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深沪中心小学 张连革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教师必须在完成教材学习目标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于是,我提出了“自主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主要打算从以下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
一、引领入门——感知预习
目标: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工具书,按照预习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认真地预习,对教材的难点进行充分地思考,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预习做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在前三年的学习中都一再强调学生课前务必做好预习工作,但对于预习具体要做些什么,预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很多学生都还是一头雾水。他们没有“预习”这个概念,做完作业就算是了事了,有预习的也盲目地认为读一两遍课文就是预习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预习中可以做些什么,于是我便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
1、“一读学生字”:初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认识,自学生字,练习书写,并给生字组词。
2、“二读学词语”:画出文中不懂的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尝试理解,并作摘抄笔记。
3、“三读记收获,提问题”:带着课后的问题熟读课文,批注自己的读书收获,并在读中产生新的问题。(至于问题,首先鼓励学生敢提问,多提问题,之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什么问题有价值,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标清自然段并试着学分段。
二、实践发展——学会预习
目标:根据教材的要求,掌握一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养成勤奋好学、刻苦研究的优良学风。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会后过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具体操作中,我打算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了预习。
1、朗读法: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因此,预习时,我要鼓励学生多读,并采取多种形式读书,如自读(有感情读、快读默读)、同桌竞赛读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甚至读得有感情。
2、批注法:在学生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的书上要有读书的痕迹,不仅要有凭借工具书注上生字的读音,也有用“~~~”画出的疑难词句,还有阅读收获的简短批注,要有“?”打出的疑问,甚至还要找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3、小组讨论法: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再小组共同预习、检查。如小组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提出难记的字说说记法,提出不懂的词语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整理出组内不懂的问题等。采取互相讨论的方法,切磋琢磨,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讨论中每个学生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有学生共同参与。这样对差生也有帮助。有些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巩固提高——自主预习
目标: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预习,并能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可持续发展。于是,我打算推出“自主预习阅读测评卡”。卡中设有“自评”“同学评”“家长评”三个项目。“自评”是学生根据自身预习所达到的程度填写“优”“良”“一般”,真实进行评价;“自评”之后需要将预习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同学来评定,这就是“同学评”,我想,学生评学生会更全面,更客观的,而且也让学生更懂得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家长评”就是家长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合理评价,并有家长签名,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促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
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