象。


以房地产业这把“双刃剑”为例。与杭州主城、萧山等地相比,余杭的房价相对较低,这就能成为吸引人才落户的一个有利因素。而事实上,在余杭购房、租房后,定居是老人、是孩子,不少年轻人仍然努力在政策夹缝中寻找在主城扎根的机会。



主要人力资源往哪里走,那些重大项目、社会服务业最尖端的配置也会跟着往哪里集中。现在,余杭虑人口调控时,必须把项目投入、产业结构配置考虑进去,在人口、资源与利益的不断调整中达到一个平衡。


最后就是余杭深厚不凡的文化和产业发展的脉络不清晰,文化没有很好得切入到产品中形成一个产业生态链。


统观余杭,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都是她的文化标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叠加影响下,余杭的文化产业亟需升级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产业支撑。


“文创”是一个风口词眼,但在长长的产业价值链中,余杭要获得高附加值,这也许是个“快进键”。


实现文创产品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贸易提供良机。从企业角度来讲,能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开发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从文创机构角度来讲,通过跨界合作的多样性尝试,拥有更多创意设计理念的落地机会,扩展产业发展的多元空间。


4
顺势而为,余杭的未来会更大


得益于融入杭州发展迅速,余杭产业结构多点开花,这放在浙江都属比较独特的。小县城到领跑全省,这一路走来,余杭堪称励志。


站在高处,余杭需要一个更大的未来。


在中国城市层级里,想要在规模和量级上更进一步,抱团取暖,成了最为常见的操作办法。比如西安联合咸阳,济南吞并莱芜,上海、广州和杭州都在跑马圈地。


继续做大做强余杭,“融杭发展”这个理念会被一直贯彻下去。眼下,锚固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余杭提出要以“五大余杭”为引领,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三个全域”建设。只是,拼总量、拼规模的阶段已过去,以后余杭拼的是效益,拼的是经济发展的层次。


要拼出经济发展的“高级感”,余杭有自己的优势。


1月20日,中国(杭州)5G创新园在未来科技城开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10家5G领域权威机构和重磅企业签约落户,一个5G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清晰可见。


当别人还在探讨5G的前景时,余杭已经先行一步。5G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产业资源,余杭接下来要做的是,面向5G产业集群,尽快培育孵化出一部分龙头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5G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在这场以大数据、大容量奠定基础的产业变革中抓住机遇,真正承载起大杭州发展所赋予的期望。

 


如果说把握住5G技术是余杭未来发展的点睛之笔,那么抓住交通这个“牛鼻子”,启动建设“三路一环”工程就是具有突破性进展的大手笔。


看得出,“三路一环”是余杭投入的最大努力和资源。2019年底,“三路一环”将全面通车。借交通之势,能够清楚感知到良渚、崇贤、塘栖等组团也将迅速发展起来,余杭一口气改变“城西最强,东中部略逊一筹”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接下来,就是“人”的竞争。


经济发展需要“人”来创造,余杭要持续走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最前列,核心在人才,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要抢夺的是“人才”,不是抢夺“人口”,余杭应更加看重人才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不仅如此,如今的信息时代是个共享的时代,科技无国界,人才也可以共享。余杭还需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突破地域、户籍、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柔性引才。让产业兴旺、“人气”回家,凝聚人才引领的“最高共识”,打造人才集聚的“最强引擎”,凸显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余杭就能成为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福地。


文字/余杭分社 白赟

编辑/刘乃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