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蒙时期 81】什么是康德的绝对律令?

 襄子的箱子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401 篇文章

启蒙时期】第 81 篇文章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康德的道德太纯粹,太绝对了,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人,被人追杀,他也没犯什么错,然后他一路跑,跑到了你家门口,敲了敲门,你从猫眼中看到了这个神色慌张的人,问他:“什么事?”

“求求你让我进门躲一躲吧,有人在追杀我,如果你不让我躲一下,我肯定会被杀死了。”

假设,此人不是骗子,他的目的就是单纯地进你家里躲一躲,而且,方圆十里之内,只有你一户人家。

你看着这位走投无路的路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你打开了门,让他进来了。

过了一会,那个杀手也来了,敲了敲你的家门,问你:“你有没有看到一个人从这里经过?”

知道这个凶神恶煞的人是那个杀手,也知道这个杀手只是针对之前的那个人,现在,问题来了,你是要骗他你从来没见过那个人呢?还是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他,这个人就在你家里?

如果你就这事问孔子的话,他多半会劝你说谎,因为此刻的说谎不是为了害人,而是为了救人。如果你就这事问康德的话,他会劝你说实话,因为在康德的世界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谎言,都是不道德的。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也就是说,在上面那个例子中,你说谎这件事和结果没关系,说谎就是说谎,就算你能拯救一个人的性命,也是不道德的。

这就是康德伦理学中的第一条公式,即绝对律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也就是说,道德并不是只适用于部分人或少数人,而应该是普遍性的。如果这件事你能做,他不能做,在康德看来,就不是一个好的行动,而且他自己也一直在贯彻他的道德律。

比康德小38岁的费希特也是德国唯心主义阵营中的一位哲学家,他在读了康德的书后就特别有兴趣,专门跑到了柯尼斯堡去听康老师讲课。费希特越听越入迷,一听就是好几个月,结果听到后面,身上带的钱不够用了,只好饮恨告辞。

离开时,费希特专门拜访了康德,还向他借钱。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多半也会施以援手,至少给一点回去的路费,但康德明确拒绝了,给出了以下三点理由。第一,费希特算是康德的学生,如果他向康德借钱,康德借出去了,那么康德的学生以后向他借钱,他都得借;第二,费希特今天向康德借钱,如果借出去了,那么以后费希特每次如果都来找康德借钱,康德也都应该借;第三,费希特是没钱才向康德借钱,如果康德借了,就会让费希特因为今后无法还钱而不守信用,他就会因此而陷入困境之中。

综上所述,康德没有借给费希特钱。这倒是挺符合他的道德哲学的。

康德的第二条公式,就是: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简单来讲,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第三条公式,康德说:“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康德的伦理学,即“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别去管上帝是怎么存在的,或者试图用各种言论去证明或证伪上帝是否存在,在康德看来,你这种思想很可怕,就是在与物自体死磕。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自由不可知,世界不可知,上帝不可知,怎么现在到了《实践理性批判》的时候,康德又说,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了呢?这是否矛盾了呢?

其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回答了“我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答案是我所能认识的很有限,理性是有限的,我所认识的世界等于我能认识的世界。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回答了“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可以希望什么”的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人仅局限于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小小空间,那么生活可能没法过下去,因此,在伦理学上,在道德上,康德又必须相信一些东西,就好似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这些相信不能为理论或思辨理性所证明,但为实践理性的必要假设。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们会多次看到“宛如…宛如…”这样的句子,康德的哲学有时也被称为“宛如哲学”,就好似,我必须按照上帝给我的方式去生活,宛如有一个上帝一样。至于真的有没有,那是不可知的,但我宛如他存在。

对于信仰,我们只有两个选择,相信或不相信,根本没有证明或证伪。这就牵扯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了,宗教与科学是否兼容,这就好比问你“是否有一个你,同时存在而又同时不存在”。这其实是两个领域的话题。

以康德的道德观看来,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自由的,想想,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请问你究竟是拿它当目的还是手段呢?

襄子给一位美女写情书,或者开了一辆跑车去接她下班,请问,我是自由的吗?如果说我做这些事还有其他的目的,是为了和美女发生更深入的关系、或者纯粹是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欣赏美女的容颜,那写情书和开跑车接她下班,就只能是一种为了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由此看来,我是不自由的。如果我仅仅是为了写情书而写情书,其中没有其他的杂念,甚至都没有锻炼文笔的目的,那我就是自由的。

如此看下来,康德的这种自由,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要的自由。只有为了A而A,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呼吸,请问呼吸自由吗?我相信不会有人是为了呼吸而呼吸的,呼吸只是我们活下去的手段,因此,呼吸是不自由的。

就算我们推出“呼吸不是为了呼吸”,好歹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自由的,为什么?因为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为活着而活着,多么简单、清晰、明了的道理啊,这恐怕是康德最自由的体现了。



《希腊那些神》已上线,精美装帧,值得收藏:


西方大通史系列

▲ 【希腊神话】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