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哲学

 lzc2010 2013-02-01

德国哲学

康德(1724年~1804年):注重理性

黑格尔(1770年~1831年):注重绝对理念,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康德和黑格尔都是理性主义者。

叔本华(17881860):生存意志(will)。欣赏康德,排斥黑格尔

尼采(18441900):权力意志(又译“强力意志”power will)。继承了叔本华的思想,提倡超人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者。

生存意志和权力意志实际是同一个东西,即求生存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不过二者也有差别。在叔本华那里,事物的生存意志的目标仅仅在于求生存,尼采则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

求生存可以说是事物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决不会满足于这种要求,凡有意志存在的地方,即一切事物,都必须追求力量的强大,竭力占据优势。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

 

康德的代表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代表作:逻辑学

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

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勒内·笛卡儿1596年-1650年)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是近代理性主义学派的第一个代表和创立人,他的思想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笛卡尔的理性概念可以概括为四点:1.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2.理性是先天的,是人生而具有的;3.理性就是思想、思维(包括怀疑、理解、肯定、否定)4.理性也是意志(愿意、不愿意),甚至还包括想像和感觉。

      可见,在笛卡尔那里理性概念的含义尚是相当宽广的,可以说含有“十分诗意的光辉”,放射出生命的气息。只是在笛卡尔的后继者尤其是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那里,理性概念才被弄得愈来愈片面、愈来愈狭隘,走向形而上学,成为独断论。但是,笛卡尔的理性概念虽然宽广,虽然还没有断然割断理解、思想与感觉的关系,也还没有完全排斥想像的作用,但却是朴素、原始的。这些因素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有机的联系,相反,笛卡尔比较强调理性的思维和理解的作用。笛卡尔是在意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上描述理性概念的,他对于知识(理解)、意志、情感三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与感觉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的先天性之所以然、对于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所以然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是等到康德才予以解决的。

       康德的思想背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根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以自由为目的,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康德也主张用理性去批判一切。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与折衷,即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唯理论,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对理性的看法,黑格尔与康德的立场是不同的。康德是从人的认识能力的经验事实出发,上升到对于理性概念的哲学反思;黑格尔则是从思辨理性自身演绎出发,凭借辩证法的逻辑推演,建立他的“绝对理性”概念。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就其现成形态来说,完全是一种辩护论或“神正论”。康德与黑格尔的不同,反映了康德的唯物主义倾向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对立。康德的理性是人的理性;黑格尔的理性是神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

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信徒。

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对理性的看法,黑格尔与康德的立场是不同的。康德是从人的认识能力的经验事实出发,上升到对于理性概念的哲学反思;黑格尔则是从思辨理性自身演绎出发,凭借辩证法的逻辑推演,建立他的“绝对理性”概念。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就其现成形态来说,完全是一种辩护论或“神正论”。康德与黑格尔的不同,反映了康德的唯物主义倾向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对立。康德的理性是人的理性;黑格尔的理性是神的理性。

   黑格尔名言: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恶是发展原动力。

人死于习惯。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熟知并非真知。   

上帝惊叹细节。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上帝死了

尼采早期曾经提到“一切神必定会死亡。”

尼采第一次明确地说出“上帝死了”是在1882年出版的《快乐的科学》: 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在市场上不停地叫喊“我找上帝”。正好那里聚集着许多不信上帝的人。于是, 这个疯子闯入了人群中:“上帝去哪儿了?”他大声喊道,“我要对你们说! 我们已经杀死了他。你们和我! 我们都是谋杀犯。”

在写于1883-1885年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也多次提到“上帝死了”。

在《快乐的科学》中,当尼采叙述“上帝死了”的时候,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 一种形式肯定上帝是自然死亡的; 另一种形式则肯定上帝是被谋杀的。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上帝则多为自然死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帝的死亡?

自然死亡:死于对人类的同情。

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写到,扎拉图斯特拉在路旁遇到了退职的老神父,那位老神父曾经供奉上帝到最后一刻。

“你供奉他直到最后么? 扎拉图斯特拉在长久的沉默后沉思着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人们说同情窒息了他, 这是真的吗?

“他看着人类如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再也忍受不了,以致他对人类的爱成了他的地狱, 并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

谋杀:因为上帝见证了人类的一切丑恶行为。

基督教文化对人性的界定,即人性本恶和原罪说。

而在我们看来,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导致了人类的谋杀行为,那就是上帝之无能和救赎之无望。虽然尼采没有明确地说出这方面的原因,但在他的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原因的存在。

基督教的上帝肩负的第一个伟大使命是创造世界和人类。不用说, 上帝已经完成了这一使命。然而,由于人类从伊甸园里堕落,上帝不得不肩负起第二个伟大使命——救赎人类。但是,既然“人类是一条污浊的河流”,人性根本上就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上帝的任何救赎行为必定归于失败。 

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中的“上帝”只是传统基督教的上帝,形而上学的上帝,死去的也只是上帝的实体而非灵魂。

在尼采看来,上帝必须死。传统的神也应该死,但是他们的死亡并不代表人类对神的信仰也应该死亡。恰恰相反,人类需要有信仰,需要有对超人和偶像的崇拜,所不同的是作为上帝的取代者超人比上帝更加强大、更加完美。

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 尼采满怀激情地写道:“上帝已死: 现在我们希望的是——超人降生。”

尼采提倡重估一切价值。这一重估自然会解构原有的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在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完成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确立的过程中, 出现了相应的价值真空, 虚无主义的泛滥不可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