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伦理学讲解:自由即自律(下)——道德与幸福的关系(2)

 书缘人生 2020-02-17

  

康德伦理学讲解:自由即自律(下)——道德与幸福的关系(2)

原创 何疯子 疯子的树洞 2019-09-02

三大公设:


事实上关于实践理性的伦理学到二律背反的解决就已经结束了——整个实践理性伦理学已经可以自成一体了。但是康德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解决德福一致问题时的不成功,因而他提出了三条假设性的定理,称之为“三大公设”,作为辅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公设之所以为“设”是因为它们本身只是一种需要性的假设,它们事实上并不成立但是又理应成立。


是不是听着非常拗口别扭?这种别扭实际上也是反衬了三大公设存在的“暧昧”性质,是康德伦理学缺陷的体现。姑且让我们看完这三条公设就能理解康德的这种暧昧了。这三条公设都直接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


意志自由:人的意志必须是自由的,否则人就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从而也就谈不上“要不要做一个好人”——意志自由保证了一个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法律上特别对待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因为他们都不具备完全的正常成人的理性,他们的意志往往都受外部制约,从而也就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当然这一点常常引起人争议,比如一些恶性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一些罪犯试图以精神病为借口逃脱刑罚)。


同时非常诡异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自由”尽管作为康德伦理学的基础和目标,但是康德自己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自由(源于其纯批的结论),不然他也不会写实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康德的伦理学是一道数学题:一如求解方程一样,康德设未知数“自由”存在,从而来解决如果自由存在那么道德能否成立……最后康德通过结论“道德成立”来反推“自由成立”。但是我们都知道,设未知数X存在跟它确实存在是两回事……正因如此,康德称“意志自由”只是一条假设,这是非常深刻的谨慎……


灵魂不朽:人的灵魂能不朽。如果说上一条说是假设可能还不太好懂的话,这里就很明白了:康德把一个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成了“公设”。康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灵魂不朽首先保证了人的精神的永生——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何必在乎是否做个好人?“灵魂不朽”的公设便是面对这种质疑声音应运而生的。这里康德借用了幸福观念的“精神意义”,即幸福是“精神的愉悦”,也就是灵魂的和谐。如果人的灵魂是不朽的,那么人的一切行为——不论罪恶还是善良,都会作用于其灵魂,让其受到对应的愉悦与痛苦——并且这种感受由于永生的原因会是永恒的……这也是一切宗教总是强调人能永生的原因,因为人的永生保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怕不是这辈子报,也迟早要报……当然对于相信科学的现当代人来说,这条公设也就只是条摆设了……


上帝存在:上帝是存在的。这条公设的理论来源同样与至善概念一样——康德假设了实践理性能够先验地设定一个完美的世界,如果我们不太好理解这句话的话,把“实践理性”换成“上帝”就很好懂了:存在一个绝对理智,它全知而且不受感性经验的限制,它一心向善从而由于自我的善良本性设定了一切的道德——它的名字叫“上帝”。尽管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确实很能帮助我们理解康德的伦理学。当然,康德在这里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存在的,哪怕它的实现道路是很艰难的,但是总会有办法,上帝已经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模板——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不按照理性道德律行事的人,终将会在灵魂不朽的作用下,在上帝的审判之下,获得其应有的裁决,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之中;而向善的灵魂,则能获得其“迟来的幸福”。



到这里我们已经论述完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了。事实上我们在最后的三大公设这里,就已经看出了康德伦理学在解决幸福问题时的“单纯天真而又无力的良善”——三大公设都是事实上无法得到论证的假设,但是为了保证道德能更可能被人践行,康德不得不补充了这些“本不存在的理由”,这种苍白无力的弥补更反衬了康德伦理学在处理道德与幸福问题时的力不从心。


其实,康德心里非常清楚,俗世里的有限的人是很难在每时每刻都遵守道德律的,因此他在整个伦理学的论述里,从来就没把“理性拥有者”跟“人”等同过——这意味着他很清楚人不可能时刻都保持理性,尽管人是这个地球上最理性的生物了。康德的梦想是论证道德存在的可能性,这种道德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一切跟人一样有智慧的生物(外星人,哪怕是神……但是联系《三体》里头的“黑暗森林法则”,那些比人类还高级的文明生物反而更加不跟你谈理性,三体人直接就来攻打地球,而歌者文明直接丢了一个降维武器把整个太阳系都给灭了——你觉得他们道德么……)。基于这个立场,康德是不可能对“道德与幸福”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让人喜欢的回答的。


毋庸置疑,康德的这种理想背后是孩子式的良善信念:孩子会相信世界是善良的,因为他们首先尚不是具备完全理性的成人,同时他们的单纯善良有着所有在世间险恶中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父母的守护。黑格尔就曾批评,康德伦理学(同时也是整个康德哲学)是一种理性在主观限度内完成,它无法克服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把这话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康德确确实实论证了为什么人类可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但是他却为了道德的纯粹性而放弃了面对现实的复杂。“理性不会永远软弱只是到‘应当如此’。”在《小逻辑》的导言里黑格尔就曾这般批判康德:精神不是道德这种软弱无力的东西,它应当能主宰现实。黑格尔后来站在精神统治世界的立场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康德在写作实践理性时已经是一个快六十岁的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已经是一个“知天命”的人了——经过了岁月洗礼的他却依旧怀着这种孩子式的善良坚信,无论世间再如何堕落,只要人类愿意去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性良知,那他依然能发现那在星空里孤独闪亮着的道德律。他相信人类的理性,相信人类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放弃人之为人的尊严——也因此康德的哲学被称为是“最有尊严的哲学”。尽管“老实人”这样的用词已经在今天被用来调侃那些在世俗浊流中坚守自我的善良人,但是都已经是长大了见过社会的人了,那些愿意依旧善良的人并不是无力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并且也愿意承担——真正的善良都是有力量的,理性是有力量的,那些愿意坚守善良的人并非是“因无知而善良”,反而是因“善良不易更要坚守善良”——这种善良因此而显得更加伟大。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叹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只有在最黑暗的时候那点星光才能更加耀眼,这便是康德伦理学的永恒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